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至真斋主
宝玉被薛蟠请去喝酒,醉醺醺的回来后,宝钗也来怡红院看望宝玉。黛玉因记挂着贾政叫宝玉是什么事情,心中替宝玉忧虑,也来怡红院看望宝玉,正巧看见宝钗进了怡红院。她便等了一会儿,想要进去时院门却关上了,于是扣门。晴雯跟碧痕正拌嘴,见宝钗晚上来了没好气地抱怨,又听见扣门声,也不问是谁就没好气地说:“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黛玉申明是自己不是别人来了,晴雯在气头上不分青红皂白地说:“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真以为是宝玉不想见她,于是在外面花阴下哭泣起来。回来后,直坐到三更多天方才睡了。次日,就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书中交代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大观园的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每一枝花上,都系上了这些物事。满园中绣带飘飖,花枝招展。宝玉早晨来看黛玉。黛玉也不理睬他,径直出去,见了宝钗、探春后说了一会儿话,然后独自来到山坡上。想起昨晚的事,勾起伤春愁思,收起一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一边哭一边吟诵《葬花吟》:
宝玉听了《葬花吟》不觉恸倒在山坡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他联想到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无可寻觅,不免心碎肠断。宝玉由此又联想到了宝钗、香菱、袭人等,将来也会有无可寻觅的时候,那个时候自己又在哪里呢?这葬花处、这大观园、这些花啊柳啊等等,到时候都归了别人。宝玉想到此十分悲痛。在第二十七回回前庚辰本有批语:“《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践花日诸艳毕集之期。践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也就是说《葬花吟》不只是黛玉的悲音,也是大观园女儿们的悲音,她们将来就像那些落花一样,都是令人唏嘘感叹的悲壮结局。在《葬花吟》结束处,脂砚斋批语:“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来客劝脂砚斋先不要匆忙下笔作批,要等到看了80回后宝玉、黛玉的结局再下批语,那时候才能真正理解《葬花吟》的寓意。可惜,80回后逸失,仅凭前80回残本根本就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葬花吟》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结局谶语。
《红楼梦》最基本的写作手法是“假语存”、“真事隐”,其“假语存”只是作者用一个大家族的衰落和公子小姐的悲欢离合命运来做敷衍,而“真事隐”则隐写了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史实,那些史实是当时清统治者决不允许公开书写的。“假语存”“真事隐”的写作手法要求书中的很多情节“一笔两意”“表里有寓”,正如戚蓼生所言:“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葬花吟》当然也采用了“一笔两意”、“一喉二歌”的写作手法。然而,要正确深刻地理解《葬花吟》深层寓意,则首先要把字面意思搞清楚。就目前所看到的《葬花吟》字面白话译文来看,还没有十分妥帖的字面解读,现重新翻译以供红友们批评指正。译文如下: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