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树洞|与其学习如何表达需求,不如先学“如何接受拒绝”

壹粉“1848钛金”问:

我不习惯拒绝别人,同样也不太会直接跟别人表达自己的需求。自去年开始随着职位的变化,我发现这个弱点对我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个团队里有好几个人,如果不去提需求,很多事情无法向前运行。我的困惑在于,提需求这件事,对于其他人来讲可能非常容易,可我总是说不出口,会有很大的心理障碍。

至于为什么我却不知道,以前我也没有在意,可最近我一直反思关于提要求的事情。这件事跟别的事情好像不一样,每一次找别人提出一个需要我都显得特别难,像是要克服很大的心理障碍一样。这件事,我为什么学起来那么难?

壹点心理专家团专家蒋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赛林纳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从这位壹粉的第一句话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隐形的心理契约:“我不拒绝别人,别人就不会拒绝我。”再往下看,这个“契约”一直在履行,只不过,是用一种虚假的方式——“我不表达需求,就不会被拒绝”。所以,问题的核心不是表达,这位壹粉真正的障碍,是对拒绝的畏惧。与其学习如何表达需求,不如先学“如何接受拒绝”,只要过了这关,后面一通百通,再也不难。

如何接受拒绝?并不是有些人想当然的“脸皮厚”。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对拒绝的畏惧背后,藏着哪些不合理观念。

绝对化——一个需求或一件事被拒绝,就等于所有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所有事都办不成,就代表我这个人不行。

完美自我——我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受欢迎的人,我是不会也不能被拒绝的。

自怜自艾——别人拒绝我,就是在伤害我,我无法承受这样的伤害。

这些不合理观念的来源,与某些性格特质(如过度敏感、自恋、意志强度低、退缩回避)有关,也与挫折经历或体验匮乏有关。而这些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引起更多的退缩行为(如不敢提出需求)和负面感受(甚至自我否定),这样的消极循环,既阻碍工作发展,也不利于心理健康。

只有修正这些错误观念,才能将拒绝的影响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保证沟通合作的正常运行。基于此,我们给出以下对应性的建议:

  1. 1.意识到每个需求、每个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既有其特殊性,也有其随机性。一次拒绝就是一次拒绝而已。
  2. 2.意识到谁都会遇到拒绝,与这个人是不是优秀、有没有尊严无关,更不是专门针对这个人的伤害。
  3. 3.客观、精确地描述拒绝带来的后果,比如“他不能加班,我就不得不再找个人帮忙,或延期完成任务”“她不愿意帮我拿外卖,我只好忙完再下楼去拿,可能要吃凉饭了”。注意只描述直接的后果,而不要扩大、夸大其影响。
  4. 4.尝试在被拒绝时微笑。
  5. 5.尝试拒绝他人,哪怕是一件小事,态度坚定,理由明确,也要微笑。

你会发现,顺利地拒绝与被拒绝之后,虚假的心理契约被真实的互动取代,需求和其他表达,都变得轻松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