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庄紫砂:快收藏!紫砂壶全手、半手难以判断?简单几招教你看懂
紫砂壶,一个焦点话题以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辨别全手工和半手工?今天庄庄整理了几个技巧方法,供大家在选壶的时候参考对比:
一:外观视觉辨析法
①模具线位置以及数量
全手工身桶,若隐约可见搭接痕迹,有且只可能有一条,且是在壶把位置。若在壶嘴下方看到了模具线,基本可以排除全手工的可能。详解如下:
a:全手工身桶围成后,会存在泥片搭接处,我们通常在搭接处安装壶把。
这个搭接处,在烧成后,可能会隐约可见。所以,全手身桶,哪怕壶身隐约看到了竖着的搭接线,那只可能有一条,那就是壶把处的泥条搭接线。
而半手工身桶的制作方法,前期和全手一样,也会有一处泥条搭接线。但后期会放入对半合成的石膏模具中,进行搪胚。模型摁紧的过程中,模型相接的位置的挤压力也会作用到紫砂壶上,导致脱模后的半手身桶,会存在2处模具线。在后期,我们通常在这2处模具线的位置,分别安装壶嘴和壶把。
虽然现代半手工艺,要求我们将模具线痕迹处理掉,但偶尔难免烧制后还是有一点痕迹。如果在壶嘴下方看到了模具线(通常对应壶把处也能隐约看到),那基本可以排除全手,因为全手只有一处搭接,那一处是安装壶把的位置。
b:上种方法是普通可适用的,除非极端情况:就是全手工壶制作时,在安装嘴把部件时,装错位置了,把壶嘴安装到了泥条搭接处,壶把装到了对面,那可能会到壶嘴下方看到搭接线,这种概率非常小(一般来说:泥片搭接线的位置,相对应的会安装壶把,视觉上可以起到遮丑的作用,整体看起来也不会显得格外突兀。)
C: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身筒是全手工成型,部件借助模具成型,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所以,以上方法只能作为身桶成型的参考之一。
②壶口壶底的两道箍
部分全手工身桶,壶口或壶底处会看到一圈箍的痕迹,这是正常的。通常是手工壶上口片、假底的手工痕迹。但如果没有这一圈箍,也是正常的。因为会不会有这一道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详解如下:
①首先,我们说的这个箍,主要是部分全手工,壶口壶底上两层泥片,然后用脂泥粘合填满缝隙,脂泥收缩不同,而导致烧成后一圈箍的痕迹。
而半手通常不需要上两层片子这个步骤,也就不会有道箍。
②其次,这道箍和壶型也是有关的。例如:西施,思婷等一类壶身线条流畅的壶型,容易出现这圈印子;而德钟、汉瓦等一类有脖子,线杠造型的位置,就不会有。
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有些师傅使用'内撑片'的做法,先将两层泥片粘接好,再直接上口,上面第二张泥片直接和壶口齐平,这样就避免了壶身上面再敷脂泥,也就不会出现脂泥收缩所导致的印子。(详见庄庄某_音视频:(《全手必有一道箍?》))
④不同泥料的收缩,出现那一圈印子痕迹的概率也不同,或明显或轻微。例如:朱泥的收缩大,出现印子的可能性可能会比较大。相较而言:紫泥、段泥收缩较小,可能就不太会显现那道箍。
注意:部分半手工壶出于某些目的,可能会故意手工上一层片子,故意做出印子,外观呈现一道箍,这个虽然极少数,但也不排除可能性。
二:内壁痕迹识别法
紫砂壶,自从有全手工和半手工之说开始。便开始盛行用壶内壁章、泥片接缝、推墙刮底、泥凳纹、手工盖这些方法去分辨。在这里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此类方法仅作为参考依据,并非绝对标准。
1:内壁章
a:现如今,内壁章已不再是鉴定全手、半手工壶的判定依据了。在紫砂壶身筒成型之后,将软的橡皮章伸进壶内盖上,从而混淆新手辨别。当然,半手工、机车壶、灌浆壶也都可以实现,因此并不能作为鉴别依据。
b:有些做全手工壶的师傅,由于制壶习惯的不同,壶内不盖内壁章的情况也是有的。例如:朱泥泥料收缩大,内壁盖章受力,烧成后壶表面可能会有杠起来的印子
2:泥条搭接线
以往早期,全手工拍打成型,内壁不做其他处理,所以可以保留泥片搭接线,而半手内要倘胚,会把搭接线也按平,所以半手通常就看不到明显的搭接线了,这在早期是判断方法之一,现在仅做参考依据。
a:如果要仿,也很简单,搓一根小泥条敷在对应位置即可。
b:有一些比较老派的全手工师傅,他就习惯把内壁处理的比较干净,搭接线也会刮的比较平几乎看不出摸不到了。
3:推墙刮底(放射状太阳线)
a:推墙刮底是紫砂生胚基本完成后的收尾步骤,半手全手都进行这一步的。
哪怕现在机车手拉,也会进行这一步,所以有没有推墙刮底痕迹,完全不能作为判断依据了。
b:很多人在意的侧面推墙痕迹,有些壶推到壶口,有些侧面几乎不怎么推,实际也没有太大的说法,纯粹看壶本身内壁的整洁程度(有的壶内壁本身干净,少推或不推的情况都有,这没有硬性规定),这也和做壶师傅的习惯有关。
4:手工双层盖
随着新技术的延伸,双层盖只能作为鉴别依据之一。如果半手工壶盖,想要有内壁的凹槽,后期也是可以用线杠工具后期理出一圈箍的样子,因此用双层盖来证明盖上是全手半手的,并不准确了。
5:内壁写字
庄庄的早期观点,可以详见某_音视频,了解更多:(《壶内写字也能作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的延伸,像写鼻烟壶一样,用工具伸进去写的情况,也有,因此仅作参考依据之一。
6:泥凳纹
a:以前老式的木头凳面,会在泥条上留下木纹,全手工内壁通常会保留这种木纹。但是现在很多人用光滑的泥凳面,所以不大会有这种细纹。
b:现在出现了一种神奇的仿泥凳纹的工具,刻意在内壁做出泥凳纹,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因此仅作参考依据。详见某_音视频:(《作假神器,聪明用错了地方》)
三:壶内泥门褶皱(相对靠谱的鉴别依据)
全手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用竹拍不停的拍打壶身的外壁。身筒接近底片附近,会有不同于底片的明显'褶皱感',这是区分全手工壶较为靠谱的依据。(如同我们包饺子时候,也会有的自然褶皱)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观看某_音视频,了解更多(《看'泥门',一招分辨全手工》)
a:紫砂壶的泥门褶皱,和泥料的收缩也是有一定关联的哈。朱泥收缩较大,相对明显些。相比之下:段泥、紫泥可能就不太能看出来。
b:紫砂壶的泥门褶皱和器型也是有一定关联的。一些身筒的全手工壶,不需要拍身筒收底,并不会有明显的褶皱痕迹。而一些弧度变化比较大的壶,在收口、收底的过程,相对来说自然褶皱会比较明显些。
c:现在市面上出现了,用卫生纸仿泥门的现在。对比观察,此类泥门几乎没有渐变的变化,而手工拍打成型所留下的自然褶皱,或多或少的会有些细微变化。
d:鉴定全手工壶,如果有条件的话:以将同款的两把壶,放置一处对比。毕竟是手工制作、多少会有些来去,这也是全手工壶的魅力所在。
四:个人总结
①看完以上,你会发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多方法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不能作为判断依据了。而且,现在市面上流行的车一刀、流水线全手工这两种成型方法,又将以上所有所有的判断方法推翻了。
具体的车一刀,流水线等,这边不做展开了。简单说,这两种工艺,保留了所有全手的痕迹,你拿给我,我也不一定分辨的出来了。
所以,过分钻研追求全手、半手,有可能只会深陷其中。
②全手、半手也并不是判断壶的好坏的绝对性标准。我的态度是:就实用喝茶而言,全手、半手一样。一些好的半手工壶,做工细节丝毫不逊于全手工,价格也会很高,几千几万的半手都有;做的不好的手工壶,一样也会没人要。
③现在市场中,种种新型工艺的出现。买家纠结、卖家也是心乱。建议心态放平,理性看待、合理选择,紫砂壶也就没有那么水深了。
注:以上方法仅针对圆壶、特殊成型的圆壶、方壶和筋囊器,可能并不完全适用哦,需要大家综合对比,理性看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