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的神奇
说到神话故事的神奇,就和一直困惑的童话故事想象丰富一样,总是让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听了一节《神话故事中的那些神奇的……》的群文阅读课。这节课将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进行群文阅读,想要通过四篇课文来丰富学生对神话故事神奇想象的认知图式。
在看课的过程中,我对课堂进行了改造:1.课前阅读4篇课文,勾画出自己觉得神奇的地方。2.课前完成调查,筛选出同学们最喜欢的几个片段。3.课堂上,学生选取喜欢的两个或者三个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小组交流发现这三个片段的异同。4。小组汇报,由学生的汇报完成“神话故事中,处处都是神奇的想象”认知图式。5.选择自己觉得最神奇的想象处读一读。抽取同学展示读。
做完改造的第一时间,我觉得真是美极了。这一个改造是基于这堂课老师的一个核心知识点:
结果,越看问题越多。
首先,目标到底是什么?想要达成的目标是感受神奇的想象。结果做的事情是发现神话故事中处处都是神奇的想象。这不是啥事也没做吗?神话故事的特点就是有着神奇的想象。这里错了,后面的再说,其实都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回到感受神奇的想象。童话故事我们说感受丰富的想象,神话故事感受神奇的想象。那么,神奇到底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来说,可能神奇的意思是没有想到的,意想不到的。那如果是这样的话,神话故事的神奇和普通故事的神奇有什么区别?
再来说感受神奇的想象。感受其实是很强调个体感觉的。这里要教学生感受,那么我们一定需要支架出来,借助支架,我们估计才能把这种难以名状的东西尝试着表达出来。
而我的思考中,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悟,悟出多少是多少,然后后面部分目标还游离了。
第二,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有文言文,有用现代文翻译的文章,有中国的神话,有外国的神话,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共同的特点又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要不要在这次群文中有呈现?肯定是需要的。而不是说,拿着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就让孩子们只见树叶不见整棵树。
每一个故事的大背景是不能绕过去的,孩子们必须是在弄清这几个神话在想象上的异同之后,再来局部进行品读。因为局部的行为是为着整体的愿望进行的。
那么,在我的改造中,也是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的。自己把自己干掉了。但是还是想知道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