中国哲学简史(三)墨子的非儒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一、墨子简介

墨子,是鲁国人,孔子的老乡。

《史记·孟荀列传》中说孔子和墨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毕沅《墨子序》中说墨子是六国时期的人,到了周代末年仍在活动。两种说法相差二百多年,根据汪中的考证,墨子跟楚惠王同时,要比孔子稍微晚一些,也许青年墨子还能见到老年的孔子。

胡适考证的墨子生卒年为BC500/BC490-BC425/BC416年之间。吴起死的时候,墨子已经辞世四十多年了。

二、《墨子》简介

墨子今本53篇,可分为五组。

第一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都是后人假托墨子之名写的。

第二组:《尚贤》三,《兼爱》三,《尚同》三,《非攻》三,《天志》三,《节葬》一,《节用》二,《名鬼》一,《非乐》一,《非命》三,《非儒》三,等二十四篇,是墨家弟子仿墨子风格写作的。

第三组:《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不是墨子的书,也不是墨家后续的说,而是“别墨”的著作。里面说的惠子、公孙龙等都是墨子之后的事情。

第四组:《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是墨子弟子总结墨子生平的言论。跟《论语》类似。

第五组:自《备城门》到《杂守》十一篇,是墨家守城备敌的方法,跟哲学关系不大。

胡适建议:研究墨学,先读第二组和第四组,后读第三组,其余两组不必深究。

三、墨子的学问

《淮南要略》说墨子学的是儒学,孔子之术,但是看到其礼繁琐,很不高兴,厚葬的礼仪劳民伤财,三年之丧时间太长,不仅损害身体而且太耽误事。从这一段描述,对比孔子的原话:“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很显然,墨子学的是孔子死后变质了的繁文缛节,而不是正宗的孔学。

墨学是以“非儒”为基本学术立场。墨子批评儒家,主要是四个方面:一、儒家不相信鬼神;二、厚葬久葬;三、弦歌鼓舞;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墨子认为,着四条,任何一条都足以“丧天下”。墨子对儒学的批评,体现了墨学的根本主张:名鬼、节葬节用、非乐、非命。

儒家是信奉”天命“而不相信鬼神的,孔子很纠结的说到:如果我说人死了还有灵魂的话,就怕孝子顺孙跟着去殉葬;如果说人死了没有意识了,就怕不孝子孙弃而不葬。孔子是个怀疑者,他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又说:未能事神,焉能侍鬼?后来的儒家直接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主张,墨子说:连鬼神都不信了,这还得了?这是一个关乎信仰的论战,是无神论者,鬼神怀疑论者,与鬼神论者的辩论。

墨子大多思想是跟儒家拧着来的,儒家要往东,墨家偏要往西。因此不学儒学,是很难搞清楚墨子到底是要批评什么?儒家说:“亲亲之杀”,每个人都要爱自己的亲人,爱是有差等的。墨子说:就是这种狭隘的观念霍乱天下的,如果每个人看别人的国家,跟自己的国家一样,看别人的家庭,跟对自己的家庭一样,对别人跟对自身一样,那么世界上怎么会再起刀兵呢?这种“兼爱”的主张,提倡人们要无差别的爱他人。

墨子主张“兼爱”,并不仅仅是喊口号,他是有实际行动的。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到消息后,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在楚国的郢都睡服公输班和楚王。“兼爱”是“非攻”的内在精神,就像是“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一样。墨子不仅仅是这样想的,而且是这样干的。

但从“人格”来讲,笔者觉得墨子要比孔子伟大的多。孟子评价墨子说:“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本来是要责备墨子的,但实际却是最大的恭维。为了天下人的利益而奔波,这种人古往今来有几个?

墨子的一个朋友看不过去了,劝墨子停下来考虑考虑自己的事情。墨子举了个例子,说:一个人有十个儿子,其中九个儿子都是好吃懒做的家伙。吃饭的人那么多,耕田的那么少,你应该劝的是让耕田的人格外努力才是,而不是劝这个人也不干了,把一家人都饿死。正因为天下人都不讲道义了,你应该劝我做得更好,而不是反过来劝我也不讲道义。这是何等精神?何等人格?

墨家虽然提出“节葬”,但是十分笃信鬼神。儒家刚好相反,不相信鬼神,但是十分重视丧葬祭祀。墨子批评儒家:这不是没有宾客,却要行礼吗?这不是明知道没有鱼,而偏偏下网吗?墨子是一个宗教家,他提倡吃苦修行,主张废礼乐,主张勤俭节约,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天的意志”,上天安排人来到世间,并不是为了靠剥削他人来享福的,而是要“苟利天下,不计生死”。

中国哲学简史(一)老子的道

中国哲学简史(二)孔子的仁

胡适说:三年之丧,并非古礼,而是儒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