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气存内”的几则医话

中医以正为本,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那么,什么是正气呢?简单来说,正气就是生命机能的总称,代表着五脏六腑的和谐状态;正气就是生命力,就是自我康复力,也就是所谓的免疫力。不管有多高明的诊断,不管有多好的药物,都离不开患者的正气。如果患者的正气崩溃了,那么,最准确的诊断和最好的药物都将无济于事。所以说,任何的检查和治疗措施都要以不伤正气为原则。伤害正气的,一定要慎重选择。当然,正气包括阴阳气血几个方面。就脏腑而言,尤重脾胃,因为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若与病邪相对,正气指人体的抗病能力。正气越旺的人,越不容易患病,即使患病也能迅速康复。养好正气,即使病邪来袭,天气变冷,节气转换,或过度疲劳,都不会生病,更不会猝死。

●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足了,邪气不容易侵入,即便侵入也容易被赶走,提高我们正气能力,关键不是吃补品,而是减少消耗,比如少熬夜、少久坐、少生气、少劳累、少思虑、少看手机等等,因为这些都在无形消耗我们的正气。在临床治疗中,我发现许多疾病都与“虚邪贼风”害人有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然风邪、寒邪伤害人体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身体里正气不足,邪气才有可能“乘虚而入”。所以,防止受邪的第一点,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自己的正气。同样,中医治病,也是以正为本,以邪为标。那么临床用方,当先扶正还是先祛邪呢?我的观点是:看正气盛衰。正气旺则先祛邪;正气弱则先扶正,或扶正与祛邪兼顾。清人刘恒瑞在《经历杂论》中言:“善用兵者,必先屯粮;善治邪者,必先养正”。祛邪不能以伤正为代价,只要正气不败,则生命之火不熄。比如,平时我常接诊一些接受西医放化疗之后的病人,病人往往精神萎靡,面色青白或萎黄,胃口极差,四肢无力,甚至说话都无力。我跟病人说,生命以正为本,只要正气不虚,则邪不能伤人。若过度攻邪而伤正,其实是本末倒置。正气一伤,邪气必然复发并且越来越炽盛,结果就是越治越虚,越治越容易复发。

● 中医特别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人体正气旺盛,才能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也就难以产生,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打个比方,就像社会每个人安居乐业,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和教育,有充沛的就业岗位,治安良好,小偷流氓地痞就自然消失,道理是一样。相反如果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小偷流氓怎么抓都抓不完,是一个道理。我观察到,“正气不足”在初级阶段,会导致人疲乏无力、精力不济、情绪低落、头目不清、食欲不振、便秘泄泻、失眠多梦、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等“正气亏损”发展到高级阶段,各种疾病就来了。而且,通常情况下,正气不足的讨厌之处在于:它虽不会马上要你的命,却会反复缠绵,变成“顽症”而伴随你左右!“精气神”被中医学家称作人的“三宝”,只有精、气、神三者旺盛,人体就能发挥维持体内器官功能正常、抵御外邪的作用,正气才能旺盛,因此,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而“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就是保养的上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