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梅| 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

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

——两次开课后的所思所想

桐乡市振兴西路小学   沈红梅

凌哥有话说

当凌哥邮箱收到沈红梅老师这篇稿件的时候,已经是凌晨2时了。

而前一天上午,她给凌哥发的消息是在早上8时许的预告:

可以想象,昨天这一天,沈老师有多忙碌。其实,她可以暂缓的,因为凌哥给老师们发过:

一位二娃只有约1岁的妈妈,在一个月内开了两次课,正如文章中所述,已经经历了更上一层楼的磨炼,哦,应该是魔练。而为了昨天早上这一诺,沈老师竟然熬到了凌晨。今天,相信她又是忙碌的一天……

前天在同一天活动上课的另一位老师,朱雨薇,也同样是10天内开了2次课。还有朱敏明老师,则将在一个月内接受3次高频磨炼。

昨天,在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实验学校的活动中,有教研组研讨环节。周利琴老师的即兴发言,也让我看到了她在即兴发言能力上有了长足的提高,不再是过去那种心理紧张、随心所欲的状态。

在凌哥的团队中,老师们并没有怨言,更没有推诿,——包括任何上课之外的没有证书的工作,比如项目研究、公众号稿件、研修活动作业、陪同磨课、年轻老师的主持等。

我对老师们说过,能够通过遴选进入凌哥的3个团队,原本就是脱颖而出的老师,然而,由于体制和机制的缘故,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有“鉴定证书”的名师。

在团队中,经过自己的共同努力和大家的相互帮助,每个人都一定能遇见更好的自己!“造星”,并非团队存在的终极意义。共同成长,各有所获,才是团队的价值所在。

写在前面...
11月,是一个适合与秋日拥抱的季节。出生在夏天里的我,打小却对秋热爱不减。喜欢它的静美,落叶与稻田都跟着成片成片地跑进眼帘;更喜欢它的成熟,收获的季节与身边的一切都显得分外温暖。
如今,晚托下班后的郊外路上,天微微暗,打开车窗,空气中隐约都能感受到秋日泥土的气息,还有回忆起小时候坐田埂上采菊花的忙碌。劳动,是如此快乐与踏实的一件事儿...
喜欢劳动,这本身应该也是件特别美好的事儿。于我而言,一直要求自己踏实点、勤勉些,认认真真地做好力所能及的每件大小事。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始终觉得自己对于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过弱。主要自己敢于实践开课的次数并不多,同时一直也觉得自己在“向课堂的40分钟要效率”上做得并不是很到位。
正视自我,勇敢挑战
对于这样一种状态,我自己也意识到打破的必要性。因此,本学期初我便有了报名参与赛课的想法,而恰好11月份的组内活动开课也在差不多时间。当得知两节课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内时,我并不没有想象的慌张。因为正视自己的能力,可以大抵知道结果会如何,但我还是告诉自己“Let me try.”想在过程中去更直接地努力挑战一回。
勤能补拙,更需精进
就这样,开始了我的两次磨课之旅。我想大家肯定都有熬人的磨课经历。起初的我,在待娃都睡了后,就面对教材发呆“到底是谁给了你这么大勇气去干这么没把握的事儿哦?”对呀,就是因为自己没把握,所以才更想去尝试着发现其中的问题,想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想来这也是让自己快速成长的方式之一吧......
果不其然,光靠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所谓的低效勤恳,我发现和那些优秀而努力的人,真的还相差甚远。对我冲击最深的便是“勤能补拙,但更需高效而精进”。对照别人的课堂来看自己的教学,问题真的不要太过明显啊。课后自己理了理,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 研读教材,深层解读
以外研版新标准(三起)Module5 Unit 1 How many?这一课时为例教学数字,到底越是单一的内容越能看出老师们的功力。面对one-eight的数字教学,我将其定义在围绕How many...?句型下数字的操练巩固并在情境中演绎。而观看别人的课堂,我发现对教材文本的解析,从课堂导入环节就高了三个台阶:基于学情引导学生的自然复现、真实道具教师灵动运用、情境切换无痕过渡。这些让我在回看学习时不禁感叹,教材的深层解读确实步步都有理有据。
2. 架构环节,情理并寻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从另一节课的情境创设中,给人最大的一个感受是学生当下能有直接共鸣、共情的,而不是教师绞尽脑汁地理想化创编一个。自己磨课下来也意识到:情境的创设应该是能够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和语言结构,自然推动情节发展和学生交际的过程,而不是像自己为了纠结于一个理想化的情境而把整堂课给框死了,带来的问题便是情境反倒变得单一死板了,最终可能导致情感渗透也变成口号式的了。
3. 厘清思路,自然流露
观看优质的课堂,我也感受到课堂内的优秀教师思路清晰,语言简单明了、指令明确。她的自然引导过程,也引领学生们有了自然的表达和真实的情感流露。
反思到点,当即执行
有教学,必得有教学反思。在第一节课结束后,我对自己发问:“在接下来的第二节课里,目前哪些是我立马能意识到要改并且能执行的?”自己参照优秀的课堂及教师,我立马罗列了三点:课件的导入呈现上及视频运用上,可修改亮化;教师的语言表达上,需修改明确化;环节的教授比重上,应有调整,同时更得有自己较为鲜明的教学风格。就这样,我又开始了第二次磨课:向教研组取经,同磨课小组的小伙伴们线上发问、讨论、推翻、修改,线下试教,再论;与深夜的自己对话、思索、整理。
写在最后...
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是一个美好目标。我想这更应是一次努力的成长历练。
充实自我,扎实沉淀。
秋日明朗,努力生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