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摄影后期审美的原理
前两天在一个下着小雨的晚上,我躺在床上没有开灯,床头柜上点着无印良品的香薰蜡烛,在想明天该写点什么。正陷入迷思将要睡过去时,听到了蚊子的哼哼声,啪的一下把它打死了(讨厌蚊子、苍蝇,不但脏还烦人),起床洗手时发现了手上有一抹蚊子血,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的名句。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像陈奕迅的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这段话讲的是我们公众号一直在强调的 “满足感” ,美是满足感。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审美,是因为满足感不一样。
就像谈恋爱
1、刚开始牵手会很兴奋,很开心,满足感达到没有过的高度,多牵几次这种刺激感一直停留在那个高度,慢慢的就没有了感觉 ,只有高于那个满足感的高度,才会感受到满足感。
2、接下来就开始接吻,一开始这种刺激感高于牵手的刺激感,又感受到了满足感的快乐,时间久了接吻也没有太大感觉,又开始想别的。
我们的满足感是贪婪的,就像红玫瑰满足了一切美好的想象,但当拥有红玫瑰后,这种想象的满足感得到满足,一直停留在一个高度,没有新鲜感,没有更高的刺激感,就觉得非常平淡。没有得到的白玫瑰成了一种欲望,成了窗前的明月光。
得到白玫瑰的也是一样,时间久了,没有了新鲜感,刺激感开始一直停留在一同个高度,开始觉得平淡,这时候就想找更高的刺激感。这时候白玫瑰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就像小孩子吃什么能吃的东西,都觉得都香,因为他们没有吃过;像喜欢吃辣的人,一开始吃微辣慢慢的满足不了,开始吃中辣,后来是特辣,再后来觉得特辣也没劲了。
我找了一段《妖猫传》里的片段,就是因为这短短的几分钟,辛柏青拿了金鸡奖最佳男配。
辛柏青扮演的李白,满足了我们对李白的想象,甚至比我们想象的李白更像李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的艺术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创作。通俗一点讲:艺术创作是在符合事物逻辑的基础上理想化,也就是我们经常听的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我们说有看点、有亮点、出彩,这就是满足感。
就像你喜欢一位姑娘(小伙子),是因为她(他)满足了你的标准,甚至超出了你的预期。
什么样的姑娘、小伙子外貌,才能达到我们的标准呢?最起码五官端正、比例协调,至于喜欢什么类型的长相那是个人的喜好。也就是说,五官端正、比例协调就是一个 “审”这件事情美不美的最低标准,至于喜欢什么类型就是每个人不同的喜好,就像艺术家的风格。
不管各行各业都会有一个标准,我们称这种符合标准的东西叫合格产品
审美首先要有 “审” 的标准,然后再有含义,我们讲个经常用的例证
我们去评价一个名字美不美,首先要好听,然后看意境;好听不好听是比较理性的标准,意境是比较感性的。
1、理性:名字读着比较顺口就会好听,顺口在于字的平仄关系、开口闭口韵的搭配;像诗词、流行音乐都会比较注重平仄押韵,因为平仄押韵做不好,读起来不顺口就会不美。
2、感性:名字的含义,比方说纪念一些人、事,表达一种寄托、一些美好的向往。
名字的字多么美、多么有意义,如果不顺口还是不好听;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名字不美,只是对于这个名字的家庭来说有意义。
不管是什么艺术,首先要达到理性的标准,也就是符合逻辑,才有资格谈风格、喜好、品味;在没有达到理性的标准、符合逻辑之前,其他的都是个人爱好、业余。
就像ins 风格的婚纱调色,就是不专业的业余爱好,没有达到最起码的标准,没有逻辑。
就像一个演员塑造一个角色,没有表现出这个角色的性格,气质;塑造的人物是什么文化程度、干什么工作、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跟经历,造就了这个人物是一个什么性格、有什么习惯的人。
就像一张片子,什么时间、什么社会背景、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一个什么事情,这些符合逻辑了,才能达到专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