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称帝起,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为何社会没有大的进步?
从秦始皇开始到宣统帝退位的两千年时间里,中国的面貌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社会还是王朝社会,政治还是皇权政治,经济还是农耕经济,文化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进步了,而是倒退了。春秋战国时期那种包罗万象、浩大深邃、百家争鸣的文化景象,在后世很难找到了。
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视角来看,中国古代历史长达两千年,为何基本上没有什么进步呢?是什么阻碍了古代中国的进步呢?
第一,皇权为本。
皇权政治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让所有的官员在为官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两点:一是把皇帝巴结好,希望皇帝能够给他升官;二是希望他所治理的地域民风淳朴,不出事,不闹事。
这两点中,最值得做的一点就是保持民风淳朴,不闹事,不出事。毕竟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轻易接近皇帝,你只要能保持当地的和平安宁,再把上下关系打点好,就能够确保升迁。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就绝对不能够搞革新,搞开放,因为搞革新搞开放就是出事的源头。而没有了革新和开放,经济就不可能产生质的发展。
除了这一点外,皇权政治还有一个极大的危害性,就是国泰民安的日子不能保持太久。只要这个朝代有个什么“盛世”,有个什么“中兴”,皇帝要么就好大喜功地开疆拓土,要么就贪图享乐而不理朝政,于是官员就开始腐败,权力就开始失范。如此一来,要么朝廷中会出现权臣,要么边关上就会出现拥兵作乱的藩镇,然后国家又开始动乱,诸侯开始为了争夺皇位而大打出手,老百姓又流离失所,经济又遭到严重的破坏。就算新的朝代替代了旧的朝代,但是一切又需要重新来过。
第二,农耕为本。
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同时也没有现代经济学的概念,因此,非常抑制工商业,认为工商业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倒买倒卖,是玩“空手道”,是对农业的严重破坏。因此,从朴素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大多古代君王认为需要把人力都固定在土地上,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
但是这样一来,农业技术就无法出现革新。战国后期已经发明了铁器,秦始皇开国的时候,已经大量使用铁器生产,可是两千年来,农民们依然还是在用简单的铁器进行生产,还是在刀耕火种,根本没有寻求农业技术上的突破。
而农业技术上无法突破,无法实现机械化,因此,古代中国就一直在温饱线下挣扎。只要吃不饱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所以其他各方面就更不可能有任何发展。
第三,儒家为本。
我这里并不是说儒家不好,儒家在古代中国曾经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儒家思想也是有极大缺陷的。缺陷在哪里呢?那就是儒家学说是单向的,它只重视社会的伦理问题,只解决社会的秩序问题,而较少关注天文地理、器物革新等科技问题。
这种情况在儒家思想的源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孔子极力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认为安贫乐道是最重要的。孔子的弟子中,樊迟问他怎么种庄稼,怎么发展农业,孔子认为他是朽木不可雕。他为什么说樊迟朽木不可雕呢?因为孔子认为只要把道德搞好了,就可以当官管理国家,就不愁吃穿了。但是孔子从来没有想过,如果老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那么当官的又拿什么来过好日子呢?锅里没有,哪里有碗里的呢?
儒家思想具有这种缺陷,而古代君王又大多用儒家思想来作为管理国家的最高规范,因此,便严重地扼杀了技术进步。所以中国历经两千年的发展,变化还没有近代一百年大,也就很正常了。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农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