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书写对逝者的思念:表达性写作
当我们谈论死亡,有时是在谈论爱。我们与逝去的亲友被分隔于生死两端,但爱可以一直将我们联结。本期文章将为我们介绍其中一种与逝者保持联结的方式——表达性写作。通过了解什么是表达性写作、如何进行表达性写作以及真正写下我们对逝者的情感与认识,我们就在用另一种方式与逝者重聚。希望这种方法能对您缓解自己的哀伤与表达对逝者的思念有所帮助。
文|李德彬 唐苏勤
亲友离世后,我们往往写下一些文字回忆与逝者共处的时光。文字把我们的思绪具象化,把对逝者的思念化作语句。这些充满力量的文字不仅可以作为我们与逝者对话的媒介,还可能帮助我们缓解哀伤。而这一我们自发的书写过程则是哀伤咨询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表达性写作。
一、什么是表达性写作?
近日,网友“亚瑞蒂奥”发微博表示她委托了一家宠物托运服务商将金毛Siri从南京空运至贵阳,但空运被私自改成了陆运,最终导致金毛Siri中暑死亡。金毛Siri在托运途中离世,让所有养宠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更让其主人难以释怀……主人在金毛Siri离世七天后发布了一篇长微博,在这篇“小作文”里,她表达了对Siri的万分思念,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共鸣。这篇“小作文”便是一次愿意公开的表达性写作。
那么,什么是表达性写作呢?表达性写作(Expressive Writing)就是以书写来表达与个人重要经历或事件有关的内心情感及想法,从而促进情绪调节和改善个体身心健康的心理干预方法。[1]表达性写作简便易行,可以帮助大学生处理日常情绪困扰、抑郁症患者缓解抑郁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缓解创伤后应激症状,也能帮助我们去面对失去亲友后的哀伤历程。
表达性写作与其他更为正式的文章写作有所不同。在表达性写作中,我们不必关注写作的用词、文体和语法,更重要的是聚焦自己的认知与情感。我们想念已经离世的亲人或朋友,我们想回到一起相处的时光,我们想听见你,我们想被你听见……不论是对亲人或朋友离世的悲伤、无奈还是愤怒,真实与复杂的情感在这里都可以用文字表达。想说的话来自内心深处,书写的文字亦是秘密,所想所写都会被完全保密。
二、如何进行表达性写作?
传统的表达性写作,是给逝者写一封“告别信”,就像六安市某高中学生们那样,他们用“便签纸”向因肝癌离世的班主任陈某告别。全体学生们在便签纸上写下想对逝去的班主任讲的话,学生们把写好的便签纸折叠投进邮筒,和老师“说再见”……学生们通过小小的便签纸,释放悲伤的情绪,接纳了班主任离世的事实。然而,“告别信”只是一种传统的表达性写作形式,在平复哀伤的历程中,表达性写作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四种范式:情绪表露范式、主题写作范式、结构化写作范式和非典型范式。[2]
用便签纸“说再见”
1. 情感表露范式
Expressive Writing Paradigm
情感表露范式重视自由表达。在这一范式中,我们进行的是一次“心灵奇旅”,不需要咨询师的协助亦能进行。我们进入自我的内心深处,挖掘对亲人或朋友离世最深刻的想法和感受。我们可以把用词、文体和语法抛之脑后,写我所想,自由表达。但是,我们需要在有限时间内持续书写,比如在 15~30 分钟内通过纸笔记录下对丧亲事件的最深层的想法及感受。去年年初,方舱医院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小张在疫情中永远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和婆婆,丧亲之痛击垮了她,因为不能操办葬礼,她在内心不断谴责自己……咨询师鼓励她把自己痛苦与矛盾的真实情感用一封信来表达,然后放进“记忆盒子”里。在这之后,小张渐渐重拾信心,能够自我掌控情绪了。虽然这样的“心灵奇旅”有时间限制,正如穿越时空的机器电量有限,但是,在内心深处的时空里,我们和逝者同在,也许他们从未离开。死亡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2. 主题写作范式
Theme Writing Paradigm
主题写作范式强调内容引导。在这一范式中,就像学生时代的命题作文一样,咨询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我们内容的引导,我们需要在给定的主题下写作。在去年年初的新冠疫情中,由于疫情无法举办葬礼,丧亲者需要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完成对逝者的哀悼,咨询师鼓励家庭成员为逝者撰写悼词、创作主题诗歌等,这些形式都属于主题写作范式。主题可以是情绪宣泄、对丧亲事件的解释和描述想解决的问题、以及发现丧亲事件的积极后果。十七名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丧亲大学生就体验了一次特别的主题写作。他们在咨询师的指导下在电脑上进行为期一周的写作,咨询师邀请他们记录丧亲带来的积极生活变化,并通过指定平台提交,一周结束后,他们的哀伤得到了缓解。[3]设定主题不是为了限制我们对逝者的思绪,而是通过在这些主题下书写文字、表达情感,以便咨询师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给予我们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3. 结构化写作范式
Structured Writing Paradigm
结构化写作范式突出阶段反馈。在这一范式中,我们的写作被分为三个阶段:暴露阶段、认知重评阶段和整合重组阶段。[4]我们首先需要关注丧亲事件带给我们最痛苦的部分,暴露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我们换个角度看待丧亲事件,关注自我的感受,重新找寻对自我充满力量的掌控感。最后,我们通过对前两个阶段的经验整合,给逝者写一封“告别信”。在信中,我们可以告诉逝者,我们是如何应对困难与面对哀伤的。结构化写作范式中的咨询师扮演了重要角色。咨询师在每个阶段都会阅读我们所写的内容,并给予指导与反馈。在伊朗的阿富汗难民学校,八十多名因战争失去亲人的青少年进行了连续三天的结构化写作,他们描述内心感受、反思在同样情况下会给其他人什么建议,最后想象10年后的自己将从中学到什么。每一环节结束时,他们把内容放进蓝色盒子里。[5]结构化写作范式就像是在回答一连串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在提问的最后我们勾手成约定,决定穿越哀伤,成为更好的自己。
4. 非典型写作范式
Atypical Writing Paradigm
非典型写作范式其实是其他类型表达性写作的统称。这一范式与上述三种经典的写作范式不同,其形式多种多样。我们也许会在工作坊中持续一天地写作,我们也许会在数个月里每周相聚写作并穿插讨论,就像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15名自杀者亲友那样,他们参与了一个自杀丧亲辅导项目,在五个月里每周进行写作研讨会,共同完成一本书的出版。[6]与家人一起写诗也能帮助我们缓解哀伤。一位名叫Nance Cunningham的美国研究者分享了她的写作方式:她的丈夫为他离世的朋友和亲人创作了一本棕色的诗集,在每首诗后都附有Nance写的一封信,在信中她描述诗歌的主人公,以此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新身份和记忆的新视角。[7]
表达性写作书写着我们与逝者的回忆,我们彼此在文字中又一次相聚。此时此刻,他所留下的从未离开,你所记得的也从未走远。接受死亡的现实,愿逝者在我们心中安息,愿你我不再孤独。
文|李德彬 唐苏勤
排版|小维
审核|小尼
深圳大学社会学系哀伤研究课题组
致力于探索重大疾病、死亡、丧亲给人们的身心带来的影响,如何帮助人们从中得到疗愈和成长,以及在网络与社区中推广哀伤疗愈自助方案,已开发《临终关怀与丧亲研究进展》《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等课程。当前团队由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组成。
课题组负责人:唐苏勤
深圳大学社会工作助理教授,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心理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博士,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死亡教育与咨询学会(ADEC)认证生死学专业人士(CT)。
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发表中外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编著、翻译教材和专著10余部,从事心理咨询临床实务工作10年。
参考文献:
[1]Pennebaker JW, Francis ME.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Language Processes in Disclosure. Cognition and Emotion,1996, 10(6): 601-626.
[2]李洁,缪潇羽. 表达性写作在丧亲人群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3):638-643.
[3]Lichtenthal W G , Cruess D G. Effects of Directed Written Disclosure on Grief and Distress Symptoms Among Bereaved Individuals[J]. Death Studies, 2010, 34(6):475-499.
[4]Lange A, Rietdijk D, Hudcovicova M, et al. Interapy: a 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 of the standardized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through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3, 71(5): 901-909
[5] Kalantari M , Yule W , Dyregrov A , et al. Efficacy of Writing for Recovery on Traumatic Grief Symptoms of Afghani Refugee Bereaved Adolesc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J]. Aequationes Mathematicae, 2012, 43(2):191-197.
[6]Ryan M , Lister R , Flynn L. Giving voice to those bereaved by suicide: The 'nothing prepared me for this' project[J]. Advances in Mental Health, 2013, 11(3):213-222.
[7]Cunningham, Nance. Taking care of grieving through poetry: memories of palliative care's presence or absence.[J]. Families Systems & Health the Journal of Collaborative Family Healthcare, 2009, 2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