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参考论文

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提高课堂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在多媒体的运用上还存在误区,不知道如何恰到好处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具体谈谈多媒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声音、视频、图画等直观素材展示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生活中处处皆是化学,学生学好化学,才能够把化学与日常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情境的设计一定要与现实生活贴近。

案例1:在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酚、苯酚性质”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医院常用消毒液来苏水及日常使用的苯酚软膏使用说明书,让学生了解到日常生活常用的两种药物中含有一种共同的化学成分“酚”,它的性质决定着它的这种用途,学生便立即想通过学习了解“酚”这种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 演示化学实验,提高教学效率

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涉及演示实验,通常教师都是在讲台上演示,整个班只有前面几排的学生能够看得清楚。另外,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实验仪器、设备和药品的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课堂教学演示实验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化学变化过程更加直观、形象、清晰,能让学生更贴切地感受到化学物质性质的变化。

案例2:众所周知,Zn-Cu-H2SO4溶液组成原电池,实验现象应该是气泡在铜表面冒出。但学校实验室的锌片是粗锌,实验时锌、铜表面都会冒气泡,这样的现象一出现,给接下来讲解H+在正极极板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增加了困难,也给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带来了困扰。于是,我在课堂上,果断地放弃了自己演示实验,转而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让学生看到应该看到的现象,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观察微观电子移动的方向和溶液内部的离子走向。这样,学生轻易地就理解了原电池工作原理,并为接下来要学习的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探究做好了准备。

● 阐述微观知识,提高分析力与理解力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以及核外电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科学。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借助文本、实验和图片进行教学,对于过于抽象的微观知识,教师只用语言描述,单凭学生的想象往往很难理解。多媒体课件可以变抽象为具体,用Flash制作分子结构立体动画,模拟电子得失、共用和偏离的过程,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力和理解力。 参考论文

案例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外因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学生不仅要掌握这些因素影响的规律,还需要掌握影响速率的原因。在教学时,我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组学生投篮球的动画,并要求学生总结投篮顺利的基本条件,为有效碰撞理论讲解提供了宏观参照。接下来,我利用多媒体模拟分子之间的几种碰撞情况,顺利地让学生掌握了有效碰撞理论、活化分子、活化能这几个抽象的概念。

● 多媒体运用要适时、适度、适用

目前,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应引起注意。因为在多媒体课件使用中,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课件不但要适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用。课件的内容与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要相融合,教师制作课件时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应弄清楚教材中哪些内容适合运用课件,适合应用什么样的课件等问题。

总之,多媒体真正合理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在乎的不是设备和技术,更多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适合自己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状况的课件为己所用,才能达到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资料;http://zimeitichuangzuo.com/index.php?c=show&id=358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