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享誉全球的60余年职业生涯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社会中,他既运用表象表达又运用抽象来对付个人历史,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从1970年起,德国《资本》杂志每年都会根据严格的评选规则评选出了过去一年国际当代艺术家的100强排行榜。从2004年起,曾经蝉联多年百强之首的德国画家舍格马·波尔克终于被里希特挤下来,他从此成为全球艺术冠军。
《幻影拦截》,布面油画,140×190cm,1964在他荣登第一宝座前的2002年,里希特在美国举办了一个声势浩大的70岁生日的回顾展。纽约《守护人报》的一位评论家不假思索地把他称为21世纪的毕加索。
《蜡烛与头骨》,布面油画,100×150cm,1983回顾里希特的前半生,这位1932年出生在德累斯顿的男孩于二战残酷的硝烟中成长,亲眼见证了家乡在炮火的轰炸下夷为平地;在东德的艺术熏陶中曾创作过不少以拥护社会主义为题材的具象绘画,并在剧院任场景画家助理。
搬到西德后,他来到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博伊斯(Joseph Beuys)便是当时学校的老师之一。在1959年卡塞尔文献展上,里希特首次接触到当时以激浪派、波普艺术为代表的众多新鲜艺术思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丰塔纳(Lucio Fontana)、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等人的作品让他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艺术中那放肆的自由。60年代中期,里希特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根据报纸、杂志和家庭相册上的图片创作出了单色画。
1968年创作的《米兰大教堂》于2013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出3712.5万美元
里希特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曾在笔记中提到:“令我感兴趣的就属那些灰色地带,也就是那推移的过程和色调的组合,以及那具有绘画性的空间,画面上重叠和连接的部分。”当观看成为考察的思考过程,层叠的画面,反倒因应绘画过程而提供更多元的解读方式。能够引起相对立的两者,在重叠暧昧之处的意义探讨。
80年代中期,里希特开始使用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连续地涂抹颜料,用刮板一层一层地刮掉,然后加上滴状的颜料和精心布局的笔触。由此产生的破裂表面,其纹理和色调的不规则堆积,就像带有下面一层痕迹的重写本。里希特的抽象作品常常以系列的形式出现,似乎既挑战又强调了系列性和重复性的体系。
《4900色》,天然漆,680×680cm,2007艺术世界的重心开始转向个别艺术家,里希特已经成为一个资产类别。很少有人能够断言某位艺术家已经达到了巴勃罗·毕加索或者安迪·沃霍尔那样的艺术成就,但是艺术圈似乎要提前将在世的里希特捧上拍卖“神坛”。
里希特蜡烛画作是第一件高拍卖价的作品。2001年他在纽约MoMA展览后,苏富比以530万美元拍卖了他的《三根蜡烛》。
2011年,格哈德的作品拍卖总价达到了2亿美元,稳坐“在世”艺术家作品拍卖价格的头把交椅,甚至高于莫奈、贾科梅蒂、罗斯科等人作品的总价。在纽约里希特画廊,长长的作品预定订单上,平均单幅都要卖到300万美元。近十年来,他的作品吸引着在市场上买家几乎狂热的追捧,他有近50幅作品在公开拍卖中到达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成交。里希特的市场如日中天,堪称现存于世的艺术家中卖得最好的一位。
1986年《抽象画》在2015年成交价3040万美元创拍卖纪录里希特的拍卖行情一路飘红不仅仅是市场需求的“单相思”,展览策划团队也功不可没。无论是拍卖行,抑或是博物馆画廊等艺术机构,都迫切希望培养艺术界的新“大腕儿”,从而在全球各地为其作品举办展览。
1982年的风景名作《冰山》在伦敦苏富比1.48亿元人民币源源不断涌入艺术品市场的收藏家和代理商也把握商机,不断交易里希特的作品而获利。在众多买家之中,不乏有法国奢侈品巨头贝尔纳·阿尔诺,艺术超级经销商拉里·高古轩……俄罗斯的亿万富翁罗曼·阿布拉莫维奇也是里希特的拥趸者,他曾经在2008年5月以1520万美元买下了里希特的一幅大型橡胶滚轴抽象画;台湾国巨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著名华人藏家陈泰铭就收藏了多幅里希特的作品。
《抽象画(649-2)》在10月香港苏富比秋拍以2.146亿港币成交,为亚洲区拍卖最高价西方艺术品在德国人眼中,里希特就像“艺术界的清教徒”,主张逻辑性、严肃和经典。“我不是现代主义艺术家”。里希特说,“现代艺术一直给我的印象是流行且自吹自擂,我做不到”。菲尔国画艺术联盟
展示中国知名画家的作品,介绍国画艺术知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