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是如何影响农业的?
地形对农业布局类型的影响
一般而言,不同地形区的农业类型不同。
▲山地由于地形起伏大,适合发展林果业或牧业
▲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发展耕作业
▲高原塬面开阔,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
▲高原也可以适当发展耕作业(水资源较丰富区)
▲丘陵或山地一般根据需要,适当的改适为梯田,发展耕种业或林业
山地或丘陵在什么情况下适宜修建梯田?
一般情况下要看当地的土壤状况和地形的坡度,坡度大于25度就不适合于发展耕作业了。因为坡度大于25度则容易发生滑坡,开垦后容易水土流失。
不能在山地和丘陵大规模修建梯田
▲山地及丘陵起伏较大地区,适合发展立体农业
地形对农业发展规模的影响
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的地区,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农业更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而地形崎岖的地方,农业发展的规模会受到制约,如我国西南地区。
▲东北地区(土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江苏兴化垛田(土地零散,虽地形平坦,但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形对农业的间接影响
地形基本上通过坡度、坡向、海拔等影响农业,其实是通过影响气温与降水、太阳辐射与光照等来影响农业的发展。
(1)对气温水平分布的影响 山地地形对冷暖空气均有阻滞、屏障等作用。在我国,地形对气温水平影响最显著的季节是冬季。
影响最明显的集中在下列地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新疆天山地区,西藏青藏高原东坡及其附近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南岭和秦岭山地。
南岭山脉虽然不高,但寒潮受到阻挡削弱成强弩之末。为中国华南地区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减弱受寒潮影响的屏障。秦岭和南岭山脉两侧往往形成鲜明的气候差异,均为中国重要的气候界限。
中国夏季由于东南、西南季风盛行,暖空气厚度大,南北方温差最小,冷空气活动弱。因此,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以夏季为最小。
▲西双版纳橡胶林
(2)地形对气温垂直分布的影响 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气温的垂直递减程度一般是冬季大于夏季,高原大于平原,背风坡大于迎风坡。山地气温垂直递减率更多地受到下垫面地形特征的影响,有错综复杂的变化。但总的趋势是随海拔升高热量资源不断减少。
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今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说明了海拔高气温低物候必迟的地形气候现象。
山地地形对降水量有显著影响 山地降水量随高度增加,尤其迎风坡更为明显;背风坡降水量随高度也有所增加,但远不及迎风坡。
高大的山脉一般向风坡雨量丰富,植被茂密;背风坡降水少而干旱,植被稀疏。
由高山上吹来的干而热的“焚风”,在背风坡往往形成降水稀少的“雨影”地带。从高原或丘陵山地向平原或盆地吹来的风都有焚风效应,并使土壤水分大量蒸发作物遭受干旱。但在小山丘陵区,则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背风坡的降水量可能出现多于迎风坡的情况。有时候焚风效应还会出现背风坡(阴坡)的温度高于阳坡。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也要注意最大降水高度带的位置。最大降水带的高度在水汽充足的热带或亚热带较低,在干燥的内陆和高纬度地区则较高,但与暖湿气流的高度有很大关系。最大降水带的高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夏季较低,冬季较高。但也有一些山脉夏季最大降水的高度抬高。需水量多的喜湿作物宜布局在最大降水带高度以下。世界上和中国一些暴雨中心往往在迎风坡。如果迎风坡处于喇叭口地形中,气流汇集强迫辐合上升,可形成更大暴雨。
地形对辐射和日照的影响随海拔高度、坡向方位、坡度以及云量水汽的差异,而有复杂的变化。光照强,太阳辐射量大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
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强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以北半球大部分地区为例,山坡的方位和坡度的不同影响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强度。辐射收入南坡最多,其次是东南坡和西南坡,再次为东坡与西坡及东北坡和西北坡,最少为北坡。南、北坡坡度的大小,对太阳总辐射量的影响最大,在中高纬地区的南坡坡度与太阳辐射量基本呈正相关关系;而接近东坡或西坡的坡地,坡度大小对总辐射量影响最小。
在纬度30°~50°的温带地区,偏南坡均较水平面上总辐射量增加。尤其是冬半年,纬度越高、坡度越大的南坡,总辐射强度越大。在中国华北等地,可利用偏南坡辐射收入增加的效应种植越冬作物。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
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耕作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果业、立体农业等多种经营等方面具有优势。
②不利影响:山区由于山地面积较广,耕地资源不足,交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