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五府六院”所在的东交民巷,后来为何成为外国兵营驻地
▲东交民巷分布图
▲东交民巷的外国兵
位于北京东城区的东交民巷,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1552米,堪称老北京最长的胡同。元朝时,这里设有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并得名江米巷。至明代,江米巷被分为东西两条,即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
明清时期,东交民巷一直是“五府六部”(五军府: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所在地;清乾隆、嘉庆年间,在此修建了“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这里又先后设立了英、俄、德、法等国的使馆。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等国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各国可派公使常驻北京,一座座异域风格的洋楼很快耸立在东交民巷;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血腥镇压义和团,逼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第二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该条约附图明确划定了南起东城根,北到东长安街,西至东交民巷西口(户部街),东到崇文门大街为使馆区,清政府设在这一区域的各个衙门和民房,立即被列强们抢占瓜分。英国使馆在原址扩张,强占了北侧的翰林院、东部鸾驾库、鸿胪寺等处;俄国使馆强占了太医院、钦天监;美国使馆则强占了东交民巷西口的会同馆、庶常馆和附近的民房。
▲《辛丑条约》签订
该条约第7款明确规定:“大清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各国列强以此为据,将东交民巷内的中国官民强行驱逐,并在使馆区四周建造了高大的围墙,上面构筑碉堡、枪眼、瞭望口等,远远看去就仿佛一座超大型堡垒。
在这座超大型堡垒里,各国列强利用清廷给予的驻兵特权,修建了一座又一座军营。其中,英国人的兵员面积最大,房屋就有800余间;但若论驻军兵力,还是北方强邻——沙俄最多,平时常驻兵力就过百人,这些全副武装的外国士兵昼夜守卫,并不断警示中国人:“往来居民,切勿过境,如有不遵,枪毙尔命。”
▲东交民巷周边的围墙
此后百余年,历经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日伪统治时期,但这东交民巷的外国兵营始终就如同狗皮膏药一般,从来就没有彻底清除过,直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生的人民政权断不能容忍本国领土上还有外国军队耀武扬威。1950年1月6日,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国“领事馆”大门外全部张贴布告:
“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目前此项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军事之需要,先予征用。”此后,虽然美国、法国、荷兰等前领事曾妄图以往日的不平等条约为借口,百般抵赖,但我方维护国家主权的态度坚决,“各列强国前领事亦自知理屈,对我军管会之命令颇能服从,故接收工作进行异常顺利。”
▲ 新中国收回外国兵营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