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读书经历
文/梁德新
我是个平凡的人,如今年届七十,数十年来读书爱书伴随着我的人生历程。我10岁那年,春节期间亲友给我5角钱压岁钱,我买了《杨金花夺帅印》《空中英雄》两本连环画。从那时起我开始收藏图书,有些书是自己在假日时挑煤炭和砍柴卖挣钱买的,有些书是人家送的。
我在小学阶段,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先后在生父、养父、外婆家的三间小学读书。那时母亲偏爱我,我常去外婆家。我外祖母的大女儿在印尼经商,外祖母的经济来源靠大女儿。因为外祖母的家庭经济条件好,她经常接济我家。我先后在外祖母家住了3年,还在当地的小学读书。我年幼时受到外祖母的关爱,至今我还怀念她。我写作兴趣源自于写家信。我读四年级时开始与亲友通信。我生父的父亲是个归国华侨,祖父解放前曾在家乡经菅药材店,他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非常怜惜我。我每次写信给祖父都有回信,有时还会在信内夹钱给我。我生父的妹妹(姑姑)是个中学生物教师,我也常写信给姑姑。姑姑回信时,会把我写的信修改后再寄回给我。因亲友们鼓励我写信,我对写作产生兴趣。为了要把信写好,我认真钻研写信技巧。小学五年级时我就能写出叙事清楚、语句通顺、文笔流畅,约千字的家信。读小学6年级时,我的作文好,班主任培养我为学习委员。我小学毕业那年,藏书达100本。我的家乡是个人文荟萃的客家山村。1966年秋我读初中时,红卫兵在村中的知识分子家中搜出一万多本被喻为“毒品”书。搜出的书堆放在村中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开批判会的那天在操场上当众烧掉。我和几个要好同学斗着胆做了”家贼”,从一万多本书中选了数百本,暗中偷回家中,偷偷地认真阅读品味。那时农村还没电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是当时最佳的精神享受。
我读小学时生活在养父家。祖父建国前他在家乡仙口村建了一个小果园,他是个人缘极好又尊重文人的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受极左路线的影响,有部分文化人士沦落在农村“接受劳动改造”,经常有村里的“落难文人”在我家里聊天。这些“落难文人”阅历广,文化素质高。他们坐在一起时都会讲述他们以往的经历,南洋及国内的风土人情及他们的所见所闻,有的人还会讲他们年轻时的恋爱经历及婚姻罗曼史。童年时代的我,静心聆听这些老前辈们讲的故事,有些故事比小说里的故事情节还精彩,日后我有些文章的内容都是取材于这些文人口中所述的故事。童年时的读书经历,对我有影响,为我日后从事业余写作奠定了基础。
文/梁德新
作者简介:梁德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学历史教师、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梅县第10届政协文史委员、《客家人》特约编辑等,在国内的刊物发表文章,编著有《客家乡情》《客都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等8本。2009年在梅县松南中学退休,聘为梅州市旅游局《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对客家文化有研究,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院持约研究员,有学术论文在嘉应学院、三明学院、北部湾大学等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