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新读之南宋陈文龙《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原文: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一读标题
结合注释,诗人被元兵俘获,押到合沙这地方,他写下这首诗,寄给第二个儿子。
三读诗文
首联,斗垒,像斗那么大的营垒,这是陈文龙比喻自己当时坚守的地方兴化军(约今福建莆田一带),兴化军的实力已无法抵挡不住元兵的进攻了,但他作为书生也一定会守住自己的志向不会轻易改变(投降)。
颔联:自经,自杀;沟渎,小水沟。自杀在小水沟中不是我应该做的事(因为这样毫无价值),作为国家大臣,为保卫国土而战死,现在正是时候。
颈联:须信,应该相信;累囚,被拘系的囚徒;堪,能够;衅鼓,用血涂抹鼙鼓的缝隙,古时一种祭祀程序。你应该相信我作为一个囚徒敢于用一腔热血去涂抹鼙鼓(你老子我是不怕死滴),从未听说忠烈之士会竖起投降的旗帜。
尾联:百指,十根指头,应是十人,一门百指,指一家十口。沦胥,相率,相继。咱陈文龙一家十口人相继为国而死,那一颗颗赤忱丹心将被天地所知。
浅析:陈文龙(1232~1276)曾官拜参知政事,为朝廷重臣,坚守兴化军时城破被俘。历史上有不少守城的将领在城破时不愿受辱,往往会自杀殉国,但陈文龙没有这样做,反而成了俘虏,这难免会引起一些误解。
他写这首诗给自己儿子,其实也是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他并不怕死,但不愿意死得没有价值。
在当了俘虏之后,陈文龙意识自己再没有机会重振旗鼓了,因此萌生死志,最后绝食而死,保全自己忠烈之士的名声。
在中国历史上,南宋政权活得实在窝囊憋屈,先后被金兵和元兵摁在地上使劲摩擦,从来就没有扬眉吐气的一天。
但这个肾虚到格致的政权,却又出现了不少骨头坚硬忠烈辉煌的汉子,如宗泽,李纲,岳飞,文天祥,乃至最后背着小皇帝跳海而死的陆秀夫,给咱们后人注入了宝贵的威武不屈的血脉。
陈文龙算不得流量大V,但他的经历同样壮烈,他这种坚忍不拔和志向和哪怕全家死光也要保卫国家疆土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东西,也是咱们今天能屹立于世、面临西方打压而毫不畏惧的依赖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