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永州故事】震惊世界!人类最早的栽培稻标本遗址:道州玉蟾岩
【讲述永州故事】震惊世界,人类最早的栽培稻标本遗址:道州玉蟾岩
永州之美,美在山水,美在文人,美在神韵,美在历史,美在神秘!说永州是全国少有的历史文化名城,甚不为过!出于对永州文化的热爱,我们驱车前往道州寿雁镇,去体验人类始祖的丰功奇迹——天下第一谷源玉蟾岩遗址。
中午的太阳很炽热,地上反射出的热浪蒸人,汗水顺着脸颊、顺着背脊往下流,可并没有阻挡我们探奇的脚步。车不能靠近,我们只能步行,走在山路,聆听鸟叫虫鸣,路旁的小草迎接着远方朋友的欢笑,几个突兀的山峦在太阳的炙烤下安详而静谧,我们的歌声似乎又将他们唤醒,伸伸懒腰,打个呵欠,睡眼惺忪的迎接着我们。
在宽阔的田野旁,有一座不算挺拔的山峦,远望如同一只趴在地上的蟾,张望着前方的虫草食物,露出一个大洞口,形似玉蟾张开着大口,期待一跃的态势。
继续靠近,沿着羊肠小路前行,分开两旁的树枝,佝偻着身躯探进前洞口,爬上一个狭窄的小坡,就有一块碑被树木掩映着,上面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字样,是国务院2001年公布的。再往上走,就是一道铁栅门将洞口封锁,从缝隙中往内看,洞口部分宽约12-15米,进深6-8米,洞口方向为东南。洞口前地势平坦开阔,阳光充足,适宜人类居住。洞内还留下很多专家考古留下的痕迹,地上散落着各种破碎的陶瓷、石器等物。
据资料查实,遗址首次发现于1980年 ,道县在考古调查中对玉蟾岩的堆积物进行考证分析,初步判断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全新早期遗址。1983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率领考古队到玉蟾岩进行首次考古挖掘。挖掘面积约12平方米,遗址的文化层厚1.2-1.8米,地层保存基本完好。清理的生活遗迹主要为烧灰堆,灰堆一般直径40-50厘米,厚不足10厘米。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制品和骨、角、牙、蚌制品。石制品全部打制,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切割器、石刀、锄形器等,制作粗陋。遗址中有大量动物残骸,哺乳动物达20余种,如有水鹿、梅花鹿、赤麂、小麂等;食肉类动物也很丰富,如熊、水獭、猪獾、狗獾、貂、大小灵猫,以及猪、牛、竹鼠、豪猪等;另外还有鲤、草、青鱼类。其中,含3块原始陶片和2枚稻壳,稻壳颜色呈黑色。1995年,省考古队再次到玉蟾岩进行挖掘,挖掘面积约34平方米,出土2枚栽培稻谷壳(颜色呈灰黄色)、一堆约30×30厘米范围的陶片及一些其它已出土的遗物。1998年3月,袁家荣在日本稻作、陶器城市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题为《玉蟾岩遗址的主要收获》的学术报告。报告的鉴定结果主要有:遗存的文化面貌表现出一种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特征;出土的稻谷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从普通野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中国农业大学张文绪教授通过电镜分析鉴定,定其名为“玉蟾岩古栽培稻”,栽培时间距今约10000多年;出土的陶器距今约12320(±120)~14490(±230)年左右,具有最原始陶器的初级形态。2001年3月,玉蟾岩遗址被中国社科院选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现之一。同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以色列威兹曼科学院联合组建的“中国水稻起源考古研究”项目考古队,对玉蟾岩遗址的进行首次国际联合挖掘,历经1个多月,在玉蟾岩堆积层中又发现7颗古栽培水稻稻壳,经专家鉴定,其栽培年代距今约12000年。专家认为“玉蟾岩出土的水稻壳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
玉蟾岩是道州绚丽多彩的远古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所辐射出的是农业文化的第一缕曙光。可以这样说,生活在一万多年前的玉蟾岩人,已经脱离了人类的婴儿期。
玉蟾岩遗址是一处文化性质单纯、文化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遗址内出土有制作粗糙的原始陶器、石器、骨器、角器以及穿孔蚌器。原始陶器火候很低,夹杂大量粗沙,质地疏松,复原后呈釜形器,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制品之一。动物化石包括哺乳类、鸟类、鱼类和软体动物。还令人吃惊的是,在这里发掘出大量的螺壳化石,而且去掉了尾端,这说明在古代当地人就懂得吃螺了。
人类从狩猎时代如何过渡到栽培水稻时代一直是个谜。那时人们吃的东西都是野生动物和果子,为什么要发展水稻生产呢?是不是狩猎、采野果已不足以果腹了?古人类又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
从来没有人知道,这座毫不起眼的湘南岩洞,竟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一道求解人类稻作文明起源秘密的复杂方程式。从此,玉蟾岩不再是地图上一个毫无意义的符号,10000年也不再是一个枯燥的数字,它们有了形状、有了重量、有了细节、有了活动的身影与呼吸。年代最早的陶片,古栽培稻谷粒,以及粗制的工具为我们拼出一幅先民劳动生活的画卷。
我们可以勾画出,那时的玉蟾岩,居住着一支先民,他们不仅善于在山林中猎杀熊、豹、灵猫、鹿、野猪等走兽,在湖泽中捕捞着鱼鳖鱼虾及螺蚌,还吃着猕猴桃、野葡萄、朴树籽、梅这些营养丰富的野生水果。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他们掌握了飞禽的来往路线,出没时间,找到了捕捉飞禽的方法,成为聪明的鸟禽猎手,能捕获雁、鸭、鹤、天鹅等10种以上鸟禽,在山洞过着悠闲的生活,在这里繁育着后代,与世无争,也许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难敌风雨,难熬严寒,但他们勇敢坚强的活着,也许山上的野果受季节的影响,难以维持生计,他们在寻找有一种植物能自己种下来,也许在栽培驯化普通野生稻之前,他们已试验栽培过其他植物了,在长期历尽千辛万苦的的实践中,他们不断地观察这种娇嫩植物的习性,经过很多次栽培失败,终于有一天,它结出了金灿灿的谷粒,而且喷香可口……
从采集渔猎走向农耕时代,人类经历自身的第一次革命。掌握普通野生稻的驯化栽培这门新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第一次高亮度显现。权威的结论,奠定了玉蟾岩在稻作农业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从那以后,玉蟾岩几乎就成了水稻的代名词。对此,我不知道曾经去岩洞中用双手触摸过那段历史的当地村民,心中作何感想?他们曾经踩踏过的这方土地,一万多年前,先民们就在上面栽种水稻,而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然年复一年栽种水稻。一万年的时间长度,作为一个普通村民,恐怕没有谁去仔细丈量过,但他们心下明白,是水稻养育了人类一万多年,水稻还将继续养育人类,水稻成了人类一种生命符号。
历史是没有穷尽的。据一些资料推测,40—50亿年前星云凝结,地球形成,1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地球上有了生命之后,又经过了近20亿年的漫长阶段,即距今300万年前,才出现了人类。又根据人类学家的推断,约在2.5万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已经能缝衣御寒,这就是说,2.5万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已有了相对复杂的思维和复杂的劳动,诸如以贝壳做装饰,诸如话语功能。有人作了这样一个假设,说如果中国人在3万年前已学会说话,而我们今天认定的文明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5000年,那么,会说话而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是2.5万年。这2.5万年的历史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而现在,几乎是在倏忽之间,历史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户,为我们推出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特写镜头——在玉蟾岩,我们发现了12000年前先民们的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