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四五年,不如校招生
地产八卦女说
一个以年轻人主导的地产大时代,已然到来。
文 | 地产八卦女
1
昨天看到一份2018届互联网校招高薪清单在网络流传,清单显示了众多知名互联网企业技术类岗位的年薪水平,动辄30万以上的出价,让我们曾经赖以为傲的“年薪10万”顿时成了白菜价......
▲网传2018届互联网校招高薪清单(来源:公众号“校招薪水”)
从上表看,包括谷歌中国、微软、google、腾讯、大疆、海康、华为、网易游戏、阿里巴巴、滴滴、百度、今日头条在内的知名互联网企业,给校招生开出的年薪水平均在30万以上,不过提供以上薪资水平的岗位也多为算法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技术性较强的岗位。
其中,谷歌中国的人工智能岗位年薪最高,达56万元人民币,其次是微软的算法工程师岗位,年薪51万,第三是谷歌的算法工程师岗位,年薪50万,排在第四、第五的是腾讯公司的基础应用研究(SSP)岗位和腾讯云后台研发工程师岗位,年薪分别是45-50万、32.4万。整体来看,算法工程师岗位最吃香。
也许我们觉得,这样一些岗位的专业性门槛非常高,现时又处于人工智能的大风口上,互联网行业本身又属于不差钱的行业,愿意给钱倒是没多大可艳羡的。毕竟,能真的拿到这些offer的都是少数精英,都是需要提供创意和灵感、从小学到大学都牛逼得一塌糊涂的天才。
然而,当我们打开各类新闻app,却蓦然发现,不只是这些少数派精英,整个年轻毕业生群体,都被社会各界所偏爱。
例如,如今的武汉、长沙、成都、西安、杭州、沈阳、南京、济南、无锡、合肥、昆山等城市纷纷加入人才争夺战,通过“送户口、送钱、送补贴”等方式,保证应届生和校招生一出校门就可以获得购房资格、以及各类补贴。原有的住宅限购体系,在这群天之骄子面前纷纷瓦解、崩塌。
相应的,超过40岁的“老年人”,想要找工作、想要在好点的城市落户,就处处碰壁了。一般来说,超过40岁如果还想跳槽,基本拿不到理想的职位和薪资。所以有很多人只能熬,等熬出头也就退休了;这期间如果想落户到好城市,对不起,45岁以上不接受落户。
即使是在30-45岁的黄金年龄段,城市对这些人的接纳性也不强。例如在深圳,本科30岁以后就没有补贴了;在北京,同样在提供落户指标的单位里工作,博士生不能超35岁,硕士生不超27岁(教育、卫生系统引进硕士生不超30岁),本科生不能超24岁,否则将没有资格获得北京户口。
2
一般来说,30-45岁的青壮年时期,正是一个人最为年富力强,也最为巅峰的一个年龄段。但是很遗憾,在这个年龄段,只能靠自我努力,在职场、社会上基本没法获得帮助。
而对30岁以下的年轻人,就不一样了。一些大的企业不仅仅是给丰厚的薪水,更给职场规划和升职路径。
具体到地产行业,如果40岁以前没有干到项目总,可能以后的最高点也就是项目总了。而在碧桂园的“未来领袖”计划里,选拔了上百位海内外顶尖高校的博士作为管培生,起薪至少40-50万,预备短时间内就把这些博士培养成项目总经理、副总经理。普通地产人需要十几年之久才能走完的路,碧桂园给这些人的规划只有三到五年而已。
针对更年轻的本科应届生和硕士生,碧桂园更是推出超级“碧业生”,不仅给双薪,还给职业规划,通过各种管培生进阶培养机制,甚至还有专属导师,对这些选中的年轻人以工作和生活全面性的辅导和培养。
△碧桂园“超级碧业生”,已经有一位90后区域总裁助理兼人力资源总监现身说法,“我还不到25周岁,碧桂园就可以把我派到福建区域去当人力负责人”。
除了碧桂园,蓝光地产对待年轻人也同样豪气。在其公众号上,硕士生一毕业就是2万+,本科生月薪15k起。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安家费、车补、节日礼金等等。
阳光城光之子,基本年薪就是18万+,还拥有公司高管和金牌专业导师的双导师带辅导机制、独身定做的培养与发展体系,使其快速成长为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
△如此高的年薪,究竟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我刚毕业时还没接触到这些校招,老老实实的在深圳打工,每月工资只有3000啊......
目前,金地(金鹰计划)、万科(新动力)、正荣(荣耀生)、旭辉(旭日生、皓月生)、龙湖(仕官生)、中海(海之子)等前50强知名房企,基本都已制定年薪12-20万的管培生计划(部分优秀毕业生加上提成,拿30万年薪也不稀奇)。一个以年轻人主导的地产大时代,已然到来。
3
那么,为什么年轻人如此受企业和社会偏爱?
有人声称,这是因为经验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塑性、接受创新能力和激情活力。现在的品牌房企,都有自己的培训管理体系,有自己的讲师队伍和培训基地。所有工作对路的员工,都有可能被请上讲坛,将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分享出去。你所赖以为傲的经验,大公司早已把地产行业的专业知识体系化、抽象化、标准化了。在当前完善周到的培训体系下,在年轻人“一目十行”的快速反应力和接受能力下,你花十年总结出来的优秀经验,根本撑不过三年就烂大街了。
对此,我也深有感触。因为我在房地产行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房地产培训的客服,负责给开发商制定公开课、内训和考察安排。我深切的感受到,只要稍微大一点的房企,稍微优秀一点的中高层,都有可能被培训公司拉出来讲课。而具体的知识点,早已细化到各项数据和工作方法。
那么,“经验没有想象中重要”这一观点,真的就是对的吗?
实际上,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实操性比较强、知识性相对宽泛的行业,年轻人再怎么接受能力强,工作成熟度也不可避免比地产老员工差。即使企业拥有非常完善的培训,在某些领域例如工程管理,也是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的。
也就是说,在房地产领域,经验主义仍然非常有用。
我认为,之所以年轻员工受到企业喜爱,并不是因为经验不重要,相反只有拥有优秀经验的好员工才会被重视;
也并非新人的创新接受能力强,实际上经过二三十年大学扩招,干了四五年的老员工知识储备更丰富、对地产行业的见解更深刻,也更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近些年房地产创业,包括联合办公(众创空间)、民宿、地产互联,都是老员工在弄;
至于激情活力,年轻人适应加班简直就是伪命题,君不见90后新生代员工离职率高企、30-40岁的地产老员工更皮实耐操吗?
4
那么,年轻人受到偏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1)企业需要树立校招品牌。尽管各家房企待年轻管培生的薪酬不薄,但总体而言,管培生每年也就那么点名额。而通过管培生计划,一方面在学校和民间树立了公司形象,有利于人才队伍的素质稳定;另一方面,也节约了公司大笔品牌宣传费用。
站在公司的层面讲,校招是面对一个学校里水平相差不大的群体,且人数众多,所以校招的精髓在于挑选学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的差距一眼就看得出;而社招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且大家都会简历忽悠,不会明显表现出人才分层,招聘人员需要花很多时间挑选简历,选一个人的时间是校招的好几倍——所以从这方面看,管培生计划可以保证每年都有相对稳定的人才输送,成本效应十分明显。
而另一方面,名企进牛校社招,也是给自己打广告。比如前面提到的百度谷歌,你说谷歌牛逼还是百度牛逼,谷歌好像大部分招聘的 都是清华北大的学生,百度的以985的居多,所以这就分出来的。很多牛逼的投行也只是从清北招聘,这也是一种身份的表现。而管培生计划刚好可以拿来做品牌宣传,社会口碑效应十分明显,不多给一点,又哪有面子呢?
(2)利用年轻人的“鲶鱼效应”。房地产企业经营久了,自然会沉淀下这样一批人,他们一般在公司初期成立有较大的贡献,熟悉公司的情况与各项资源,但是面对这些有资历的老员工们,老板对他们往往却是又爱又恨的。
以我的一个真实经历为例。今年8月去某楼盘踩盘,这个楼盘住宅已售罄,只有底商街铺在卖。正当我出来的时候,他们的项目总经理私底下跟我说,他们藏了一批房源,按二手房价格、一手房流程,走私帐卖给我——很明显,这就是中高层在中饱私囊了,虽然他们清楚公司的销售流程和房源情况,但无疑,正是这些人的存在,对公司造成的损失更大。
甚至于,一位老板还在朋友圈总结出“老油条”员工的十大“罪状”:
1. 摆老资格,自认为累计为公司创造的价值高,喜欢强调自己在公司内部的面子和地位
2. 在老板下达任务时,找老板讨价还价
3. 对市场麻木,缺乏创新意识
4.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固化,且更新热情低
5.排挤新员工,直接打击新员工的工作和创新热情
6. 带头违反规章制度,摧毁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7. 拉帮结派,形成非法小团队
8. 人事成本太高,薪酬满意度低
9.对抗管理,有时候老板都叫不动
10. 摸透了工作和老板的规律,能懒则懒、能拖则拖,影响其他员工的斗志
我们知道,正如每种产品都有保质期一样,人才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初入职时,员工的冲劲最大,热情最高;在为企业服务3-5年后,其工作能力逐渐成熟,工作热情趋于平缓;工作6-8年甚至更长时间后,工作热情则明显衰退。
而对于校招进去的学生兵来说,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大部分都会很认真,就跟大家对待初恋一样,都会比较全心全意,而地产老员工可能已经是阅人无数了,难免心猿意马。而且校招进来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冲着企业和发展前途来的,相对容易被公司文化价值观洗脑。
所以从这方面看,管培生计划就像是为老员工营造职业危机感,犹如在一群沙丁鱼中放了一条鲶鱼。去年华为就让工号靠前的七八千人辞职再重新签约,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重新激发老员工的危机感与工作动力。
5
不可否认,这些年轻的管培生在起步阶段超越老员工许许多多。
但也不可避免,他们终将成为跟你一样的老员工。
所以,比管培生还要努力,你做得到吗?
“如果不是到了芜湖,我都忘了秋天的滋味”
△ 图为:中梁地产全国媒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