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乐观的技能,从摆脱“习得性无助”开始|(内附音频)

比起成功,乐观对孩子来说更具意义,更具有价值。

题记

这是一篇讲书稿

大家好,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是《教出乐观的孩子》

有家长说,我是一个有着悲观情绪的人,希望我的孩子是乐观的。

当然,孩子能够快乐地成长是很多父母最大的心愿。但是为人父母的你,是否想到过,你希望孩子是乐观的,首先自己就应该做个乐观的人。快乐能传递,悲观也能感染。

虽然父母们预期孩子未来的生活各方面,都能超越自己。但悲观,却会严重的障碍降低了期望,它侵蚀孩子们活泼与乐观的天性,因为,遗传和模仿在悲观因素中,对孩子的影响起到主导作用。

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现象?

  • 为什么现如今的孩子们越来越不快乐了,患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呢?

  • 为什么首次发病者的年纪越来越小?

  •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抑郁比率会比儿童期更高?

原因在于,他们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悲观。悲观会带来多方面的恶果,包括情绪抑郁,退缩,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体。正是悲观导致了抑郁,它严重损害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那有什么方法去治疗抑郁呢?

今天就要向你隆重介绍本书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正是由于他发现了,悲观的人更容易向无助感屈服;在过去的30年内,塞利格曼教授在对乐观及无助进行实验性研究,推行预防计划,获得了减少无助感的方法,并用来治疗现实的抑郁症,让成千上万个成人和儿童受益。

塞利格曼是一位擅于创造历史的传奇人物。因为,他以“习得性无助”这一现象经典的学术发现,入选20世纪100位心理学家行列,并成为排位最高的积极心理学家。26岁就已经获得了终身教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心理学教授。他还是美国心理学会双奖加身的第一人;在1998年他当选了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创造了该协会全票当选的历史纪录。而就在这次就职致词中,他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吸引了全球的追随者;而他也成为被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幸福课”的缔造者,出版了多部幸福系列著作。

讲到这里,我们是不是非常好奇?塞利格曼教授“习得性无助”究竟是怎么样的一项研究呢?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发现,有些人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对此事的努力,然后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是事实上呢,并不是真的不行,只是陷入了一种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

当时,塞利格曼教授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将一只狗关在笼子里,然后在嗡鸣器响一次后,就电击一次,最开始狗狗还会疯狂挣扎,想要逃跑,但日子一久,嗡鸣器再响,哪怕笼子打开了,狗狗也只会在地上哀嚎和颤抖。

塞利格曼教授正是通过这项实验,发现并证明了“习得性无助”的存在,从而轰动了整个心理学界。

这种因为“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受,并因此变得消极被动,形成了一种对现实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即使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环境中,也不再愿意尝试,就是“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教授从研究中发现了,悲观的来源,潜在的后果,以及产生挫败的源头,都跟习得性无助密切相关。他找到了如何把悲观转变成乐观,将无助转变成自主的方法。他还把用在成年人克服抑郁的方法教给健康儿童,不仅能让他们在学业、运动上获得更好的成绩,还可以减少身体的疾病。他说,乐观是可以习得,可以通过“心理免疫”来对抗习得性无助。

那接下来,我将用三个部分的内容,来为你解读本书的精髓,学习塞利格曼教授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找到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宝典。

第一部分   为什么说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

孩子的悲观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来,许多人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比如失业,患了绝症,住在贫民窟等,但依然能保持乐观。悲观是一种来自现实的理论。如果,父母对世界持有悲观的看法,在他人看来不仅世故,还会付出另外一个代价,让孩子也学会了悲观。

或者你并不是悲观的,可平常,也会说一些杀伤性的话。让我们来感受一下。

  • “你怎么这么调皮,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我看你就是改不好了。”

  • “种瓜得瓜,你爸不聪明那么笨,你也别想有聪明的脑瓜子,我看你们是一模一样。”

  • “努力对我们没用,你的终点是人家的起点。”

  • “别做梦了,还是想点实际的吧!”

……

不知不觉,父母的许多情绪,成了孩子今后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许多情绪学习都是这样发生的。长期下去,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他们产生不良情绪,习得性无助。

但有时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反而会阻止孩子的快乐。

塞利格曼教授指出,父母用“感觉满意”来养育孩子,只重视孩子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所作所为,会造成孩子更抑郁。

很多时候,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自尊,担心孩子伤心,因此就故意用好听的话让孩子“感觉满意”。

比如孩子考了60分,而他的期望是要得到90分。你怕孩子难受,于是安慰道,隔壁某某小孩都考得不及格。言外之意就是,应该对60分的成绩感到满意。

但是,“感觉满意”是一种虚假的满意,并不是真的满意。孩子不可能看到考了60分的卷子,还能像考了90分一样高兴。

刻意缓和心情抑郁,会使孩子更难感觉满意。儿童需要失败,需要感受悲哀、不安及气愤。如我们冲动去保护孩子,使他们远离失败,等于剥夺了他们从无助改变中,去学会掌控的能力;同时,过度保护也不能让他们学会在遭受挫折时,形成坚强的品质。

与“感觉满意”对应的是“表现满意”。那么,什么又是“表现满意”呢?就是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应对日常基本挑战的能力有信心。通俗地说,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满意

孩子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最终考了90分。这时,他不需要你的肯定,就可以对自己感到很满意了。

表现满意有两种好的方法:一个就是从悲观改变成乐观;另一个是从无助改变成掌控。只有表现满意才能感觉满意。

我们需要的不是鼓励儿童“感觉满意”,而是要教导他们“表现满意”的方法。

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塞利格曼教授提出“解释风格”的方法,因为,心态是乐观的关键,也是形成积极思维的主要因素。解释风格从童年开始发展,如果不去管它,就会持续一辈子。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来感受一下对“解释风格”判断的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

一位叫小明的孩子,某天放学回家心情很沮丧。因为,他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他伤心地跟妈妈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每一次考试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们班上最笨的人。”

这时,妈妈如何评价与解释就非常重要了。

如果父母是悲观型的,她的解释就会是消极的。“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学数学的料。”或者是“你真是笨到家了啊,烂泥扶不上墙!”。

你看啊,将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看法,以及个人化难以改变的原因,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仅仅只是在一方面失败,也会产生完全放弃的念头。这种把困难灾难化,会让他们更加自卑,更加绝望,更难以继续努力了。

乐观型的父母,她的解释风格就会是积极的,听到孩子考试很糟糕,他们会这样开导孩子“你能学好数学,你以前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吗?偶尔几次没有考好是正常的,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考好。”或者这样说,“你这次没考好不是脑子笨,而是没有好好复习准备。”

父母把孩子碰到的挫折解释为暂时特殊的原因;并让孩子知道,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避免了责怪孩子的个性或能力。孩子听了这些话,心情得到安慰,自信心也会恢复回来,懂得掌控无助,会坚定地走完全程。

好,到这里我们讲完了第一部分,我们来做个总结。你看呀,这孩子乐不乐观,父母是承担着很大的责任。父母那些杀伤性语言或者过度地保护孩子所带来的后果,都会有可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习得性无助的人,并患上抑郁症。而改进孩子的解释风格,做到乐观积极的思维方式,学会表现满意,从而让他们的身心朝着健康的发展。

接下来,将为你讲解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

第二部分   教出乐观的孩子,有着怎么样的技能?

想教出乐观的孩子,依然要强调的是,父母首先做孩子的乐观榜样,必须要把乐观的认知技能融入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之中,这是双向的。

那什么是乐观的认知技能呢?在书中塞里格曼教授把它分为四项。

乐观的第一个技能被称为“捕捉思维”。

什么是捕捉思维?通俗地讲,就是在你难过的时候,脑海里会闪过一些严重影响你情绪与行为的负面想法。

比如,当你看到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磨磨蹭蹭,说了多遍都不听,也就是到了鸡飞狗跳的时候,你对他进行一顿教训,甚至河东狮吼。可是过后呢,你又很后悔,这让你感到很抑郁。运用捕捉思维后,在叫骂之后你会对自己说,“我是个很坏的妈妈,像个泼妇似的,我的孩子会恨我的,相信我的叫骂会贻害他们一生。”

乐观的第二个技能是,对这些自动思维进行“评估”。

这就是要让自我明白,有些对自己所说的话未必是正确的。比如,在第一个技能举例当中,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妈妈,但如果让你写出自己不是坏妈妈的一些事情,估计也能写出很多,给孩子们煮饭、烧菜、洗衣服,周末进行亲子活动,共读绘本,还会分担他们的忧愁。你看经过这样整理之后,是不是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坏妈妈的呢?

乐观的第三个技能是,在坏事情发生时找出“更正确的解释”,来挑战自己的自动思维。

我们还是举第一技能中的事例。如果捕捉到自己的思维,我是个坏妈妈时。要学会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我只是不喜欢看到孩子拖延磨蹭,而且是反复说不听,才会对他进行叫骂,我并不是个坏妈妈。这样的解释心情就会得到改善,从而也更会掌控好自己的情绪,避免让自己在下一次当中情绪的失控。

乐观的第四个技能是,化解灾难性的思维。

生活中有些人会把事情灾难化。比如你的朋友对你说,你时常更改计划让她感到抑郁时,你不但会认为跟她的友谊会结束,还认为跟其他人的友谊也会受影响。如果有了化解灾难性的思维,你会将自己的精力用来改善问题,而不再处于不真实的恐惧幻想中。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明白了,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让自己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而你的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

教会孩子的乐观认知技能。最终,是要教会他们发展家庭以外的关系,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习应付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挫折的社交生活可能成为抑郁的源头。

在书中,塞利格曼教授为我们列举了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放慢脚步,停下来想,用冷静思维思考问题,不要用暴躁思维。

举个例子:你的孩子约好同学在某个地方,准备一起上学,但是到了那里,他等了5分钟,同学还是没有来。

冷静思维方式:也许我来迟了,同学先走了;或者是也许同学搭了便车;再或者要么是他生病了,还是怎么了等等。站在对方角度的思维。

暴躁的思维方式就是,被同学甩了!

在接下来的第二步和第五步中,都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第二步,摄取观点: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第三步,确定目标:选择目标并且列出所有可能的途径。

第四步,选择途径:每一条途径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

第五步,是否有效:如果解决方法无效,再试另一种。

在这几步中,在描述事实情况,述说自己的感受,不责怪对方,给自己一个特定的小改变,然后,发现改变后会使自己得到什么样的感受。

运用以上五个步骤,来对待解决孩子和同学约好上学这件事情,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会妄自猜想,还会采取另一种方式,到了学校之后直接向他提问。这种不用暴躁思维,而是采用冷静思维,善于运用“解释风格”中积极思维,尽可能从对方的角度来了解事情,会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友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好,讲到这里,我们对第二部分进行总结。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的基因,但可以通过改变我们自身的悲观,改变批评孩子的方式,父母运用好技能,才能引导好孩子正确解决问题。要明白,乐观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是可以习得,并且乐观的认知是有技巧的。那么,学会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教会了他,对自己的世界,以及塑造自己生活所采取积极的态度。

第三部分 如何运用ABCDE模式,教出乐观又有教养的孩子?

你相信心情好坏是由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决定吗?

我们来看看乐观教养法的ABC模式是怎么解释的。

ABC模式中,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情;B(Belief)代表对不好的事情的看法;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

很多时候,人们会认为不好的事情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也就是说,认为A会直接导致C。比如当有人违背我们的意愿时,我们感到气愤;心爱的东西遗失了,我们会感到抑郁等。但塞格曼教授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指出,生活中的事情与心情是有关联,但它是微弱的。ABC教养模式告诉人们,不好的事情未必会带来悲观的后果,关键在于B这一步,即对不好事情的看法。

我们还是通过事例来说明:

小明从理发店回家后,照起镜子。他对自己说:“老天啊,我真不敢相信,我剪了这样的一个头,那理发师简直是在削头,要把我变成光头了,我这样子怎么去上学呢?所有的小朋友都会笑我,我的头发得好几个月才会再长得好看,我现在看起来真像个怪人。”

在这里,最重要的一点,首先就是要让孩子认识到“对自己讲话”是完全正常的,并且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行为。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评估到这些对话的正确性,重点是他的感受并非无中生有。当孩子找到自己的内在对话时,才能运用好ABC模式。

结果不是由发生在他身上的事(A)所决定的,而是事后对自己说的话,使他有了某种心情。如果突然觉得生气、悲哀或者是害怕,是因为某种想法(B)触发了感受(C),一旦能够找出那个想法(B),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感受(C)。

而经过这样的练习就会让孩子明白,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中间那个想法(B)才是最重要的一步。向他解释对自己讲的话,会决定自己怎么样的感受。

好,我们再举一个小明生日的例子,加深对ABC模式的认知。

不好的事(A):今天是我生日,请了班上小朋友来玩,他们吃完蛋糕以后有一些人在开始窃窃私语,并且不告诉我,他们在讲什么。

想法(B):他们真是笨蛋,这是我的生日,还在小声说我坏话,我真希望没有请他们来。

后果(C):我对他们十分生气。并且问妈妈,我可不可以叫他们回家了?

可事实上,那些小朋友窃窃私语,说着悄悄话,是要秘密商量送给他惊喜的礼物。

在ABC模式基础上,塞利格曼教授后来又增加了两个因素,就是D和E。D(disputation)代表反驳,指反对自己想法(B)的辩论;E(energization)代表激发,就是反驳所带来的精神与行为的结果。

人最难的就是自我反驳,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要消除悲观,必须将自己对自身的看法视为可疑的目标,不要盲目地接受对自己的侮辱,不要自我贬低,要后退一步再仔细想想,要努力去改变自己;或者是,改变环境所带给自己的不满意部分,不要有以偏概全的错误概念。

就像上述小明过生日的事例,其实他对同学间的悄悄私语,所产生的想法是不对的,判断是不正确的。了解想法与感受之间的关联,每一种想法都会使你产生不同的感受,这也让孩子学习到将悲观变为乐观的技能了

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可以和孩子做ABCDE模式的练习,来反驳他的悲观想法。

  • 首先,要孩子写下他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的事、想法和后果。然后要他在“支持的证据”一栏中,写下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

  • 在“反对的证据”一栏中,写下反对想法的证据;

  • 在“其他角度的看法”一栏中,写下两个他对情况较乐观的想法;

  • 最后在“激发”一栏中,写下对乐观想法产生的感受及行动。

这样,当新情况发生时,才会有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出现的问题。

就在这习得性乐观的练习中,你已经开始让孩子对抑郁、低成就感和无助感有了免疫力了。你教给自己以及孩子的方法,成为你们受用一生的幸福宝典。

到这里,我们已讲完了三个部分的内容,我们来进行总结。

总结:

当我们教导孩子乐观,就是要教他正确认识自己,让他有能力仔细地反映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的想法,并且评估它的正确性。

快乐不是一种可以跟自己所作所为分开的感受。快乐就好比,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舞蹈者在跳完舞后的感觉,而是将舞跳得很好时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成就感。而在这过程当中,当他面对困难的时候,掌控挑战,有着坚定及克服问题的能力,战胜挫折从而获得成功,更能有自尊感和愉悦感,而无聊及抱怨,则会带来相反的作用。

当然乐观不是盲目的,也不是“万灵丹”。但是,我们要知道,乐观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而这前提还需要父母有良好的教养,不仅要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还要帮助他们发展应对生活的挑战,达成目标及超越自我潜能的能力。

只有当孩子乐观自信,一切才会充满希望。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