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永州,原先我对它的全部印象都来自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那时的他,被牵连受贬谪,成为永州刺史。
为了排遣胸中郁结,柳宗元纵情山水,栖身自然,亲近佛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永州的风光好似激发了他全部的创作欲,给中国的文学史留下了许多名篇。
自公元前124年始置泉陵侯国以来,永州拥有两千多年的建制史。漫长岁月,令这小城充满故事。
如今,再不会有人用偏远、蛮荒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永州。外界眼中的永州,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8%,拥有九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杰地灵。
如此胜地,自然还有超越山水风光之外的东西——百年古寺沉香寺。
沉香寺位于东安县紫溪镇印水河畔的高山上,山下便是湘江支流印水河。奔流的河水在沉香寺这里因为山势阻挡而转了个大弯,号称湘江第一湾。
若寻一高处眺望,浩浩荡荡的河水碧绿如一块上好的翡翠,在周围的绿树掩映下显得越发清透。在目力不能及的远方,又幻化成了一条极细的丝绦,这就是无数歌中唱过的湘水,是湖南人的骄傲。
四周一片静谧,抬头仰望天空,浅浅的灰色云朵遮蔽了原本应是湛蓝的色调,就像有一张厚厚的网遮住了下界的美丽。山峦悠远地矗立着,模模糊糊看不清晰,只隐约连绵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再凑近些看,河水不再是一成不变,泛着幽幽的蓝绿色。一阵风过,河水被吹出细小的褶皱,又被船家的一叶小舟打破。
几处浅滩将印水河切割出不同的形状,粗粝的石子和温柔的河水,形成鲜明的肌理对比。
有那么一处,只见船家的小船,却不见船家,神秘中带着几分有趣。
就在这印水河畔的悬崖上,沉香寺门楼耸立。
奇特的是悬崖边上都被修建成了城墙的样子,沿着山势逶迤而上,湘江第一湾尽收眼底。看那城墙,像不像抵御外敌的万里长城,一直护佑着沉香寺。
古人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概就是眼前这幅景象了。
走近沉香寺,远远就能看到气势宏伟的一座座明黄色小楼,耳边不断传来“南无阿弥陀佛”的袅袅梵音,让人心神俱宁。
说到这沉香寺,背后还有个很奇特的故事。
相传,当年舜帝南巡路过此地,留下了四件宝物,其中一件就是在半山腰悬崖处栽的一棵沉香木。
那时,舜帝感觉此处地灵人杰,于是栽种沉香木以示标记。可惜直到舜帝驾崩,也再没有机会返回这里。但沉香树却深深扎根于此,历经岁月,日渐丰茂、香气浓郁;百姓闻之,病痛全消。大家都认为这沉香树是神树,都来叩拜。
然而,过盛的香火将沉香树灸烤致死,人们后悔不迭。后经观音娘娘的指点,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此处建起了一座沉香庵。
可惜曾经有段时间,人们视宗教文化为洪水猛兽,将沉香庵房屋尽数毁去,只剩下了一座清同治八年(1869年)建造的飞鸽塔。
飞鸽塔之所以能留下,是因为当时有人用炸药炸塔,可是点了几次导火索都无法点燃。最后一次终于点燃了,炸药爆炸,响声震天。可当灰烟散尽,人们发现雄伟的飞鸽塔岿然不动,只有塔身上一个弹孔证明刚刚发生的爆炸是真实的。弹孔如今仍然清晰可见。
今天的沉香寺大殿后,七层六面,高十二丈的飞鸽塔傲然屹立,塔内供着一尊观世音像。细看塔身上,刻着清代诗人郭青莲的一首诗:“三十二年身觉悟,四百八十户圆通。白衣脱下无人识,明月莲花火里红。”诗人借这些意向,昭示了普罗大众追求觉醒、实现愿景的心声。
过去的辉煌不再,沉香寺却背负了更多。
2012年秋,沉香庵于原址重建,同年10月18日,更名为“沉香寺”。
2015年3月,九华山的净安法师成为沉香寺住持。沉香树竟然枯木逢春,一年内开了两次花,此后几年也是每年开花一次,颇为神奇。
在寺内走走,所见庙宇都是新修建的。几座大殿都是砖木结构,上盖琉璃瓦,十分尊贵大气。穿行其中,却让人感觉到无比沧桑。
和很多佛教寺庙一样,沉香寺前殿为关圣帝君殿,中进为大雄宝殿,后殿是观音殿。
弥陀宝殿内,供奉着弥陀佛雕像,宝相庄严、线条流畅,肃穆之感油然而生。
观音殿后面的悬崖处,一座耸立的石柱很是吸引眼球。远远看着,石柱就像是一座菩萨;石下,有一泓幽泉从石缝里流出,流入水缸,因而这里被称为“观音圣水”,也有人称之为“滴水观音”。在虔诚的信徒看来,这就是佛的恩赐,很灵的。
历经磨难的佛寺,通过故事、古树、石塔……向人们讲述着佛的精妙,虚虚实实真假难辨,但唯有一点,人心向善始终未曾改变。
沉香寺的对岸,是无尽的广阔田园。正是有佛的庇佑,这里的人们才能安居乐业吧。希望你们,有一天都能来沉香寺,沐浴一次佛光、听一场讲经。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