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牺牲型父母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牺牲型父母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我这么努力,是为了让你过得更好”“我拼命工作”“若不是为了你”“不然我早和他离婚了”“你一点都不懂得感恩”“你总是认为我付出那么多,是应该的”……
你听到过这样的话吗?你会这样讲吗?那么,你可能就是我今天谈的这类人,或者你遭遇过这类人,我把他们称作“牺牲型”的付出者,他们的原型来自父母。
—01—
“牺牲型”母亲(父亲)的表现形式
1.他们会放弃一些本该属于自己的事情。
有许多女性来访者称,她们本来喜欢健身、小动物、旅行、看书,有孩子后,这些爱好都消失了。
“我除工作外,精力几乎全花孩子身上了”,“但他并不理解我”,她们常会这样说,尽管有的孩子已经上了中学,还是如此,生怕哪些地方出差错,怕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学不好。
有的连工作都辞了,“一辈图啥呀,不就希望孩子有出息吗”,“他们若过不好,我上班还有什么意义啊”。
有的举家搬迁,我工作室紧挨两所优秀中学,邻居大都是陪读父母,或爷爷奶奶,搬来租房子住,有的家比较远,有的家只隔几条街。
他们目的只有一个:陪读。
自己不惜穿过整个城市上班,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为了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兴趣、职业、便利、舒适。
2.为了孩子,他们总在不停麻烦自己。
许多家长,每天必修课,就是翻孩子班级群,掌握动态,一旦发现老师布置任务,立刻执行,并更多的付出。
我有个朋友就如此,班级要求买什么,比如彩笔,她不但给自家孩子买,还会给其他孩子买,遇到复印也会给全班同学一起复印。
有家长主动张罗请客吃饭看电影,请孩子朋友、班里尖子生,还有主动担任班级勤务员,事无大小,跑前跑后,哪怕把自己的工作放下,也不能耽误班级事务。
“牺牲型”父母,总把孩子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爱情里也是如此,一方为让对方满意,不惜牺牲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3.他们会经常通过语言或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付出。
孩子对妈妈在班级付出表示不满,这时候妈妈就会说:“还不是为了你,若不是你在这个班,我才懒得管呢”,或“我那么做,不就想让老师多关照你,你怎么这都不懂呢”。
她们情绪低落时更会如此,有位妈妈,为孩子什么苦都肯吃,捡垃圾、扫大街,持续了多年,有天因为孩子临时有事,没能赶回来给她过生日,便伤心欲绝。
见到孩子后,所有的苦、累、不满、委屈一股脑全倒出来了,边哭边对儿子絮叨,孩子听完,悔恨莫及,当场辞掉了外地优厚的工作,并和女朋友分手,来到了母亲身边。
还有个母亲,一感觉孩子不理解自己,就默默垂泪,不吃不喝,直到孩子承认错误,才肯罢休。
这些语言和行为都在诉说自己的辛苦和付出,并牢牢把关系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里。
4.他们会为一点小事,上升到道德高度。
本来就是孩子不愿吃你做的早餐,结果变成了不感恩,不孝顺,这很好理解,他们过度夸大了具体事件本身。
—02—
牺牲型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1.让彼此的关系更进一步。
人往往“对自己的付出”感受更深,就像你欠别人钱容易忘,别人欠你钱,可能一辈子都忘不掉,这种“付出”感,像是情感的缺口,什么时候补上,才觉得结束了。
对方也会对于“对自己好”的人,有更亲近的感觉,就想去补偿,这种相互的满足,会拉近彼此的感情距离。
对孩子而言,肯定母亲付出,认同她的努力,就会增强妈妈的动力,母亲会有种被理解的感受,从而增强亲子关系。
2.有种存在感。
很多人都是因为自己在爱中的付出,提高了自己的自我评价,会更加感受到积极意义,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对别人是有用的,这段关系自己是更加主动地。
成为亲密关系中“重要的人”,对很多人来说意义非凡,“对你来说我是最重要的”,“你的生活因为有我而更美好”,这是很多伴侣、父母内心的声音。
3.自我优越感、责任感。
认为自己掌握了更多资源,为自己有能力在关系里,为另一个人付出一部分资源,从而证明自己的优越性,这在恋爱关系中特别常见。
有位女士嫁了个有钱人,他帮她安排工作,帮她家人买房子,搬到城里,并给她弟弟资金做生意,这段关系,充分展示了付出者的优越。
就亲子关系来说,这种优越感更像是一种使命、责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产物,也是世代流传下来的母亲原型。
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的付出,付出被认为是应该的、本能的,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也加剧了作为一个母亲,对于过度牺牲的动机。
4.潜意识深处,是渴望回报,或者掩饰另外真正的冲突。
他们只所以用“牺牲”和“付出”来维持关系,内心需求的回报就是“感激”和“报答”。
许多母亲,会为一点小事委屈,认为自己牺牲没被理解到,付出太多回报太少,在她们内心传递的是这样一种信息:“你是欠我的”。
对过度牺牲者来说,他们并不是真心付出,尽管在意识上他们坚持这样认为,而真正的动机是自己的需求,通过让对方满足这种需求,而维系关系。
对家庭而言,一方对孩子过度付出,有时是为了掩饰和伴侣的情感缺失,自己没被满足的部分投射给了孩子。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概念叫“投射性认同”: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或做出反应的人际关系模式。
它的目的是维持一段关系持续进行,特别是亲密关系。若对方没按照这样限定来进行,结果往往是关系的伤害或破裂。
—03—
对方会内化怎样的感受,对孩子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1.“我是不得不这样做的。”
“牺牲型”母亲,传递给孩子第一个感受就是:“我不得不顺从、赞美、感激”,然后才可以“被爱”。
妈妈传递的元信息是“你欠我的”,孩子接收后,会有“我要迎合你、报答你”的行为,这样的孩子大都是完美的、懂事的、乖巧的。
而这并非孩子本性,是被妈妈限定的,如此的互动传递的是“你不这样做,就是不孝顺的、不感恩的、会伤害我的”,因此孩子才会不得不按照妈妈的牺牲,做出迎合的回应。
2.我只有做些什么,才会被爱。
欠别人东西是有愧疚感的,这种感受若要被消除,就要还上所欠的东西,就像哪吒“剔骨还父,剔肉还母”,才可以真实做自己。
这种关系里的爱往往是不真实的,至少并不纯粹,里面有第三方的阻隔,那就是要做些什么的感受。
孩子往往被迫感激:要为妈妈着想,看妈妈脸色,变得懂事和乖巧,以此来迎合父母。
爱情也是,许多分手不彻底的情侣,因为还记得他的好,没有对他的付出有所回报。
另一方也会这样认为,凭什么我付出那么多金钱和青春,他和我说分就分,我的牺牲难道是白给的吗。
当重新继续这段感情就会发现,其实你欠他的永远都还不够,而且还在继续,就像被什么东西捆绑了,不自由,却难以摆脱。
3.这样的孩子成人后会有怎样影响?
A.害怕失去自我:不敢接受他人的付出,接受意味着自己被控制,没办法做自己。
B.信任感下降:不相信亲密关系的真实性,不认为爱情是没附加条件的在一起。
C.经常会内疚、自我贬低:担心自己做的不合适,没考虑对方感受,从而自责,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
D.强迫性重复:自己会变成过渡牺牲的人,以此来维持关系,就像当年接收到的一样,经常委曲求全。
—04—
面对“牺牲型的付出者”,你该如何改变和应对?
1.若你本人就是“牺牲型”的妈妈:
第一步:罗列出和“牺牲”相关的语言、行为,越细越好。
第二步:每一条信息带给你的情绪体验是什么?
第三步:思考你这样做的动机、原因是什么?
第四步:对方的反应和结果是什么?
第五步:辨别哪些是我的过度行为,哪些是孩子真实需求。
第六步:逐条改变,反复实践证实,并和对方沟通。
举个例子:
信息:我经常和孩子说:“没有你,我才不会辛苦赚钱呢.”
体验:觉得不公平,本来是不用那么辛苦的。
动机:我辛苦,是为了满足孩子更多的物质需求。
孩子反应:会感激我,有时听多了也不以为然。
辨别:这只是我的认知,孩子对物质真没那么多需求,我这样做可能是想让孩子理解我的不易,但这是我的需要,并不是孩子需要。
改变:我会试着少说,也会找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而不是为了别人。
如此反思,有助于打破和孩子相处模式,对彼此都有好处,其他关系也可这样进行。
改变无捷径,就是从一句话、一个思考开始的,你改变,对方的回应一定也会变。
2.如果,你有个牺牲型的母亲或伴侣。
也可采用上面方法,列出对方语言和行为,每条带给你感受,你又为何这样去做,在回应时内心有怎样情绪,有没有“不得不”的感受,担心不这样做,会破坏关系。
每个“不得不”的背后,都有这样的互动,然后你可以试着给对方不一样的回应,观察对方的反馈,这里面要去除掉自己的担心,而这一点是需要和对方深度沟通的。
其实,很多互动是受内心驱力影响的,而这部分,并不被意识觉察,而是需要寻求专业帮助,来协助你辨别自己在关系里的位置
原标题:一切都是为你好|你是(有)个“牺牲型”母亲吗?
作者公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