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说 45 | 逻辑性思考方式和落地执行力,是我在UCL最大的收获
本次很高兴能够邀请到YUFEI ZHENG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QUESTION 1
G:当时为什么选择去UCL读书?
Z:在大三时,我开始准备出国读书,当时在英国和日本间纠结许久。在国内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主要接触的都是偏实践型的落地项目,而最终我选择UCL,正是被其先锋的建筑研究模式所吸引,尤其是针对未来建筑的研究,其不常规的建筑研究模式非常有助于我开阔自己的设计思路。
QUESTION 2
G: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Z:从思考方式和关注重点来说,本科时我就读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环艺专业,接受了专业的艺术教育,接受了专业空间艺术设计理论对于方案的造型能力,平面表达、交互空间、装置有全面的理解。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前沿先锋的研究方向让我更偏重逻辑性的思考,并且UCL也更看重在信息化及工业化背景下,学生想法的生产、制造和落地。
从培养方式上来说,国内外的导师都善于在探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不同的是,在本科时,导师更偏重造型能力和视觉平面表达的培养,在我对课题提出发散性的思路时,导师会帮我把控方向;而在UCL,课题的大框架是固定的,我需要在框架内做更钻研性的深入研究。
QUESTION 3
G:在UCL读书期间的项目经历是怎样的?
Z:在UCL整个一年的学习期间只做一个课题,“Discrete Design离散研究”。(传统建筑设计是连续性、不可逆的,离散设计则是将建筑各个体块打散再以细胞的形式重组,类似于乐高的形式。)项目周期为一年,在本科或工作的经历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对我的设计逻辑、动手能力和钻研精神都有深刻的影响。
对我帮助最大的方面是思考过程的展现。在本科时我的思维是偏线性的,可能我想到A方案,我就只展现出A方案。在研究生阶段,更多的思考设计逻辑以及设计目标,我会想到ABCDE多种方案,我都会去展示,然后进行比选,发现它们不同的优缺点,用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去完成前期的设计和后期的选材。
QUESTION 4
5. 建筑师对材料的敏感度对建筑设计有哪些帮助?
作为建筑师,做任何建筑都需要思考空间、材料和光影,这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三要素。材料是建筑实体的展现,不同材料的虚实感不同,对空间的内外感受有很大的影响,对整个建筑的表达也会呈现巨大的差异。
6. 在进行这个课题中,你掌握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这对你今后的建筑实践工作有何帮助?
7. 小组合作课题怎样分工并高效完成工作?
大的设计基调是小组成员一起集思广益讨论出来的,但是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一共4个成员,我负责前期生成逻辑研究,第2个同学负责编程技术,第3个同学负责建筑材料研究,第4个同学负责插接和机械臂的部分,最后的搭建是我们一起完成的。
QUESTION 5
Z:我平时喜欢看各个类型的展览、写文章和画画。艺术装置类的展览对空间设计有很好的启发;而写文章时,我们需要大纲、重点、高潮,做建筑也需要;画画时,我们可能会扣细节而忽略整体,在建筑设计中也经常会出现这个问题,盯住某个点不放会让我们忽视整体的把控。其实,这些兴趣和建筑设计的原理都是相通的。
QUESTION 6
▲天津大学综合体育馆
QUESTION 7
G:现在在带的课程介绍、最近在研发的课题、学生能从中获得什么?
Z:我刚刚加入LAC,主要负责学生作品集的指导,目前带的学生都刚开始一两节课。作品集是一个很好地体现学生个人能力的机会,在指导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整体思路的把控,先理清大纲、设计思路、并配合文字找一些意向图。作品集中包含4个主要部分,场地、生成、展现、表达,但每个项目都会有不同之处。在场地分析中,我会先列大纲,并提出具体思路(如区域性、经济性、政治性),学生会根据课题寻找侧重点,按大纲整理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并同步进行设计内容的排版、分析和表达,完成一个“从骨到肉”的过程。
目前,我也在准备公开课的内容,选题会比较倾向于设计的逻辑大纲和Fabrication(建造)两部分。很多学生在做大纲后,缺乏方案深化的能力,我会逐个点提供逻辑性设计思路,帮助学生深化方案。在实践类的课题中,学生会去做不同的模型模拟实际生产、搭接和建造。我认为,如何利用逻辑性的思考生成建筑,如何选择材料去生产、建造和落地装置类作品等研究性的课题会让学生受益良多。
Z:曾经有一个学生用莫比乌斯环做了一个墓地设计,非常有趣。在工作几年后,我的思路有时也会受到局限,再次和学生一起思考、探讨和交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启发我。
推 荐 阅 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