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131

经方中天然胃动力药,胆囊炎、胰腺炎专方、还能减肥、降血脂、降血压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0首,其中经方及其变方高达21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经方在中医临床中重要地位。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经方被严重忽略,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本人有一个初步设想,欲挑选临床的常用50首经方来讲解,理论结合临床,力图做到通俗易懂。如果能够把这50首经方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于临床,这个医生已经很了不得了!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中医其实是非常大众化、生活化的东西,坚决反对神话中医!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u003C经方学苑>姊妹号\u003C杏林明医>正式开通,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每天一期,助力中医人的成长!)
胡希恕老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一个临床经方大家,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老前辈。胡老治学十分严谨,生前几乎没有发表过任何论文,现在流传的相关资料,皆为其去世后弟子整理其生前讲稿所得。上世纪80年代,《中医杂志》曾刊登过几则胡老用大柴胡的医案。胡老临床擅长运用大柴胡汤治病,日久同道们便给他一个“大柴胡”的雅号,病人听不懂,只因平时见其喜欢用大茶壶来喝茶,故传胡老为“大茶壶先生”。
大柴胡为张仲景所创,《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有记载,是临床出镜率颇高的一首高效方,被广泛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1
从一个案例说起
患者是一位基层公务员,主诉就是失眠,白天精神一般,晚上睡不着觉。我端详他好一会,言语不多不少,轮廓分明,摸脉沉弱。看样子是个柴胡体质人,却为何脉象非弦而沉弱?细细观其形:虽然表情淡漠,但确是知无不言;虽然身材略饱满,但还算匀称;虽然腹部无按痛,但是肌肉却略有抵抗。瞬间我纠结了。如果按照这副好身子骨来用药,根据我的经验当是大柴胡汤,如果按照这沉弱的脉象,又应该考虑振奋神经用附子剂强壮白天以恢复夜间安眠。怎么办?相信老师相信党,大柴胡汤就您先上。遂开方大柴胡汤。两周后他来复诊,当听到他兴奋的诉说睡眠明显有了改进的那一刻,我感觉这仿佛是老天送给我的一份最好的礼物:一个看大柴胡汤的新视角。那他此次的脉象怎么样?和上次相比而言,能浮起充满,且从容和缓,丝丝分明。哇哦,柴胡能解沉脉。此当作何解?一者,舍脉从证,局部服从整体。脉为身体的短期变化容易受干扰。喝酒、熬夜失眠、长时间体力活动,都能发生明显变化。而体格是长时间内分泌、身心行为综合影响的结果,结构一旦形成比较稳定。二者,我们常说的柴胡人,大多数会有压抑的表现。如果血管的调节受到抑制,那么可能出现 “冰棍手”,而沉脉也不过就是桡动脉的抑制罢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我对大柴胡汤的疏忽也不是没有。但每次遗漏又往往是新的感悟。我同事,一个外科主任,他的妈妈今年已经八十多了。别无她病,就是夜尿频多,睡不好觉,每晚要醒上个7~8次。这比我们值夜班还辛苦,所以白天困倦疲乏,头晕胸闷。儿子是个大孝子当然不忍心这样,百忙之中和一大堆家属陪同老寿星来看病。老太非常自豪,自诩年纪虽大,但几乎未进过医院种种云云,心情不错。看她额如核桃,皮脱肉削,腹部肉松而坠,说话虽多接气不上,腰腿不利移动缓慢。下肢略有水肿。当天病人太多,根据外形皮肉、尿频而醒,下肢肿而头晕胸闷。给予肾气丸治疗。药开两周。本以为能渐渐改善,结果不到5天我的主任大人就陪着老母来兴师问罪了。“这个药没用啊,我越吃小便越多,我痛苦的,整个人都没法过了。”老太太各种复杂表情,表达的都是痛不欲生。当时我非常惊讶,不是惊讶药没起效,而是惊讶和上次直觉判若两人。前者有气无力,心情平和,后者烦躁不安,声高气粗。这哪是肾气丸证?追问家属,老太是否脾气不佳?答案是长年容易发火。我再仔细做了腹证,腹部虽表面松散下垂,而内里仍不乏底力,少腹部还有轻微压痛。询问她大便如何时,她说大便很好,但是长年泻药使用的结果。我拍拍脑袋瞬间醒悟,这是一个伪装的大柴胡汤啊!其人虽年老体衰却仍有声高息粗之能;皮肉退化却底力犹在;焦躁不安精神敏感并非沉静安顿;看她的凤眼细长、颧骨利落,只是被鱼尾纹所遮挡;眼含神采只是伺机而动。大柴胡汤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不过是“大小不利治其标”的最好应用。寥寥安慰几句后又过三日,微信这头是我的信心满满,微信那头是捷报传来,症状大好。好一个威武的大柴胡汤!
2
方证、药证
传统认为本方证为少阳、阳明合病,以往来寒热,胸胁或心下满痛,便秘,苔黄为辨证要点。
本病在少阳,本应禁用下法,但在兼有阳明腑实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大柴胡汤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生姜一药,小柴胡汤中为三两,大柴胡汤中为五两,因大柴胡汤所治之证呕逆较小柴胡汤证为重(“呕不止,心下急”),故重用生姜以加强止呕之力。小柴胡汤中有人参、甘草,大柴胡汤未用,是因少阳之邪渐进传里,阳明实热已结,正气不虚,故去之。加大黄、枳实,意在导滞下结,针对阳明实热已结。用芍药主要是加强缓急止病之力。
此外,大柴胡也可以看作是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变化而来,小柴胡为和解少阳之主方,小承气汤为泻下阳明之轻剂。所以本方为少阳、阳明同治,在《方剂学》学中被列入了表里双解之剂自在情理之中。
3
临床运用
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胃肠动力药。我们知道西药中胃肠动力药有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等。中药中大柴胡汤也可与之相媲美。本方可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及食管炎,胃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因胃肠的逆蠕动,症见有呕吐。而本方在经文中又治“呕不止”,用半夏生姜治之,且方中生姜用了半斤,而治“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生姜也仅用了三两。另外,方中的枳实、大黄也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综合来看,大柴胡汤对缓解胃肠的逆蠕动还是有帮助的。值得说明的是胃癌大部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不要一概地认为是虚证而予补法。不解决胃肠的逆蠕动,病人频繁地呕吐,再好的补药也发挥不了作用!
大柴胡汤还可以看作是治疗胆囊炎、胰腺炎的专方。观仲景用大柴胡汤,腹证描述共三条:“心下急”,“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可见本方病位均不离“心下”。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可知:肝、胆、胰三脏均可部分分布于以剑突下两肋弓夹角内区域,即是“心下”,且这些器官的疼痛多为痉挛性的。而大柴胡汤方中有枳实、白芍,此即“枳实芍药散”可治腹挛痛,仲景原文治妇人“腹痛烦满不得卧”,其中枳实之治,又以心下为目标,枳术汤可证。由此,可以认为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解痉镇痛剂。当然在肝胆疾病出现黄疸时也是传统的利胆药。不过此时芍药当用赤芍,且量也要大一些。
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脂类代谢调节剂。高脂血症与肥胖虽无腹胀腹痛,但此类患者多体质壮实,属“实胖”之体型。腹部充实,按压有力,如果伴有失眠,心烦等精神症状及便秘者也可用本方。现代药理研究柴胡、黄芩和大黄都有降血酯作用。其中大黄的降脂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脂类在肠中的吸收而实现的。临床运用本方可灵活加减,可加泽泻、山楂之类等,但要久服才能见到效果,一般疗程2个月左右;且一定要控制饮食,这是基础治疗。大柴胡汤降脂减肥,还要详辨体质。一般而言,其人多颈短肩宽,胸围及肋弓角较大,且腹肌一定要坚实有力。倘若是皮肤色白,皮松肌软,赘肉下垂,动则汗出气喘,神疲乏力的“虚胖”,那就不适宜了。这种情况,多半是黄芪体质,要用防己黄芪汤的。况且大柴胡汤是肌肉的松驰剂,决不能用于松驰的体质,只能用于紧张型体质。大柴胡汤中含大黄,临证是否一定要有大便秘结呢?那倒也未必。观仲景条文有“下利”反无便秘,且此方又可治菌痢,可见大黄之用在泻热而非通便。仲景用大黄攻下通便多有“大剂,生用,后下”的特点,大柴胡汤用大黄既非大剂,也不后下,显然不是攻下。临床上若大便干可用生大黄,量可偏大;无便秘者,则应量小,可用制品。我曾治多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腹泻,服用健脾药无效,服本方后大便反转为正常。另外,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大黄含鞣酸,有收敛止泻作用。久煎则其泻下作用的蒽醌甙被破坏,而鞣酸却不被破坏,此时发挥的却是止泻作用,前人也有用大黄久煎治痢的经验。
大柴胡汤还有其他的作用,比如治疗心烦失眠、阳痿、糖尿病、痛风、高血压等等。大凡形体壮实,心下按之满痛的病人,多半都要考虑使用大柴胡汤的。
4
补充
日本汉方医家对仲景方多有研究,认为大柴胡汤的大柴胡汤的适应人群体质多肥胖或筋骨强健,腹肌多充实紧张,用手按压季肋部常凹陷等,但自觉胸胁部紧张、痞塞、疼痛,有便秘倾向,内有气塞,外有胀满之势。因有便秘或下利、呕吐、喘息等,易于引起精神亢奋,高声胡乱叫骂,甚至暴怒发脾气。又胸部胀满,如有勒紧带子受缚之苦。
5
答疑
大柴胡汤到底有没有大黄?
大胡汤系仲景方,《伤寒论》方中未载大黄,而《金贾要略》方中却有大黄,因而引起了历代医家之争议。我认为大柴胡汤应有大黄,其理由是:①大柴胡汤主治证为少阳未解,胃家已实,此际若无大黄,何能达通下之目的?《伤寒论》第106条云:“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若无大黄,“下之”二字难以理解。②《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大柴胡汤,除大黄的有无外,其它药物与用量均同。仲景制方,结构严谨,加减一味,甚或药量不同,方名均有变更,因而不可能在其著作中,写出两个名称相同而药物不同的方剂。所以《伤寒论》中的大柴胡汤应有大黄,没有大黄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传抄脱落所致。
名家选注:
王好古:“大柴胡汤治有表复有里。有表者,脉浮,或恶风,或恶寒,头痛四症中或有一、二尚在者乃是十三日过经不解是也。有里者,谵言妄语,掷手扬视,此皆里之急者也。欲汗之则里已急,欲下之则表证仍在:故以小柴胡中药调和三阳,是不犯诸阳之禁。以芍药下安太阴,使邪气不纳;以大黄去地道不通;以枳实去心痞下闷,或湿热自利。若里证已急者,通宜大柴胡汤,小柴胡减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是也欲缓下之,全用小柴胡加枳实、大黄亦可。”(《此事难知》卷上)
吴昆:“伤寒阳邪人里,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此方主之。表证未除者,寒热往来、胁痛、口苦尚在也;里证又急者,大便难而燥实也。表证未除,故用柴胡、黄芩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能和少阳,半夏能治呕逆,大枣、生姜又所以调中而和营卫也。”(《医方考》卷1)
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
看到盗汗就滋阴,看到痈疽就清热,效果一般,别忘了还有阴症的存在
讲者简介
张存悌,主任中医师,全国扶阳论坛组委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临床专家。当代经典火神派代表,专研火神派多年,出版有关火神派的专著18本,代表作如《火神郑钦安》《经典火神派医案点评》《火神派示范案例点评》等,系国内最早系统阐释火神派的专著。在国内多次讲学,圈内饶有名望,并应邀赴澳洲、加拿大、美国、香港演讲,听众普遍叫好。学验俱富,有《关东火神张存悌医案医话选》出版。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在《医理真传》言:“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为了辨识阴阳,其总结了“辨认阴虚、阳虚要诀”,亦即“阴阳辨诀”。如果说火神派的用药风格是心狠手辣,那么用阴阳辨诀认证则使心明眼亮,此为善学郑氏者。
阴阳辨诀是某些成见的校正仪
如果我们以阴阳辨诀来衡量某些传统观点,就会发现是有问题的。许多我们认作阴虚、阳热的病证,常见的如潮热、盗汗、午后发热、五心烦热等,讲义上也都这样说,其实也可能是阳虚。我们不要囿于成见,而要坚持用阴阳辨诀来衡量这些证候的属性,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认阴证为阳证,滥用苦寒滋阴,沦入庸医之流。郑钦安对潮热、盗汗等症的阴阳属性做了很好的论述,依靠的主要是阴阳辨诀。比如说:夜间盗汗,夜间属阴,我们往往认为是虚热、阴虚。说到夜间属阴,是阴盛,阴气盛而上逆。只有阴证又逢阴气当家的时候,两个寒证加起来阳虚症状才出现,盗汗就是这么来的。同理,午后发热,人的阳气从子时(23点~1时)起逐渐旺盛,阴气从午时(11点~13点)起逐渐旺盛,因此,阴气上逆也是从午时十二点起到午夜十二点,这时候出现发热也是有阴盛阳衰的病机存在。郑钦安都有论述,我们稍微尊重一下阴阳辨诀,要重视潮热盗汗阳虚病机的存在。
我曾经治疗我们院长的妹妹,48岁,更年期综合征,夜间盗汗,滋阴疗法迭治不效。我一看就知道这是阳虚,就用了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很快见效。任何年龄阶段的盗汗,不能说没有阴虚,但是阳虚占多数。
我再举几个更有意思的病例,比如外科的痈疽,“痈疽原是火毒生”,我们一般的选方是消疮饮,用药不离双花、公英之类,但如果用阴阳辨诀衡量一下,就会发现有些疮痈是阴证,用消疮饮治不好。
有个病人头面、上肢疖疮此起彼伏已2年,双鬓角处尤多,挤出为脓血,已因疖疮肿大而手术5次,曾服解毒片等不效,舌胖润有齿痕,脉滑数软、右寸左尺弱。用阴阳辨诀衡量,这是阳虚外浮所致,治以真武汤加麻黄等:附子30g(先煎1小时),茯苓30g,白术30g,赤芍20g,麻黄10g,炮姜30g,白芷10g,连翘20g,生姜10g,7剂。病人服药半月后疖疮痊愈,至今未发。我用此法治疗疮痈五六例,均收效满意。
当然我不是说凡是疮痈都是阴证,我要强调的是,疮痈既有阳证,也有阴证,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依照我的经验,那些久治不愈的疮痈,多数是阴证,用清热泻火法很难治愈。
我再举一个例子——带状疱疹。治疗带状疱疹我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有汗的用桂枝汤。带状疱疹是唯一有皮肤疼痛的疱疹,而且疼得非常难受,病人诉说是火辣辣的痛、灼热。我过去也用过龙胆泻肝汤,效果一般,我现在掌握阴阳辨诀后,觉得带状疱疹不见得都是阳证,调整治法后效果有很大改观。
有个病人刘某,女,48岁,患带状疱疹2天,分布于左胁,三五片,色红成簇,灼热疼痛,无汗,余无异常,舌淡胖润、苔薄白,脉滑数而软、右关沉。我按阴阳辨诀衡量舌脉这是阴证,考虑无汗,选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10g,细辛10g,附子25g,瓜蒌30g,红花10g,连翘20g,甘草10g,7剂。病人开药后,听人说这病治不好,心里很烦闷,想退药,无奈药已抓出泡上,只好吃吧。5天后病人的邻居来看湿疹,言及刘某服药5天带状疱疹即愈。最近治疗我校一位老师,也是带状疱疹,打针吃药半个月未见疗效,亦用上方,药到病除。
所以说如果你掌握了阴阳辨诀,就不会被传统的观念所干扰。不是说看到痈疽就是清热,看到盗汗就是养阴。我们不是在反驳传统观点,而是为了回归中医的本象。我个人体会,这个认识还可以引申到经方的运用上来。
在有关伤寒的研究中,有一派主张“方证对应”,对有证有方的条文不必琢磨,拿来就用。如原文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凡见脉结代,心动悸之证,无问其他,即可投之,称之为“方证辨证”,即有是证用是方,如胡希恕先生把辨方证称之为“最高级辨证”,“辨证的尖端”。我也曾认同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发现,有效者无效者参半。我认为,若要运用经方效如桴鼓,掌握运用好阴阳辨诀是关键。
大黄牡丹汤还能治鼻息肉、鼓胀、风毒肿、假孕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0首,其中经方及其变方高达21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经方在中医临床中重要地位。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经方被严重忽略,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本人有一个初步设想,欲挑选临床的常用50首经方来讲解,理论结合临床,力图做到通俗易懂。如果能够把这50首经方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于临床,这个医生已经很了不得了!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中医其实是非常大众化、生活化的东西,坚决反对神话中医!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u003C经方学苑>姊妹号\u003C杏林明医>正式开通,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每天一期,助力中医人的成长!)
1
从两个案例说起
【肠痈】
陆左。初诊:痛在脐右斜下一寸,西医所谓盲肠炎也,脉大而实,当下之,用仲景法。生军五钱,芒硝三钱,桃仁五钱,冬瓜仁一两,丹皮一两;二诊:痛已略缓,右足拘急,不得曲伸,伸则牵腹中痛,宜芍药甘草汤。白芍各五钱,生甘草三钱,炙乳没各三钱。三诊:右脚已伸,腹中剧痛如故,仍宜大黄牡丹汤以下之。生川军一两,芒硝七钱冲,桃仁五钱,冬瓜仁一两,丹皮一两。
——《经方实验录》
解说:肠痈一病,病因多端,病情同中有异:临床所见有以瘀滞证为主者,有以蕴热证为主者,有以毒热证为主者。曹氏案以瘀滯为主,腹痛较重,故以本方合芍药甘草汤加乳香、没药,以增缓急止痛之效。
【瘀经闭】
某妇人,经水不来三四个月,一医以为妊娠,至五个月,产婆亦以为妊,施镇带(即妊娠带)。其人曾产数胎,以经验故,亦信为妊。然至十一月,全无产意,于是乞诊于余。余熟诊之,腹状虽似妊,实非妊也。因告以经闭。夫妇闻之大惊,頻乞药,乃与大黄牡丹汤,日用四服,服至四五日,下紫血坏血甚多,二十日许而止,腹状如常。翌月月信来,自其妊娠,翌年夏,举一子,此瘀血取尽之故也。
——《金匮要略今释》引《方伎杂志》
解说:本案虽非肠痈,但临床所见诸证仍属湿热瘀滞之象,故用本方加减而获效机。说明病证有异,病机一致,都可谨守一方而治之,即异病同治之谓。
2
方证
本方始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书中载:“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肠痈是肠内产生痈肿而出现少腹部疼痛的一类疾患。《灵枢·上膈》认为本病与“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有关。《冯氏锦囊秘录》卷19认为:“肠痈是膏粱积热所致”。《外科正宗》谓:“肠痈者……饥饱劳伤……或生冷并进,致气血乖违,湿动痰生,多致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又云肠痈亦可由“暴急命走,以致肠胃传导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外科医镜》还认为“登高蹲下,跳跃挫跌,致瘀血阻肠中,而成肠痈”,说明急暴奔走,跌扑损伤与肠痈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本方所治,为肠痈初起之证,由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热结不散,熏蒸肠腑,热盛肉腐而成。右少腹为阑尾所在,为肠痛的好发部位,今湿热瘀滞,内结于此,热盛肉腐,脓液内蓄,肠络不通,不通则痛,故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肿痞,累及右足屈而不伸,牵引则痛剧。病在肠腑,与膀胱气化无关,故小便仍能自调。至于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是热在肠腑,气血瘀积,正邪相争,营卫失调使然。舌苔薄腻而黃,为肠腑湿热蕴结之征。脉沉紧者,亦为实热之征象。上述诸证,总以湿热内结,气血凝聚,热结不散,热盛肉腐为其病机特点。
3
药证
本方证为肠痈初起,而见湿热内结,气血凝聚,热结不散之证。因其病位在下,病证为肠中有形实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的治疗原则,以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而立法。方中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下瘀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牡丹苦辛微寒,凉血清热,活血祛瘀,《神农本草经》卷3谓其“主热……除缴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二药合用.泻瘀热之结。芒硝咸苦大寒,软坚散结,泻热导滞,《神农本草经》言其“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协助大黄荡涤实热,推冻致新;桃仁性善破血,《神农本草经》卷3谓其“主瘀血,血闭癥瘕,邪气”,助前药活血破瘀,泻热散结。瓜瓣,多用冬瓜子,本品甘寒,清肠利湿,排脓散结,为治内痈要药,《本草纲目》卷28载其“治肠痈”。五药合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使湿热瘀结荡涤消除,热结通而痈白散,血行畅而痛自消。
4
类方比较
本方与大承气汤、大陷胸汤三方,均用大黄、芒硝苦寒泻下,同属寒下方剂,均有泻下热结之功,用于治疗里热积滞实证。
其中大承气汤,以大黄、芒硝配伍厚朴、枳实,泻下与行气同用,功专峻下热结,适用于阳明腑实,大便秘结,腹胀满硬痛拒按,苔黄,脉实者。大陷胸汤以寒性泻下药大黄、芒硝与逐水药甘遂配伍,其意在于荡涤邪热水结,功能泻热逐水,适用于邪热与痰水互结之结胸证。大黄牡丹汤以寒性泻下药大黄、芒硝与凉血活血药丹皮、桃仁相配,擅于泻热破瘀,适用于湿热内结,气血凝聚所致的肠痈初起,脓未成者。
5
临床运用
大黄牡丹汤在《金匮要略》中是作为肠痈专方来使用的。但在今天的中医临床上,这种概念已不是很清晰,本方的运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肠痛,而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疾病。
治鼓胀。《成绩录》:(1)池田屋之妻,患鼓胀三年,腹胀大现青筋,不能步行;(2)一妇人患鼓胀五年,胀势最盛,已成痼疾;(3)浪华某氏妻,腹满八九日,饮食如故,小便自利,色如柏汁,均用大黄牡丹皮汤治愈。
治风毒肿。《古方便览》:一男子患风毒肿,愈后,疮口未收,而出水,后脚挛急,疼痛不可忍,用此方痛除,疮口亦全愈。
治肠痈。《生生堂治验》:小泉源五之男,年二十一,一日更衣,忽腹痛。四肢急缩不能屈伸,闷呼不忍闻,肛门脱出,下如腐烂之鱼肠者,杂以脓血,心中懊依,饮食不能咽,医谓噤口痢。迎先生诊之,脉迟而实,按之全腹尽痛,至于脐下,则挠屈拗闷,先生日:肠痈也,先溃食于冷水,使食之,病者鼓舌,尽一盂,与大黄牡丹皮汤,五六日痊愈。
冶直肠痔瘘。一妇人年三十许,月事不行十余年,有奇疾,后窍闭塞不通,大便却由前阴排泄,腰腹阵痛,而大烦闷,燥屎初通,前阴泄止,患十余年,形容日羸,神气甚乏。师诊之,脉数无力,按脐下,即有粘屎自前阴出,再按之,有一块应手,先与大黄牡丹皮汤,缓缓下之,佐以龙门丸(即轻粉、巴豆、梅肉、山栀子、滑石而成)泻之,月一次,是由前后得所,患者诉有牡痔,临厕,即痛不可忍,师医药线截治之,仍服前方,一年许,块亦自消。
治鼻生息肉。《麻疹一哈》:一婢年二十许,疹后鼻生息肉,如赤小豆大,按腹状,脐腹有块如盘按之坚硬,腰脚酸痛,小便淋漓,大便难,经水不利。因作大黄牡丹皮汤使饮之,约百余日,大便下利二三行,经水已多,息肉徐消,鼻肉复故,诸证自宁。
按:鼻中息肉,在一般医生来看,非直接用刀针药物图治不可,而太仓氏只凭证用方,治其本病,本病去,息肉亦随之而去,可知汉方辨证治疗之妙用矣。
治假孕。《方技杂志》:沟口鲇右卫门妻;经水不来至五月,医皆以为妊娠,腹状亦妊样。余详诊,非妊娠,与大黄牡丹皮汤,日四服,四五日,下紫血块颇多,二十余日,血止,腹状如常。
小儿瘿气,咽喉噎塞
陈橘皮丸
【处方】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赤茯苓半两,连翘半两,海藻(洗去咸味)半两,商陆(干者)半两,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羊靥3枚(炙黄),槟榔3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瘿气,咽喉噎塞。
【用法用量】 2-3岁儿以温水送下7丸;儿大者,绵裹1丸如皂荚子大,含咽津。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八十九
虚劳上气喘促,坐卧不安
陈橘皮丸
【处方】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紫苏子3分,防己半两,桑根白皮(锉)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木通(锉)1两,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微炒)1两,甜葶苈(微炒)1两。
【制法】 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虚劳上气喘促,坐卧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生姜、大枣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虚劳咳嗽,腹胁妨闷,大腹气滞,肢节烦疼
陈橘皮丸
【处方】 陈橘皮2两(汤浸,去白瓤,焙),槟榔1两,柴胡1两半(去苗),诃黎勒皮1两,白芍药1两,紫菀1两(去苗土),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木香3分,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虚劳咳嗽,腹胁妨闷,大腹气滞,肢节烦疼。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粥饮送下。
【摘录】 《圣惠》卷二十七
仲景滋阴祖方,传承1800余年,用方要点到底是什么?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0首,其中经方及其变方高达21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经方在中医临床中重要地位。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经方被严重忽略,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本人有一个初步设想,欲挑选临床的常用50首经方来讲解,理论结合临床,力图做到通俗易懂。如果能够把这50首经方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于临床,这个医生已经很了不得了!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中医其实是非常大众化、生活化的东西,坚决反对神话中医!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u003C经方学苑>姊妹号\u003C杏林明医>正式开通,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每天一期,助力中医人的成长!)
1
从一个案例说起
对炙甘草汤证的再认识
郑州市中医院/苗治国
再次见到头晕心慌的高老太太,已经是十年以后了,她差不多是所有病人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首先是因为她是十年前我刚到市中医院时门诊治疗最成功的炙甘草汤证患者,干瘦、心慌,头晕晕的没法走路、行走不稳感;其次是老太太家在东北,抽烟抽了几十年;第三是因为她是黑龙江人,因为头晕心慌,回不了老家,没法坐火车或者飞机;第四是当时给开的药比较贵,因为有阿胶,7副药近300元,但是第二次来的时候笑逐颜开,说吃了两副就不晕了,还在五一假期坐飞机回了趟老家。
这次还是头晕,说近几日心慌严重,不想吃饭,大便偏干,平时容易生气,到门诊测血压130/70mmHg,因为有以前的经验,考虑为炙甘草汤证,阿胶太贵,就换成了龟甲,平时容易生气,加了远志、合欢皮、郁金,处方:炙甘草20g、大枣15个(掰开)、火麻仁15g、生地黄30g、熟地黄30g、党参15g、干姜10g、桂枝15g、龟甲10g、麦冬20g、神曲30g、鸡内金15g、合欢皮30g、郁金15g、远志10g,七副,服用一周,效果不佳,仍然头晕,考虑体质虽然属于阴虚,但此次舌苔黄腻,头晕,不想吃饭,以痰热为主,转方为黄连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四逆散,处方为:柴胡10g、枳壳15g、炙甘草10g、黄连10g、黄芩10g、清半夏20g、陈皮10g、天麻6g、白术20g、茯苓15g、党参15g、麦冬15g、神曲30g、鸡内金20g、生姜3片。6剂,服用后症状迅速缓解。
反思这个病例,有两点值得吸取教训,1、过度依赖既往成功而形成思维定势,第一次因为时间太久没有留下病例资料,但是回忆起来应该舌苔没有这样的黄腻,有头晕心慌明显,但没有不想吃饭这样的症状。2、对于患者舌苔黄腻这样的能反应主要病因的舌象视而不见,忽略了重要信息。
“心动悸,脉结代者,炙甘草汤主之”,黄煌老师应用炙甘草证的体质特征为形容枯槁、羸瘦,多见于老年人、出血,长期营养不良或者极度疲劳,这样的经验弥足珍贵,如果没有这样的舌象,而是表现为舌红或者淡红,舌苔少,这个老太太确实是个炙甘草汤证,效果也非常好。但是,反过来,心悸头晕,羸瘦体质,未必一定是炙甘草汤证,有时候,也有温胆汤和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证的可能。
2
方证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在《伤寒论》中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金匮要略》载《千金翼方》的主治是“治虚痨不足,汗出而闷,脉结代,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外台》的主治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其方名和主治都不统一。对于仲景的方名而言,以药名作为方名的情况多是小方,如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干姜附子汤等。而本方是一张九味药的大方子,不合仲景方名之常例。仲景以药名方,皆方中之主药,其用量也相对要大。但本方炙甘草的量并非最大,只用四两,而生地黄用量却独大,用一斤。由此可见,复脉汤的方名更适合本方。另外,《伤寒论》的条文是否存在脱简,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对此,清代经方家莫枚士也有独特的看法。他在《经方例释》说“疑经文本当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复脉汤亦主之,且二方互可并治。”并举两个例子来证明。一是《伤寒类要》以一味甘草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二是《千金》以一味甘草治疗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莫氏的观点值得重视。
本方证临床表现虽较复杂,但以阳气及阴血不足为基本病机变化。
心主血脉。心气旺盛,阴血充沛,则心搏有力,节律规整,脉象亦平和有力。若心气虚弱,尤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则脉来或结或代,至数不齐;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心失其养,则心悸不宁;气血两虚,形休失于温养,则虚羸少气;舌为心之苗,心之气血虚少而无以奉养,故舌光少苔或质干瘦小。
本方所治之虑劳肺痿,乃久咳伤肺,气阴耗损而成。肺气虑弱,气逆于上,故咳嗽气短;津液失布,故多唾涎沫;肺气不足,卫气亦弱,腠理不密,故自汗不已;阴血不足,形体失充,神明、清窍、形休皆失其养,故虚烦不眠,咽干舌燥,形休消瘦,大便干结;阴虚热扰,迫津外泄,故寐则汗出;脉来虚数,亦为气阴不足之象。
3
药证
广东岭南经方名家黄仕沛老师对此方的解读颇具法眼,他认为:
此方可以说是桂枝汤的衍化方。即桂枝去芍药汤,更加人参、生地黄、麦冬、阿胶、麻仁,连同清酒合共十味,在仲景方中堪称大方。动静结合,阴阳兼备,气血双补,面面俱到,剂量特重,用得恰当,每收奇效。临床应用时,如非明显真阴亏竭之象,无须去参、桂、姜、枣。
此方尤应着眼的是生地黄、炙甘草、桂枝、清酒四药。汉代未有熟地黄,仲景书中所载干地黄,应是现今之生地黄,如肾气丸、胶艾汤等,而所载生地黄,应是现今之鲜生地,如炙甘草汤、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等。鲜生地难觅,唯以生地代之。本方虽以炙甘草为名,但方中生地黄(鲜生地)重用达一斤,故本方应以生地黄为主药。按柯雪帆氏考证,汉之一两约折合现今15.6g计,一斤相当于现今之249.6g。日三服,每服亦为83.2g。常用量是30~90g。
炙甘草之用量亦为仲景方中用甘草之重者,仲景方用甘草多为二三两,本方与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均为四两,其养液之功亦不可忽视。
大枣用量三十枚,亦为众方之首。仲景当归四逆汤用二十五枚,桂枝汤等方多用十二枚,曾称量过十二枚大枣约50g,三十枚则约为125g矣。
桂枝则为仲景治悸之要药,乃本方不可缺少之品。本方为桂枝去芍药汤衍化而来。《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脉者,数而时止也,胸满者即含悸之意。刘渡舟认为:“在临床上,对胸闷、心悸、咳逆等证,凡属阴寒邪盛,胸阳不振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或再加附子颇有疗效。”可见炙甘草汤为桂枝去芍药汤加味在情在理。后世加减复脉汤为本方去参、桂、枣、姜,并加芍药。或再加味而成一甲、二甲、三甲复脉及救逆汤、大定风珠等。作为纯养阴液尚可。要治“心中震”“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无异痴人说梦,徒有“复脉”之名,而无“复脉”之实矣!仲景以复脉汤治心动悸已考虑阴液不足,故方中配以大队养液之品。设若阳虚、水气等悸,自会配以附子、茯芩等。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真武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姜佐景曰:“若疑生地为厚腻,桂枝为大热,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与谈经方矣。”
本方水酒同煎是仲师首创之煎煮法,不可忽视。论中曰:“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按历代注家均谓:“清酒通经。”柯韵伯则曰:“清酒引之上行。”但细观仲师之地黄方,如胶艾汤亦与酒同煎,然胶艾汤乃止血方,无须通经,更无须引药上行,可见伤寒注家常落臆解俗套,非仲景原意也。试想药与酒同煎,汤成则酒味俱挥发殆尽,何以通经、上行?近人解释此方用酒同煎是起“溶媒”作用,有利于地黄、麦冬等有效成分析出,应为仲师本意也。清酒,注家多谓酒之清者,酒之浊者为白酒,故清酒应属黄酒,如花雕之类。汉时未有蒸馏酒,故不应用高粱酒类。按近人刘渡舟谓“一升合198.1毫升”,柯雪帆则谓“一升合200毫升”,本人曾测量过,普通饭碗一碗水约为175mL。本方以清酒七升,即约1400mL,差不多3斤矣,水八升即约1600mL,约十碗水。煎成三升(600mL)。姜佐景谓:“吾师生之用本汤,每不用酒亦效。”大多医者认为不用酒,效果较差,我等观察亦然。故病重者大多加酒。
关于复脉汤,黄煌老师认为本方的的最初很有可能是古代的--张军医用方。是用于那些在战场上受伤后造成大出血的士兵们的。大量的出血,也同样可出现脉结代、心动悸。方中用大剂量地黄和阿胶就是为了止血。这一点从内补当归建中汤的条文中可以看出:“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黄土汤和胶艾汤都主血证,也都用地黄阿胶,由此类推,可知本方也应主治血证。桂枝甘草取桂枝甘草汤治悸之意。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当补以无形之气,人参之用义该如此。大出血致使肌体极度衰弱,故又配合大剂麦冬、麻仁、大枣。为防补药滋腻碍胃,故配生姜。在没有输血补液的古代,这的确也是一首对证之方了。徐灵胎在《兰台轨范》中也认为本方“治血脉空竭”,诚可谓是独具慧眼。
汉方医学认为本方用于虛性之心机能亢进者。即气血皆衰,邪气逆动,心下急迫,心动悸,或脉结代者。上焦心肺俱虚,虚则内热增,胸间失润。结脉由代偿性期外收缩引起,代脉由房室不完全传导阻滞所致。故本方多用于肠伤寒、肺炎等热性病之高热,动悸,虚烦不眠,脉结代以及心脏瓣膜病、心悸亢进、不整脉(心律不齐)、心内膜炎、交感神经紧张症、高血压症、巴塞杜氏病、产褥热、胃溃疡、肺结核、喉头结核、真性臭鼻症等。
4
补充
炙甘草汤由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制,用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故又名“复脉汤”。唐·孙思邈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对本方主治证候病机及临床表现又作了进一步阐述,明确指出本证由虚而致,临床表现为“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动如常”《千金翼方》。王焘根据本方组成药物可补益肺之气阴,提出扩大其治疗范围,用于“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外台秘要》,王氏此说尽管后世附合者甚众,但付诸实践者并不多见,本方主要还是因其补虚复脉擅治脉结代、心动悸之证而名世及沿用至今:炙甘草汤为仲景补益虚损之名方,也是方剂学史上较早的补益方剂,对后世补益方剂的组方配伍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因而《医学入门》云“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者”(录自丹波元坚《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故本方又堪称补法之滥觞。清·吴瑭结合温病病机特点和治疗的需要,减去方中桂、姜、参、枣之温,加入酸寒之白芍滋阴敛液,使气阴(血)并补之剂一变而成为滋阴专方一加减复脉汤,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久羁,阴液亏虚”,又以此为基础稍事加味,创制了“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一系列滋阴生津,柔肝熄风的名方。鉴于本方对于后世滋阴生津法运用的影响,故而又有“滋阴祖方”之誉。
前贤选注:
丹波元坚:此方,仲景滋阴之正方,而《千金冀》文出于仲景,必有其征,故宋人取附于此也。《医学人门》称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者,其言为当:盖此方炙甘草为君,生姜、大枣为臣、地黄、麻仁、阿胶、麦冬为佐,专以滋阴润燥为务,然惧其粘腻凉湿,不利中土,故人参、桂枝为使。更用清酒,并以救护元阳,旁宣达诸药之力,与肾气丸之桂、附,救肾中之阳,其趣似异而实同。如后世滋阴诸方,徒裒合群队凉润之品,诚非知制方之旨者矣。”(《金匮玉函要路述义》卷上)
张锡纯:“炙甘草汤之用意甚深,而注疏家则谓方中多用富有汁浆之药,为其心血亏少,是以心中动悸以致脉象结代,故重用富有汁浆之药,以滋补心血,为此方中之宗旨。不知如此以论此方,则浅之乎视此方矣。试观方中诸药,惟生地黄(即于地黄)重用一斤,地黄原补肾药也,惟当时无熟地黄,多用又恐其失于寒凉,故煮之以酒七升、水八升,且酒水共十五升,而煮之诚去十二升,是酒性原热,而又复久煮,欲变生地黄之凉性为温性者,欲其温补肾脏也。盖脉之跳动在心,而脉之所以跳动有力者,实赖肾气上升与心气相济,是以伤寒少阴病,因肾为病伤,遏抻肾中气化不能上与心交,无论其病为凉为热,而脉皆微弱无力,是明征也。由斯观之,是炙甘草汤之用意,原以补助肾中之气化,俾其壮旺上升,与心中之气化相济救为要着也。至其滋补心血,则犹方中兼治之副作用也,犹此方中所缓图者也。
又方中人参原能助心脉跳动,实为方中要药,而只用二两,折为今之六钱,再三分之一,剂中止有人参一钱,此恐分量有误,拟加倍为四钱、则奏效当速也。然人参必用党参,而不用辽参,盖辽参有热性也。”(《医学衷中参西求》上册)
仲景调节水液第一方,腹泻、肝炎、腹水、前列腺肥大、痛风等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0首,其中经方及其变方高达21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经方在中医临床中重要地位。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经方被严重忽略,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本人有一个初步设想,欲挑选临床的常用50首经方来讲解,理论结合临床,力图做到通俗易懂。如果能够把这50首经方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于临床,这个医生已经很了不得了!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中医其实是非常大众化、生活化的东西,坚决反对神话中医!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u003C经方学苑>姊妹号\u003C杏林明医>正式开通,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每天一期,助力中医人的成长!)
1
从一个案例说起
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无减,口渴反而增剧。我素遵家训(家父曾谓:伤寒方治病效若桴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遂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月复元。(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2
方证、药证
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病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水蓄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外有太阳表邪,正邪相争,故头痛、发热、脉浮。邪传太阳膀胱之腑,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水蓄不化,精津不得正常输布,则烦渴欲饮。原有水饮停蓄下焦,加上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势必导致愈饮愈蓄,水无去路,反而上逆,则水人即吐而成“水逆证”。水湿内停,困阻脾阳,或脾虚不运,水湿内停,皆可导致水湿泛溢肌肤经脉而致水肿。水湿内停,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水湿阻中,脾胃失和,胃气上逆则呕吐,脾湿下注则泄泻,二者兼有则成上吐下泻之霍乱证。痰饮与水湿异名同类,湿聚则为痰,水停则为饮,水湿停聚,久而不去则成痰饮,痰饫上泛,肺气不利,则吐涎沫,短气而咳。痰饮为阴邪,易蔽阻阳气,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脐下悸动,头晕目眩。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化气健脾之功。临床凡见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或为蓄水,或为水逆,或为水肿,或为泄泻,或为痰饮等,证属脾虚不运,气不化水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临床只要出现小便不利、微热、口渴、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者,都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3
疾病谱
本方证为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以水蓄膀胱,气化不利为基本病机。五苓散重在化气行水,水行气化则阳气宣通,故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临床无论有无表证,只要是膀胱气化失常,水饮内停,小便不利者,即可酌情选用。福建基层中医江鸿儒老师在本方的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一、腹泻、大便稀溏为表现的疾病,如夏秋季节的肠炎,包括小儿的腹泻都常常用到。这类疾病往往表现为水样的泄泻,次频无度,甚或空洞无物。多伴有肠鸣漉漉、小便不利、渴欲饮水,久用抗生素而不见效。此类腹泻,前人谓之“洞泄”,五苓散是针对这类泄泻的特效方。如曹颖甫先生常以之治洞泻,其医案载“大南门郭左,洞泻当分利,川桂枝一钱、猪茯苓各三钱、生白术三钱、炒泽泻二钱”。
二、慢性肝炎、肝癌、肠癌等疾病出现水样便、腹胀、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者,也多以也可用此方加味治疗。这种情况,虽舌有紫气也不可活血化瘀,滥用攻伐以伤正,要从病人的实际体质状态出发,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才是正途。
三、可治疗以水肿腹水等为表现的疾病。如肾脏病的水肿、肝腹水、以及柯兴氏综合征的水钠潴留性肥胖。黄煌老师曾治疗一肝腹水以高热、水泻入院,伴有口干、大便稀、下肢水肿、轻度黄疸,投以茵陈五苓散腹水得退。柯兴氏综合征病人多表现为肥胖、浮肿,女性还有月经量减少,多毛。舌体多胖大,有齿痕。本方加生石膏、滑石、牛膝。
三、此方治疗癃闭(老年前列腺肥大)。此类患者临床颇为常见,表现为排尿不畅,尿等待,尿潴留,重者点滴不通。常需导尿。西医轻者需长期服用舍尼通等等,重者则需要手术。许多患者手术后岀现尿不禁,痛苦万分,医疗成本也高。此类患者中早期投五苓散疗效显著,一个月一疗程,能常一个月可见到很好的效果。先是尿等待好转,继而小便通畅,小腹胀闷不舒減轻消失。可免手术之苦。也经济,安全有效。二至三疗程满意!
四、此方可治疗小儿水疝(小儿鞘膜积液)。此症多因小儿正气不足,水湿运化失常。在睪丸鞘膜积液水肿,常见为一侧睪丸,或双侧睪丸鞘膜积液。此症西医多采用手术治疗,别无他法。手术治疗虽然有效,但复发率很高,因为内环境未改变(水湿运化失常)。而我们中医就是通过促进水液代谢(化气行水)促进局部水液代,使其积液消除。很少有复发的。安全性,有效性,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圴优于西医的手术治疗。江鸿儒老师曾于九十年代治疗一厦门某大学一老师的儿子,年八岁,鞘膜积液,这老师先找一同学,为厦门某大医院外主任,这主任说,这很简单的小毛病,手术治疗,不用住院,但是复发率很高。小孩的爷爷担心影响以后传宗接代。于是来找我用中药。我说只要小孩肯吃中药,这病就简单。遂投五苓散一个月,复诊时积液已消大半,前后用五苓散不到二个月,积液已全部消失。这类病患颇多,成人老人圴有,五苓散圴有效,但老人疗程需较长。
五、此方可治疗鹤膝风、历节 ( 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积液)。此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由于肝肾不足,筋骨退行化,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积液,疼痛。西医治疗此病多先抽岀积液,打玻璃酸钠,重者手术,置换人工半月板。虽说是先进的医术,但是后遗症很多。再者费用昂贵,不适宜中国的实际情况。先用五苓散将积液消除,然后辨证的用独活寄生汤,或桂枝芍药知母汤或防己黄芪汤等治疗二三个月,大多可以恢复正常的功能。远期疗效优于西医。
六、痛风也有应用本方的机会。五苓散用在痛风的预防,通过促进肾中水液代谢排泻,从而达到预防的远期疗效。江鸿儒老师经验:第一次发现这作用的是在九十年代,有一香港老板因双下肢浮肿来诊,因其喜瓜果冷饮,口干多饮,小便不利,大便时溏,舌苔水滑,脉沉,遂让其长期服用五苓散。后双下肢浮肿消失,常年时常发作的痛风也未再发。他于是介绍很多有患痛风的朋友服五苓散,也取得很好的效果。我用五苓散预防痛风其实是这患者的经验。
七、五苓散用在妇科方面如西医所谓盆腔炎,盆腔积液,中医称妇人腹痛,少腹痛。投五苓散圴有效,尤其是西医用抗菌消炎药治疗时,加用五苓散,可減少西药副作用,同时加快促进炎症吸收。女人慢性尿道炎,伴白带清稀如水,投五苓散疗效显著。女人慢性尿道炎反复发作,有一部分是猪苓汤症。临床需加以辨证观察。
八、五苓散在眼科的应用机会很多,最有效的是老年迎风流泪;西医眼科认为是由于泪囊堵塞,大多到眼科通一下泪囊管就好了,但是过几天回去又复发了,中医可以用五苓散通调水道,使泪囊管通畅,则流泪自除。
青光眼:青光眼初发之际,以剧烈的头痛、呕吐、眼压升高为表现。可先用三至五剂吴茱萸汤,头痛剧烈,呕吐,眼压高诸症可缓解,然后用五苓散调理半月到一个月,青光眼可以很好的得到好转。据观察,用中医这样治疗,与西医的手术效果是一样的。现在一见到青光眼,首先就是到西医眼科,用手术治疗。还有五苓散对夜盲症也有很好的效果。中医以前一套宝贵的眼科经验都没用了!
九、其他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诸如多汗症,用黄芪、麻黄根等固表止汗药无效者,当细审有无口渴、小便不利之方证。
五苓散加减的经验是:口渴甚者加生石膏,滑石;有黄疸者,加茵陈;吐泻甚者,加干姜。也常常与玉屏风散、平胃散、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及真武汤合方使用。
病人温服,避风,喝热水热汤。若方证相应,服后其人多小便畅利,大便转干,浮肿消退,口中有津,身体也随之感到轻松。这一切都说明体内水液分布已经恢复正常状态。
4
答疑
关于原方中的“桂”是桂枝还是肉桂?
①有认为是桂枝者,如费伯雄日:“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陆渊雷日:“桂枝为此方之关键,有人畏桂枝如虎,特去此味....方意尽失”。近代大多数医籍都将原方中“桂”写为桂枝。②有认为是肉桂者,如汪昂:“故以肉桂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③有认为桂枝、肉桂均可,如张璐曰:“欲兼温表,必用桂枝;专用利水,则宜肉桂,妙用全在乎此”;罗美曰:“伤寒之用五苓,....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阳也。杂证之用五苓者,....兹必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虚寒之气始得运行宣泄”。④有认为桂枝、肉桂合用,如近代人吕新茂日:“然五苓散原方之桂,非惟桂枝,亦非惟肉桂也,....此系桂枝合肉桂矣”。
仲景立本方之旨,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而水蓄下焦。笔者认为本方应以桂枝为宜,因为桂枝不但可温阳化气,还可解表,-药二用,表里同治,而肉桂却无此功。即使本方用于无表证之痰饮、水肿等证,桂枝亦有很好的温阳化饮利水之功。
前贤选注
尤怡:“瘦人不应有水,而脐下悸,则水动于下矣。吐涎沫,则水逆于中矣。甚而颠眩,则水且犯于上矣。形体虽瘦,而病实为水,乃病机之变也。颠眩即头眩,苓术、猪、泽,甘淡渗泄,使肠间之水从小便出。用桂者,下焦水气非阳不化也。日多服暖水汗出者,盖欲使表里分消其水,非挟有表邪而欲两解之谓。”(《金匮要略心典》卷中
矢数道明:“构成本方之药物,大部为利水之味。由于有淡渗之味,故有调节机体内水分平衡之作用。五苓散之作用可作如下解释,它能调节细胞及血液之水分,缓解因渗透压降低所致之抗利尿作用。尤其对于本方证血液中之水分,血管外之水分,即体腔及组织内水分平衡破坏时;组织及体腔内有多余之水分;血液浓稠不能滋润时,本方有调节作用;五苓散能将胃内及其他体腔腔管外之水分送人血中;滋润血液而止口渴;血液滋润则自能利尿,也能除烦安眠。本方名五苓散之苓者,即猪苓之苓,以此为主药。猪苓长于利尿解渴,渗泄之效最佳;茯苓长于行气导水,逐胃内停水;白术善于通利上中下三焦之水;泽泻如水流倾泻,故能行水;桂枝发散肌表,更能上行,使之气血发泄透达,有通调表里上下之功。郎以此五种药物相配合,调节水分之平衡,促进强有力之利尿作用,从而达到治疗诸疾?”(《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0)

相关推荐

  • 柴胡桂枝汤治胃溃疡

    男4岁,胃病多年,做胃镜示胃底溃疡,平时酒场多,来诊半个月前因受凉感冒,后胃痛加重,按常规治疗无效.身材中等,刻下面萎黄,心事重,苔腻中间略黄厚腻有裂纹,舌淡红尖红,脉寸关浮弦双尺无根,大便稍干. 处 ...

  • 中医李三.失眠案.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原创 三李医中 中医李三 1周前 病案:不寐 主诉:失眠6年余,入睡困难,睡后易醒. 现病史: 患者女,60岁. 失眠6年余,入睡困难,睡后易醒. 心烦.口渴.不呕.小便正常. 自觉乏力,饮食胃口一般 ...

  • 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伤寒论》柴胡类方应用心法

    理法方药 传播有价值的中医药资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山东省名中医 小柴胡汤是医圣张仲景的经典方剂,流传至今,应用广泛,疗效卓著,深受中医大家推崇.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

  • 5个治疗骨质增生的外用方,个个有来头,有一个是内服的

    5个治疗骨质增生的外用方,个个有来头,有一个是内服的

  • 【活血破瘀、温通经络、消瘤散结的外敷方】...

    [活血破瘀.温通经络.消瘤散结的外敷方]#输卵管不通# 莪术50g三棱50g当归尾 100g 艾叶 50g白芷50g皂角刺 50g 血竭 50g地鳖虫 50g没药 30g透骨草 100g 红花 30g ...

  • 颈椎病常用食疗方颈椎病患者在进行食疗时,...

    颈椎病常用食疗方 颈椎病患者在进行食疗时,主要遵循软坚散结.舒筋止痛的原则,按照发病情况及疾病分型的不同予以配方.     1.复方红花酒     原料:红花20g,当归尾15g,赤芍15g,川芎15 ...

  • 《金匮要略》之106方总结应用《完》

    麦门冬汤 麦门冬 半夏 甘草 粳米 大枣 主治:1.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证.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 ...

  • 老人尿不畅,参考一下这个方

    I导读:老年性癃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作者以清·沈尧封所撰<女科辑要>之补气通脬饮加味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 补气通脬饮加味治疗老年性癃闭 作者/嵇明亚 老年性癃闭是一种以小便涓滴不利或 ...

  • 万方论文网_核心期刊目录

    医药.卫生 R 综合性医药卫生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3.学报(改名为:医学争鸣)   4.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5.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6.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7.解放军医学杂志 8. ...

  • 一个外用方,治疗慢性鼻窦炎

    I导读:作者应用苍耳子散原方内服作外治法,比内服简便经济,收效快,疗效高.临床值得一试. 苍耳子散外治慢性鼻窦炎 作者/黄宗勖 刘××,男,32岁,干部. 患者自诉: 在初中求学时即患慢性鼻窦炎,十余 ...

  • 治疗心力衰竭,方选五苓散合补阳还五汤或者...

    治疗心力衰竭,方选五苓散合补阳还五汤或者真武汤! 治疗心力衰竭,首先要弄清楚患者是左心衰,还是右心衰?这个要了解二者的区别,再根据症状,选用选用五苓散合它方,或者真武汤. 一.左右心衰的区别. 心力衰 ...

  • 国医大师肖少卿:常用配穴主治方49类,涵盖100多种病症经验配穴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小九老师. 相信很多灸友日常艾灸中最困惑的就是关于配穴的问题,什么病灸什么穴位?当然,最好还是需要专业中医师详细辩证以后,方能给予有效合理的配穴方案. 前几日,朋友赠我一本国医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