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囊肾是指肾脏发生的囊性病变,可伴有肝、胰、卵巢等其他脏器的囊性病变,亦可伴有心脑血管的畸形病变。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目前该病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多囊肾的临床表现进行中医的辨证论治往往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灵枢·本脏篇》记载:“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灵枢·胀论篇》有肾胀的记载,如“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多囊肾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加外感湿邪,或运化失常,湿自内生,湿邪留而不去,郁久化热,湿热蕴结,阻碍气机,升降失司而在肾内积聚成囊。若热邪久羁,灼伤血络,则可尿血。此为湿热蕴结,阻滞下焦证。
如血络损伤,血出日久,离经之血瘀积不去或久病入络,痹阻于肾。血瘀气结,升降失调可形成积块,或使原有的积块增大。此为淤血停滞,肾络痹阻证。
如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木失调达,疏泄无权;或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日久气郁血瘀互结于胁下及腹部,形成痞块积聚。此为肝失调达,气郁痞结证。
如病久不愈,真阴亏耗,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气结血瘀,日久积聚为痞块。若阴虚阳亢,可见眩晕耳鸣;虚火内扰,炼血为瘀,可使肿块长大,伤及肾络,则可出现尿血。此为肝肾阴虚,气郁血聚证。
如疾病经久不愈,气血亏耗,必定损及真阳,致火不暖土之脾肾阳虚。脾阳不足,水湿不化,则水湿泛滥,水肿加重,运化不足,则气血更衰,气不足于行血则致血瘀。肾阳不足则形寒肢冷,寒凝血滞。湿瘀互结,形成痞积囊肿。
分证论治:
1、证型:湿热蕴结,阻滞下焦。症见腰酸腰痛,肉眼或镜下血尿,腹部胀闷不适,或按之有块,肿而不坚,胸脘痞闷,眼睑或下肢浮肿,大便干结,舌淡,苔黄厚腻,脉滑数。又或无症状,仅B超下可见肾内有大小不等肿泡,而舌淡,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消肿散结
方药:
生地、小蓟、滑石、车前子
鳖甲、栀子、土鳖虫、酒大黄
用法:水煎浓缩取汁100毫升,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或遵医嘱。
宜忌:体质孱弱者慎服。孕妇禁用。
2、证型:淤血停滞,肾络痹阻。症见腰腹部胀痛,痛有定处,腹部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肿块,硬或不硬,肉眼或镜下血尿,面色或唇色紫暗,舌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又或无症状,仅B超下可见肾内有大小不等肿泡,而舌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治则:活血破瘀,消癥散结。
方药:
柴胡、瓜蒌根、红花、酒大黄
当归、三七、桃仁、薏苡仁
用法:水煎浓缩取汁100毫升,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或遵医嘱。
宜忌:体质孱弱者慎服。大便溏薄者,大黄稍减。孕妇禁用。
3、证型:肝失调达,气郁痞结。症见胁下痞块,或聚或散,始觉胀痛,每因情志不遂加重,烦躁易怒,眩晕耳鸣,舌边尖红,苔白,脉弦。又或无症状,仅B超下可见肾内有大小不等肿泡,而舌边尖红,苔白,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散结消痞
方药:
栀子、香附、枳壳、龙胆草
柴胡、陈皮、川芎、白芍
用法:水煎浓缩取汁100毫升,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或遵医嘱。
宜忌:体质孱弱者慎服。孕妇禁用。
5、证型:肝肾阴虚,气郁血聚。症见胁肋少腹胀痛,或可触及痞块,腰膝痠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盗汗,肉眼或镜下血尿,,舌红少苔,脉细数。又或无症状,仅B超下可见肾内有大小不等肿泡,而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养肝肾,消聚散积。
方药:
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萸肉
淮山药、丹皮、鳖甲、茯苓
用法:水煎浓缩取汁100毫升,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或遵医嘱。
宜忌:体质孱弱者慎服。孕妇禁用。
6、证型:脾肾阳虚,瘀湿互结。症见形寒肢冷,头面或肢体浮肿,神疲腰酸,足膝软弱,尿血色淡,舌淡,苔薄,脉沉迟。又或无症状,仅B超下可见肾内有大小不等肿泡,而舌淡而胖,苔薄,脉沉迟。
治则:补肾健脾,破瘀散结。
方药;
茯苓、三七、酒大黄、肉桂
黑附子、熟地、淮山药、山萸肉
用法:水煎浓缩取汁100毫升,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或遵医嘱。
宜忌:体质孱弱者慎服。孕妇禁用。
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有以下两点:
1、先天禀赋异常: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肾中精气是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生命根源,若先天禀赋异常,脏腑功能低下,气血化源不足,日久致阴阳紊乱不调,复因劳累,外感等诱因而发病。
2、后天功能失调,由于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损伤脾胃,导致气血水湿内停,日久而致血瘀,水湿互结,形成痞块积聚,若湿邪从阳化热,伤及肾络而致反复尿血,日久可因实致虚,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总之,先天禀赋及后天功能失调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因素,二者相互影响,日久损耗正气,气血水湿之邪互结,最终肾用失司,肾体劳衰,溺毒难出,浊毒内停而成关格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