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热点:医疗保障无私奉献 救死复康创一流科室
一一记北京顺义区医院心内科
中国老年报退休老记者 秋风
北青社区报记者 候硕
本市热点讯:最近,多年未见的老同事李女士给我打电话发微信,她十分激动地谈到住院十多天所见所闻的深切感受,令我很感动。不由自主地愿意为介绍北京顺义区医院心脏内科的感人事迹而出力。
顺义区医院始建于1947年3月,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与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医院。门诊诊治病人约151.47万人次/年,救治急诊病人约27.23万人次/年,为顺义区100余万常住人口及临近区县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在第一时间及时抢救,精心治疗!
李女士说,我庆幸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伟大的党领导!有全国人民支持,医院的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百姓才享受到了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她在顺义医院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所见所闻真的令人很感动。她亲眼目睹了医护人员夜里11点赶来,为隔壁床的一位农民患者连夜做了手术。据了解,该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本来安排在第二天做常规检查,但却在当天夜里突然病情恶化。病友一分一秒的在死亡线上挣扎。心内科医生护士立即展开救治,连夜进行紧张的手术治疗。很快,他被推进了手术室,随后做了支架,原来他的心血管堵塞99%。该患者在医护人员高效、精准的医疗救护下最终保住了生命。而一夜没合眼的医生第二天仍然继续工作,一句怨言都没有,仍然奋战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
还有一位小伙子,36岁一米八零的个儿,有点儿胖,有一天下午五点多,他突然感到心脏疼痛,越来越疼。他当即服下硝酸甘油,带上爱人开车飞奔顺义区医院。还没踏进急诊室,便一头栽倒在地,心脏停止了跳动。医生们紧忙飞奔到他身旁,立即展开抢救,最终心肺复苏成功,小伙子的生命保住了。随后他收入心内科住院治疗并做了详细检查,心脏放入了支架。住院期间,多次地对李女士说,他的命是顺义区医院这群可敬的医务人员给的。像这样从死神中夺回了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例子,在顺义区医院数不胜数。医务人员总是在第一时间及时抢救,精心治疗,挽救生命。
人们还广泛传颂着:在疫情期间,顺义区医院心内科接待了一位突发胸痛三小时的患者。经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征得家属同意后,在保证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心内科立即为患者开启绿色急救通道进行介入手术。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铅衣,在充满放射线的介入手术室里默契配合。手术中又意外发现患者存在“左主干近端完全闭塞型病变”,该病变极其凶险,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九死一生。经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抢救治疗,医生们终于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抢回。在手术结束脱下沉重铅衣的那一刻,每位医护人员的手术服都被汗水浸透了一大片。从患者进入大门到第一次球囊扩张,仅用了51分钟,抢救速度远高于国际标准90分钟。参与手术的医生克服重重困难,及时救治成功!其实,在介入室里每个医生都穿着厚厚的铅衣,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是如此。面对辐射,他们长期在里面工作,明知道对身体有害,但坚决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任劳任怨,默默的奉献着青春!当他们脱下铅衣的那一刻,整个衣服都湿透了。
李女士还说,顺义区医院心内科对住院病人的安全管理是十分严谨的,除了病人其他人员不能随便出入。除了做好日常医疗护理外,每日还要进行疫情防控的安全管理,对新入院和陪护人员、工作人员进行各种筛查。护士们每天穿梭在各个病房,脚不停歇。有位患者开玩笑地对护士说。你们如果带上微信运动,一天得走上2万步吧!李女士激动地说:我躺在病床上。一会儿听到20床呼叫。一会儿15床呼叫,13床又呼叫。护士们顾不上喝一口水,病人再难的事,没有她们做不到的。比如病人上厕所护士立刻帮患者摘下吊瓶陪着患者去卫生间,还主动帮患者打饭问寒问暖。这哪里是在住院,就好像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据北青社区报的记者候硕报道,顺义区医院心内科建立的绿色急救通道,每年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约300-350例。该科的业务,主要包括冠心病和冠心病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及起搏治疗、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研究。据悉,该科室门诊量约175,000人次/年,出院病人数约3000人次/年,冠状动脉造影约2000例次/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约800例/年。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中心,随叫随到,每年完成超声心动图总量约5000例次。2018-2020年,心内科连续被评为优秀医师团队、优秀教学团队。每年完成近300例的急诊支架植入术,成功率达到95%以上。综合排名全市第一。下一步,该科室将逐步形成以诊治心血管急危重症病人为重点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和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的转化基地。
李女士出院后,立即做了两面锦旗,专程返回医院送给医生和护士。她再三嘱我,快写这篇报道,不光是为了表彰医院医护人员,而是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我国今天美好的社会,让大家行动起来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