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折腾的朝代(五千年的点滴)

商朝的建立者成汤并不是这个政权的创始人,它的创立者叫做契,契的母亲叫做简狄。按照《史记》记载,简狄是帝喾的一个妃子,出去玩的时候拾到一个鸟蛋,嘴急,就给吃了,吃完就怀孕了,生下了契。要这么论的话,帝喾是黄帝的重孙子,那么这个契也就是黄帝的子孙,商这个政权也是黄帝的后代,属于正根儿正叶儿。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是这个鸟蛋让简狄怀的孕,那他这个爹是谁可就真不好说了,只能说商朝是鸟人的后代。

不过契比较有出息,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这个地方,励精图治,这块地方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下面就说他们这个比较能折腾的特点,主要就是不太安生,喜欢搬家,政治中心(建立朝代之后就叫做首都了)搬来搬去,在一个地方待不了几十年。

按照《史记》的说法,从契开始,到成汤的时代,商的政治中心已经搬过八次了。契活动的时代大约就是传说中的夏朝建国的前后,到了成汤建立商朝,大约过了五百年,五百年就搬了八次家,平均六十多年搬一次。

要说他们那时候还是个部落,或者说是城邦,规模小一些,还不那么麻烦,喜欢体验新鲜感,那么搬就搬吧。成汤建国以后,算是正式的一个朝代了,也没停了折腾。成汤建国时候的都城是在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偃师、商丘一带,现在偃师还有一座商王城遗址。而且前面说的二里头遗址也在这个范围内,所以说那个遗址就绝不单单是夏的内容,很有可能也有商朝的股份。

要说已经建国了,多少稳重一些了吧。不介,还接着折腾。从商朝建国到商王盘庚的时代,又经历了五次迁都。一个国家迁都不跟咱们搬家似的,打几个箱子,找个搬家公司,搞定了。虽然当时政府的规模还不大,国家还没有那么完备,但是折腾这一次,也得是伤筋动骨。所以官民人等都有点不愿意搬了,太累了,瞎折腾什么啊!

盘庚一看,还得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当然主要是对于贵族而言,老百姓有怨言也得跟着走,阻力主要来自贵族。盘庚把大伙找来,跟他们说:“你们的祖上都是跟着成汤王打天下的,一块儿艰苦奋斗,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国家才传到今天。我们作为他们的后辈儿孙,老传统不能丢啊,艰苦奋斗是传家宝啊。如果现在就贪图安逸,奢靡之风,我们的事业怎么进行下去,迁都也是作风建设的一部分。”经过一番充分动员,总算是把大部分人的意见统一了,又一次迁都,迁回到了成汤原来的旧都。

这回迁都也不是最后一次,到了商王武乙的时候,又把都城迁走了,迁到黄河以北。

对于商朝频繁迁都的原因,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各种观点。有的说是躲避水患,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比较弱,一旦遇到旱涝灾害,只能被动地躲避,大禹治水毕竟是个传说,当时没有系统的水利工程。对于这种说法的反对意见是商朝的都城迁来迁去,也没离开黄河两岸,这叫躲避水患啊。

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农田耕作,当时的农业技术也不发达,一片地种上个几十年,肥力就不够了,出产越来越少,所以就要换一块地方种,让原来的地回复肥力,过个几十年再回来种。对于这种说法的反对意见是,每次商朝迁都都是一百里以上,要是换地种,那么跑几十里地就完了呗,走那么远干什么?

还有一种说法是商朝的继承制度混乱,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混着来。关键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定哪种情况为主,哪种情况下启动辅助继承模式,那么就是谁抄着算谁的。没得着那个自然就不太服气,关键这些人身边也有一帮人,就成为了不安定因素。而且不安定因素越积累越多,这个地方就成了一个火药桶。想要处理清楚这个火药桶可能比较困难,所以惹不起,躲得起,老子走了。现在一些民间新史学对这个观点比较推崇,这也跟派系斗争,阴谋论流行有很大关系。

要我说的话,我觉得首先这个躲避矛盾的说法不太合理,可能会有这个因素,但绝不是主流。因为如果惹不起就走的话,那你等于是把原来这片地方打造出一个权力真空,就留给那些个不安定因素了。本来有国家政权镇着,还不敢乱说乱动,你这一走,他们不是更加肆无忌惮了吗?那要不立刻起兵,闹出点乱子来,都对不起你这一番好意。这还有躲的?那不是窝囊废吗?想要消化矛盾也是把那些人赶出去,迁得远远的,让他们远离自己的势力范围。做得到做不到搁一边,起码这个方向是对的。

所以我觉得主要的原因还是前面两条,这两个因素都有。想要躲避水患,又不离开黄河两岸的原因就在于,农业怕水旱灾害,又离不开水的滋养。世界上几个古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就是因为农业离不开水。所以他们才要既迁居躲避灾难,又不敢离开水太远,跟水是相爱相杀吧。至于换地种为什么每次迁那么远?这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当时农业科技不发达,单块地的出产量少,需要大量的土地才能满足吃饭的需要,所以一次性耕种的面积很大,一旦耕坏了,也是同时坏一大片地,那么就还要找同样的一大片新地来耕种,新都城还不可能在这一大片新地的边缘,而是居于核心位置。大概一百多里,乃至二三百里的距离并不算多么骇人听闻。

所以我的结论是,商朝之所以这么爱折腾,主要是由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决定的,用马克思马先生的话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0)

相关推荐

  • 经常听人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若你对我国历史非常感兴趣的话,那肯定曾听人说过"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简称"豫")目前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省份,这一点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也都承认这一事 ...

  • 商汤伐夏,有备而来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三字经>中这朗朗上口的话语描述了从夏朝建立到被商朝取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纵观历史上的兴衰更替,新的朝代建立,旧的朝 ...

  • 北京记忆丨燕墩石碑上都写了什么

    燕墩公园(周志光/摄) 燕墩,又称"烟墩",位于永定门外半里许(今铁路桥西侧).它始建于元代,即"坐镇"大都城南,用土堆积而成的火神祭坛--烽火台.历尽岁月沧桑 ...

  • 决定中国发展道路的朝代(五千年的点滴)

    决定中国发展道路的朝代就是周朝.周朝真正的第一代王应该是周武王,咱们要说周朝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决定作用,得从武王往上捯,属于周朝祖宗十八代的范畴. 周朝的始祖叫做弃,这个名字叫得有一段故事.话说这个孩子 ...

  • 知道进退的刘秀妹夫(五千年的点滴)

    东汉有两个着名的李通,一头一尾.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节目中介绍了东汉末年的李通李文达.今天介绍东汉初年的这位李通,字次元.他是刘秀的老乡,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他父亲是王莽的宗卿师, ...

  • 在黄河出生之前(五千年的点滴)

    第一篇好像就有点文不对题,五千年的点滴,结果写的是黄河还没有形成之前的事情,早过了五千年了,过了不少了.根据我查的资料,黄河形成的时间大概是距今115万年前,您说过了多少.我说的这个更早,起码距今20 ...

  • 在燧人氏的时代(五千年的点滴)

    今天说的这个还是在5000年的范围以外,因为这位燧人氏的事迹在<史记>上找不到专门的记载,<史记>开篇就是<五帝本纪>,从黄帝开始说,之前的都没有涉及.燧人氏包括其 ...

  • 03神农尝百草的时代(五千年的点滴)

    这应该是正式进入五千年的历史之前的最后一篇,后面就正式进入华夏五千年文明了.还是那句话,我这个五千年的标准是<史记>有所记载的内容就划在五千年当中,<史记>没有记载的就算是史前 ...

  • 黄帝的军事思想(五千年的点滴)

    到了黄帝这里,我们算是正式进入五千年的范畴了,他是<史记>记载的第一个正式人物.<史记>上说黄帝属于轩辕部落,姓公孙,他的爹叫做少典,少典就是个人名,没有任何事迹,最大的成功就 ...

  • 中国拍马屁第一人(五千年的点滴)

    要光看史书记载的大禹登上帝位的过程,那么禹和舜基本上是一样的.舜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禹,没有给自己儿子商均.禹也一样,舜一死,他又把位子先给了商均,但是大伙再一次用脚投票,都往禹这儿跑,于是禹正式当上了 ...

  • 夏朝到底存在吗(五千年的点滴)

    一般我们现在说中国的王朝史,都会把夏朝作为开头.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这是我们小时候学历史时背诵的一首歌谣.那会儿还有一套儿童历史读物,叫做<上下五千年>,里面也说了很多夏朝的历史.所以 ...

  • 夏朝那些事儿(五千年的点滴)

    首先声明,今天说的这些夏朝的故事很难证明曾经真的发生过,就像上一段说的,夏朝本身就很模糊,只不过是书上有所记载,照搬照抄罢了. 话说夏启建国,家天下,当时都是部落联盟性质,所谓的天子也就是天下的带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