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瘟疫蔓延,苏轼顾不上曾经的毒誓,献出药方……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初一,苏轼和长子苏迈离开京城,前往黄州。父子两人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于二月初一到达黄州。

就在这一年,一场瘟疫在黄州大暴发,气势汹汹,迅速蔓延,民众挣扎在死亡线上。

身处逆境的苏轼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不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安危,而是惦念着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他手中正好有一秘方可用,此方名曰“圣散子”。

苏轼何来此方呢

原来苏轼对中国医学颇有研究,在医药、养生和防疫方面有很多建树。

他在少年时期,不仅苦读经史,而且也读了不少医学书籍,如《伤寒论》《千金方》《别药性论》等。

他在进士及第入仕后,利用在京城和各地为官的便利,拜访御医、医学大家和民间郎中、僧道,收集到不少宫廷秘方和民间偏方。

他运用所学医学知识,义务为百姓看病,救死扶伤。

他在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看到凤翔地处偏僻,缺医少药,就把在京城抄录的太医院《简要济众方》誊写出来,张贴于市,供百姓采用,得到民众称赞。

有一年,苏轼专程到老家眉山拜访当地名医巢谷,寻医问药,恳求防治瘟疫的药方。巢谷有一祖传秘方“圣散子”,但是其家规规定不得传于外人。苏轼言辞恳切,再三请求。

巢谷被苏轼的真诚所感动,答应将药方传给他,但是要苏轼指江水为誓永不传人。苏轼发誓后,得到了“圣散子”。

《伤寒总病论》记载此方为:“肉豆蔻(十个)、木猪苓、石菖蒲、茯苓、高良姜、独活、柴胡、吴茱萸、附子(炮)、麻黄、浓朴(姜炙)、藁本、芍药、枳壳(麸炒)、白术、泽泻、藿香、吴术(蜀人谓苍术之白者为白术,盖茅术也,而谓今之白术为吴术)、防风、细辛、半夏(各半两,姜汁制)、甘草(一两)。”

此方到底有什么作用?苏轼在《圣散子叙》中盛赞说:“凡阴阳二毒,男女相易,状至危急者,连饮数剂,即汗出气通,饮食稍进,神宇完复,更不用诸药连服取差,其余轻者,心额微汗,止尔无恙……若时疫流行,平旦于大釜中煮之,不问老少良贱,各服一大盏,即时气不入其门……真济世之具,家之宝也。”

苏轼顾不上曾经的毒誓,将药方献出来

苏轼是政治家,胸怀黎民百姓,他为了挽救千千万万人的性命,也顾不上曾经的毒誓了,将药方献出来。

得了瘟疫的百姓用了“圣散子”后,大多数人转危为安。“谪居黄州,比年时疫,合此药散之,所活不可胜数”(《圣散子叙》)。

和苏轼同期遭遇贬谪的弟弟苏辙,在任监筠州(治今江西高安)盐酒税期间,也遭遇了一场大疫,苏轼得知后,也将“圣散子”交给子由,救民于倒悬。

后来,蕲水名医庞安时到黄州拜访苏轼,二人相见恨晚,结成好友。苏轼将“圣散子”传给了他,庞安时在著作《伤寒总病论》中收录此方,苏轼专门作叙记之。

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52岁的苏轼得到皇太后的恩宠得以东山再起,到达杭州任太守。赴任后的苏轼也是春风得意,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他利用与皇太后的特殊关系,向朝廷争取资金4万贯修缮官衙、城门、粮仓等。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在他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颗粒无收,饥民哀号,流离失所。

由于饥民食用死掉的家畜家禽,造成疫疾大流行。一时米价上涨,人心惶惶,社会不稳。苏轼立即上奏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粮米救济饥饿的人,向贫病交加的百姓减价出售常平仓的大米,以解饥荒。这才稳定了物价。

他还命令官府做了很多饘粥,救济饥民,又拿出“圣散子”,配成药剂发给患者,并派官员带着医生到各街巷为患病者医治,救活了很多人。

苏轼在《圣散子后叙》中说:“圣散子主疾,功效非一。去年春,杭之民病,得此药全活者,不可胜数。所用皆中下品药,略计每千钱即得千服,所济已及千人。由此积之,其利甚薄,凡人欲施惠而力能自办者,犹有所止。若合众力,则人有善利,其行可久。”

更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从长远考虑,他深知“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于是将朝廷拨付的修缮费节约出来的2000缗钱拿出来,自己又慷慨解囊捐出50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众安桥旁,很快建起了一处病坊,取名“安乐坊”。

据记载,安乐坊在三年时间里医好了上千个患者。苏轼还未雨绸缪,广蓄粮米、药品,以备急用。

后来,朝廷充分肯定了苏轼的做法,将安乐坊收归朝廷管理,更名为“安济坊”,聘请道士主持经营,并拨付经费,还赐给该院医护人员“紫袍”,使其具备了“公务员”身份。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开始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苦人治病。

(作者为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历史民俗文化研究者)

(0)

相关推荐

  • 苏东坡的“三圈”

                      发布时间:2021-03-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汪柯君     苏轼,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 ...

  • 散文||在蓬莱:与东坡同行

    在蓬莱:与东坡同行 一 一条乱石铺就的驿道,一队疲惫跋涉的行客,从湖北黄州一路延伸,延伸到中原视野之外胶东半岛的最北端.山一程,水一程,风一阵,雨一阵,那个承载了苏东坡太多苦涩记忆的黄州,那个被他赋予 ...

  • 逸:孤独是明月光华 | 就读这篇

    孤独是明月光华 逸 孤独是高贵的,就像天空明月,只此一轮,却有光华万丈. 寂寞是清高的,就像冬梅绽放在腊月,并不能捱到百花齐放. 无聊就是野草,无处安放,随处置放. 端起酒杯,你说安慰寂寞. 酒入愁肠 ...

  • 白狼山之战:曹操押上全部身家,郭嘉献出生命,张辽一战成名

    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一旦内乱,北方游牧民族便会大举入侵,侵扰边关.三国时期却是一个例外,尽管曹操.刘备和孙权打得不可开交,却没有听说那个北方的胡人敢趁机入侵中原.这是为何? 可以说北方的和平是曹操 ...

  • 被称作“白色瘟疫”的传染病,遇上新冠肺炎,人类又该如何面对?

    话说结核病,可算是一种悠久历史的疾病. 早在古埃及金字塔的木乃伊,我国马王堆里出土的老太太,身上都能找到感染结核病的迹象. 古今中外,也有不少名人死于肺结核,无论是国外卡夫卡.雪莱.济慈,还是国内的鲁 ...

  • 欧洲现状已证明群体免疫失败,历史上他们面对瘟疫,都采取啥决策

    新冠病毒出现之后,人类似乎普遍有一个这样的认知:欧美国家对它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甚至采取放任状态,期待获得群体免疫来战胜病毒,但比较可惜的是,欧洲现状已经证明群体免疫失败了. 如果说这就是欧美国家对待瘟 ...

  • 陇海战役需5辆大车转移部队,刘伯承发现用25辆,饭都顾不上吃了

    连战连捷的形势下,刘伯承.邓小平一再强调的防止骄傲自满,严守群众纪律的问题上,有了漏洞. 还在陇海战役期间,刘伯承.邓小平就发现有的部队自以为有功,居功骄傲:有的战士在群众面前蛮横不讲理.8月22日陇 ...

  • 苏轼《江上帖》,是其现存书法最后一件作品

       <江上帖>又称<邂逅帖>,是现存苏轼书法的最后一件作品,书于他临终前三个月的那天,即建中靖国元年四月二十八日.此帖为苏轼书与故友杜孟坚的信札,言故友时隔八年,江上重逢,& ...

  • 苏轼《江上帖》

    [释文]:轼启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怀仰.世契感怅不已,厚书且审.起居佳胜,令弟爱子各想康福,余以面莫既人回,忽忽不宣.轼再拜知县朝奉阁下,四月廿八日. <江上帖>用笔雄健,用墨浑厚,结字精 ...

  • 岁言 · 碎语:安顿好自己,才顾得上别的

    --与时光对峙,慢慢变得从容,不再害怕面对,也不再在欢乐中烂醉,包括爱与热忱,也不再狂热.书上说,灯火阑珊,日子纷繁,这都没什么,你得心里清明,通透.             --题记 春天里的花,每 ...

  • 史上最牛“高考”,一榜出了九个宰相,苏轼屈居二等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举考试是名副其实的最牛一届"高考",几乎集齐了大宋王朝的最强阵容. 出题人赵祯,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大宋王朝职位最高的宋仁宗是也!皇帝亲自出题,可见重 ...

  • 忙的顾不上,忙啥呢?

    最早,感叹香港的生活节奏快,再往后是感叹北上广深的生活节奏快,现在这种快节奏已经在全国很多城市漫延开来,反倒没人再感慨了,是习以为常了吧. 很多事情都要去做,好像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所以大家都忙,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