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将济南市村落地名作为离散点,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村落地名进行分类统计;再利用核密度估计法等空间分析手段,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对不同类型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景观类地名主要集中在南部丘陵山区,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与济南自然地理特征相吻合;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适宜人类居住且经济发展较好的北部冲积平原和中部山前平原,直观地反映了地名命名同人类的生产和建设活动等的密切关联。济南市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充分映射了济南市的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特征,见证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关键词: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核密度估计;济南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周围环境的结果,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而存在,伴随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演变。通过对地名的分析,可以展现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景观信息。

传统地名学侧重于研究地名的起源及含义,或地名的语词文化内涵等方面,这些研究大多是以定性描述为主,而未能定量地分析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特征及成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理统计和地理信息分析与表达等新技术被应用于地名文化的研究中,地名的定量化研究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国外学者Jett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谢利峡谷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Miller通过分析美国阿肯色州欧扎克市1858-1962年地图上出现的2502个地名,发现地名还蕴含着当地丰富的文化信息。国内学者文朋陵等以江苏村镇地名为例,探讨了数理统计方法在地名研究中运用的步骤及意义;王彬等通过定量的方法,利用GIS技术对广东地名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引入了GIS空间表达方法;王洪波等运用点密度分析或核密度估计等GIS手段,研究了当地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为地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以济南市村落地名为研究对象,将GIS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采用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得出济南市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图,并分析各类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的成因。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济南市是山东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北纬36°10'~37°40'、东经116°12'~117°44'。可划分为3个地带,即北部临黄(冲积平原)带、中部山前平原带以及南部丘陵山区带,地势南高北低。现今共辖12个县级行政区,包括10个市辖区和2个县,分别是市中区、历城区、历下区、天桥区、槐荫区、长清区、济阳区、章丘区、莱芜区、钢城区、商河县、平阴县。

1.2数据来源

所采用的地名数据,通过GeoSharp软件从互联网地图中采集得到,并从中提取济南市的村落地名为主要数据源。中国村落规模小,而且远离行政中心,受统治阶级意志的影响较少,一旦产生之后,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历史稳定性,命名时也较多地体现了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因此,研究村落地名为研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变迁、历代人口迁移和历史时期区域经济状况等提供了辅助手段。

1.3研究方法

将数理统计方法和基于核密度估计法的空间平滑法作为主要采用的方法。核密度估计法可以通过研究对象密度的变化,得到研究对象密度变化的图示,空间变化是连续的,又有“波峰”和“波谷”强化空间分布模式的可视化,可以客观准确地表达地名点的空间分布状况。

核密度方程的几何意义为:密度分布在每个xi点中心处最高,向外不断降低,当距离中心达到一定阈值范围(窗口的边缘)处密度为0。网格中心处的核密度为窗口范围内的密度和,即

式中:k(·)为核密度方程;h为阈值;n为阈值范围内的点数;d为数据的维数。如d=2时,一个常见的核密度方程可以定义为

(2)式中,[(x-xi)2+(y-yi)2]表示点(xi,yi)和(x,y)点之间的离差。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利用GeoSharp软件从互联网地图中采集得到济南市的村落地名,并收集河流等其它所需辅助数据;通过查阅地方地名志以及互联网资料,获得济南市村落地名命名的原因,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其次,将分类好的村落地名数据导入ArcGIS中,利用GIS中基于核密度估计法的空间平滑方法(SpatialSmoothing),得到济南市各类村落地名的核密度分布图,进而从空间可视化与量化角度分析济南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借助GIS手段,分析不同类型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的形成原因。

2济南市村落地名的分类与统计

2.1济南市村落地名分类统计

地名不仅显示了地方的空间方位,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根据地名的命名来源及其反映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将搜集到的5733处村落地名分为自然景观类地名和人文景观类地名。其中,自然景观类地名划分为地形地貌、水文及动植物类地名,能反映出当地的自然景观特征;人文景观类地名划分为姓氏、军事、经济、建筑、交通、美好愿景类地名,反映当地的人文景观特征。具体分类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2.2济南市村落地名用字分类分析

2.2.1自然景观类地名

自然景观类地名共有1683处,地形地貌类地名所占比重最大,有1019处,约占地名总数的17.77%,多是含“峪”“山”“崮”等字的地名。如崮头村,因该村处于山顶凹平的鹰嘴子山北脚下而得名。水文类地名次之,有454处,占地名总数的7.92%,以“河”“泉”“水”等字为主。如响水泉村,因该村北有一常年流水哗哗作响的响水泉而得名。动植物类地名有210处,占地名总数的3.66%。如桃花村,因春天山峪中桃花盛开而得名。这些地名充分展现了人们对于自然实体的感知结果,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解读,可以反映济南市的地势、水文资源以及动植物种类等自然地理特征。

2.2.2人文景观类地名

人们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利用和改造自然,这就造就了济南市的人文景观类地名。现统计的人文景观类地名有4050处。其中姓氏地名数量最多,有2611处,占地名总数的45.54%,包含“张”“冯”“王”等常见姓氏。如冯家庄村,因冯姓迁此,后成为大户,以冯姓为村名。建筑类地名522处,占地名总数9.11%,含“庙”字地名数目最多,有125处。如三官庙村,因该村有一个三官庙而得名。经济类地名有343处,占地名总数的5.98%,常用“店”“坊”“纺”等字样。如豆腐店,因该村清朝时多数人家以卖豆腐为生,渐得名。军事类村落地名219处,占地名总数的3.82%,其中以“营”“寨”“屯”字命名村落数目最多,如史家营、马头寨皆因此地驻兵的营、寨逐渐演化而成。美好愿景类地名195处,占地名总数的3.40%,多用“太平”“兴隆”“幸福”等字。如幸福村,因希望生活幸福吉祥而命名。交通类地名数量最少,仅160处,占地名总数的2.79%,如五股道村因其当时于五条道的路口附近而命名。这些地名充分体现了济南的社会经济活动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3济南市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3.1自然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自然景观类地名的分布与当地的自然景观特征有很大的关联,且这类地名相对稳定,很难进行变更。从图1可以看出济南市的自然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于济南南部丘陵山区,其他地方较少,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济南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两者高差达500m,因此济南自然也就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势。济南水资源丰富,素以泉水众多而闻名,因此各种河流湖泊分布相对均衡。济南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山区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多乔木和灌木。各类自然景观地名的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

从图2(a)可以看出,地形地貌类地名在济南市的南部丘陵山区分布广泛,出现了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为了进一步分析此类地名的成因,将此类地名与济南市DEM进行叠加,获取高程值,并进行统计分析,如图3所示。结果得到,随着高程的增加,“洼”“窝”“坞”等表示地势低平的地名用字比例逐渐减少,“山”“峪”“岭”等表示地势险峻的地名用字数量逐渐增加。这无疑表明了地形地貌类地名的形成受到了济南地势中高程的影响。

从图2(b)可以看出,水文类地名分布比较均衡,而且从图4可以看出水文类地名大多沿河流分布。利用缓冲区分析,发现57%的水文类地名距河流不足1km,可以进一步看出这类地名的成因与河流、湖泊之间的关系。

从图2(c)可以发现,动植物类地名的空间分布总体较为均衡。植物类地名在南部山区多以含“松”“林”“杨”等乔木、灌木的地名为主;中部和北部平原地带多以含“桃”“柿”“梨”等字的地名为主;动物类地名也有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南部山区地名多以野生动物命名,中部和北部平原多以常见家畜命名。

3.2人文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人文景观是人类在地表活动的产物,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如图5所示,济南市北部和中部地区人口数远大于南部山区,人类活动历来较其他地区频繁。如图6所示,从整体上看,人文景观类地名在济南北部和中部地区分布较为密集,南部山区相对稀疏。因此,反映各种人类活动的人文景观类地名的核密度较南部山区大。此外,不同类型的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图7所示。

如图7(a)所示,姓氏类地名在人文景观类地名中所占比重最大,主要集中在适宜人类居住的冲积平原和山前平原地带。据《山东移民史》记载,因战争和靖难之役的严重破坏,济南人口大量减少,发生了最大规模向济南强制移民事件。因此,姓氏类地名的存在和多样化充分体现了历史时期该区域的移民文化。

如图7(b)所示,经济类地名在济南北部冲积平原分布广泛。首先,济南北连首都经济圈,且紧靠黄河,这对经济类地名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将图7(b)与图7(c)、图7(f)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军事类非核心地带及交通类核心地带,经济类地名分布较多,这表明经济类地名的分布也受战乱和交通的影响。

济南地处南北要冲,素为兵家所重。从图7(c)中可以看出,军事类地名集中分布在历史时期战役频发的北部和中部平原地带。如明惠帝建文年间,铁铉镇守济南,阻击朱棣从德州南下,在黄河周边设防,守卫水上交通要塞。

从图7(d)中可以看出,建筑类地名分布比较均衡。北部冲积平原与黄河相依,其建筑类地名主要含“坝”“堰”“台”等字较多,这些字均表示一些涉水工程。中部山前平原地带多含“城”“楼”“阁”等表示人类居住建筑的字。南部丘陵山区地带多含“庙”“寺”“殿”等表示宗教信仰的字。

从图7(e)中可以看出,美愿类地名的空间分布比较均匀。究其原因,其分布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平原,与军事类地名的分布大致相同,也就表明了这一地区在历史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于是人们内心产生了祈求战乱结束、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并将这种心态流露在所居住的地方,如“太平”“兴隆”等地名;另一个核心地带在南部山区,人们处于险峻的位置时,面对自然的未知与考验,内心会产生美好的期盼与向往。

从图7(f)可以发现,交通类地名多数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和山前平原地带。这说明在进行交通设施修建的过程中,相比于地势险峻的丘陵山区,地势平坦的平原更容易施工。

4结论

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名中蕴藏着当地的历史、移民、军事、建筑等诸多信息。将数理统计与GIS技术相结合,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对不同类型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 自然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于济南南部丘陵山区,这类地名的分布与形成受济南市的自然景观特征的影响。地形地貌类地名多分布在丘陵山区一带,不同的高程有不同的地名用词表现。水文类地名多依水分布,距河流不足1km,整体分布较均衡。动植物类地名整体分布较均衡,主要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2) 人文景观类地名在济南北部和中部平原带分布比较密集,南部山区带相对稀疏,与人类活动区域高度契合。其中,姓氏类地名主要集中在适宜人们居住且人口较多的北部和中部平原地带。经济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受首都经济圈、交通以及历史战役的影响。军事类地名主要分布在战役频发的北部和中部平原地带。建筑类地名分布较均衡,且随着地势的变化,有不同的建筑类型表现。美愿类地名大多是人们将内心的美好期盼,映射到其居住的地方,多分布在战争频发以及地势险峻的地区。交通类地名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北部和中部平原。

济南市历史悠久,如果可以获取重要历史阶段的地名,对地名的新生与消亡进行量化的分析,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END

作者:孙美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