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活着,朱棣敢造反吗?靖难之役大概率失败,但建文帝也没个好
蓝玉要是活到靖难之役阶段,对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都不见得是好事情。
朱棣仍然要造反,但大概率不会成功。
朱允炆能弹压因削藩带来的藩王举兵,不过基本上皇位还是保不住。
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朱棣为何要造反?
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朱允炆刚操办完后事,就聚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议着手解决各地藩王势力日渐做大的问题,定出的套路是“先易后难”。
第一个开刀的是周王朱橚,被贬为庶民,发配云南蒙化。随后,齐王、湘王、代王、岷王也纷纷被拿下。其中湘王朱柏最惨,举家自焚而亡!
下一个目标,就是势力最强的朱棣了。
站在朱棣的角度,南京的大侄子不仅要藩王们交出权力,而且参考众藩王被贬为庶民的处分,这是连基本的皇室待遇也不肯给啊!甚至会落得个跟湘王那样,身家性命都保不住。
从这个角度看,建文朝廷在削藩这件事上,显然缺乏足够的弹性空间,完全不给藩王留任何活路。你收回权力,给点经济待遇也行啊,来个权钱赎买,说出去也好听嘛。
由此可见,朱棣举兵造反,是被朱允炆毫无妥协的削藩给逼的,这才是靖难之役爆发的根本原因。
即便此时蓝玉还活着,朱棣仍然会选择武力对抗。一大票藩王的落魄结局摆那里,难道乖乖坐那里等死啊!
蓝玉与朱棣,分别代表明朝初年的武将和藩王两股势力。
武将的来源,大多是跟随朱元璋起兵的淮西勋贵班底,如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傅友德等。
不过光说武将,严格来讲并不能完全涵盖朱元璋的幕府班子,还应该算上李善长、胡惟庸等淮西出身的开国文臣。后来,又半路添加了刘伯温、宋濂这些浙江名士。
藩王的构成,血缘就比较单纯了。
他们全是朱元璋的儿子,被刻意分散布防在全国各个军政要地,手底下还掌握着规定数量的精锐军队,关键时刻是能亮剑的。
唯一特殊的,是云南的沐王府,不姓朱。但初代沐国公沐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从小收养的义子,情感上,还是朱元璋的“儿子”。
按照朱元璋的如意算盘,是让驻防外地的朱姓藩王,与身处中央文武朝臣,形成一个相互制衡,双方都去跪舔皇帝的稳定局面。
但朱元璋构建的这套制衡体系,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前提,那就是同时期的皇帝、藩王与文臣武将,必须处在大致对等的“重量级”上。
这一点,太子朱标活着的时候,没问题。
但1392年朱标的早死,令朱元璋措手不及。此时的洪武皇帝已经步入晚年,突然面临了一个文臣武将和藩王两股势力,都比皇太孙朱允炆“大一辈”的局面。
重量级对比,明显对朱允炆不利。
怎么办呢?摘刺!
朱标的幸福,源自于朱元璋对他的超常信任,不仅赋予太子长期监国的实权,而且还允许他刻意组织和培养自己的储君班底,于是成了“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
朱元璋留给朱标的武力保障,就是蓝玉、沐英这帮当时第二梯队的战将。
蓝玉是明初武将二号人物常遇春的内弟,一直跟着姐夫在部队里学打仗成长。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也就是说,真要正儿八经论起来,蓝玉还是高出朱标一辈的亲戚!
会打仗,又是皇亲国戚,蓝玉进入朱标的班子,那真是太合适了。
而这时候朱棣在干啥呢?
朱棣的底子也不简单,除了老爹是朱元璋外,他岳父还是明初开国武将之首的徐达。他本人也很彪,10岁就受封到北平就任燕王,在与蒙古人的第一线对战中,积累起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对于朱棣的强悍,蓝玉有着武将条件反射般的警觉,曾多次对朱标提出预警,都被朱标给压下去了。
这个阶段的朱标,对驾驭蓝玉和朱棣两个人,是有把握的。
放大来看,就是朱标集团与藩王势力,在一个对等的重量级上。
然而,把原太子集团搁在朱允炆身上,朱元璋明显不放心。
于是,素来嚣张跋扈的蓝玉,就成了必须拔除的一根“刺”。
1393年,也就是朱标去世仅仅过去一年,蓝玉案爆发。军政两界凡是与蓝玉沾边的,十三侯、二伯,整整15000人全都被牵连彻底地清洗了一遍。
而蓝玉本人则更惨,被株连三族,还施以了剥皮实草的酷刑。
由于蓝玉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蜀王朱椿,所以这张“皮子”就由女儿女婿供奉在了四川的蜀王府,直到200多年后张献忠的农民军攻入成都,才再次现世。
朱元璋对朱棣,放大来说是对藩王们,照样是个不放心。
他曾就藩王问题考验过朱允炆,你的叔叔们都这么彪,将来你继位了怎么办啊?朱允炆的回答是,先一遍、两遍、三遍思想教育,再不行就动武来硬的。
朱元璋一听,呵!皇太孙还挺有“先礼后兵”套路,也就不那么担心地去了,单独留下藩王这根“刺”。
以上这些都不是废话,建文朝廷刚接手时的局势情况,是不得不腾出篇幅铺垫的背景。
下面,咱们来个脑洞大开,假设蓝玉活着步入了建文朝。
前文提到,朱棣之所以造反,是因为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但燕军靖难之役的大功告成,细细计较起来,其实更多的是建文帝这个奇葩,多次放水的结果。
面对燕军的叛乱,南军出征前,建文帝千叮咛万嘱咐的诏令,竟然是“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这等于给了朱棣一块免死金牌!
南军这边并非没有能人,比如盛庸指挥的东昌之战和夹河之战,南军曾两次都捕捉到了用火器狙杀朱棣的机会。可惜碍于建文帝的诏令,只能眼巴巴地任由朱棣扬长而去。
不过,要是换上蓝玉,朱棣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从两件事上,可以看出蓝玉是出了名的“先斩后奏”。
一是捕鱼儿海之战,明军俘虏了许多北元的皇室宗亲,高兴过头的统帅蓝玉,居然强行钻入北元太子妃的营帐干起了坏事!不仅搞得太子妃寻死觅活,而且使朱元璋的对蒙政策变得十分被动。
二是明军班师回朝路上,蓝玉嫌喜峰关的守军开门太慢,火气上头的他又指挥将士们攻破自家的关城。听到消息的朱元璋十分生气,把原本封给蓝玉的“梁国公”封号,改成了“凉国公”。
可以想象,要是蓝玉对阵朱棣,抓住了狙杀朱棣的机会,铁定是不会有过多犹豫的。
然而,一旦蓝玉立下攻灭燕军的盖世奇功,就该换成建文帝瑟瑟发抖了。
为啥呢?因为建文帝与蓝玉,压根儿没有血缘关系。
常遇春的妻子、蓝玉的姐姐,嫁给太子朱标后,生下了嫡子朱雄英、朱允熥,这哥俩才是管蓝玉喊舅姥爷的正主。朱雄英夭折得比较早,但朱允熥却是活到了建文帝时代。
而朱允炆,是朱标和侧室生的。
真搞不懂朱元璋是怎么个逻辑,既然坚持要把皇位传给嫡系的朱标一脉,为何又跳过正儿八经太子妃常氏生的嫡子朱允熥,而选了侧室生的朱允炆呢?
难道是朱允炆年龄大,是长子?又或者这时的朱元璋,已经盘算上了连根拔起蓝玉的势力,所以有意排除与蓝玉血缘亲近的常氏正脉?
朱元璋担心的,朱允炆也会担心。
所以,即便蓝玉还活着,朱允炆也不会轻易让蓝玉掌握兵权,以免在蓝玉攻灭朱棣后,积累起足以废立皇帝的权势和威望。否则,就是赶走了老虎,又招来了饿狼,照样没朱允炆好日子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