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没有标题

《我和我的家乡》正在热映中。
哪个短片最好?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但要问哪个短片最特别,毫无疑问是这部——《天上掉下个UFO》。
光看名字就很吸引人。
至于剧情,可用诡异又浪漫来形容。
讲的是贵州偏僻的乡村上空出现UFO。
无名小村瞬间成了网红景点,引来无数游客,也招来媒体的质疑。
UFO当真存在?
背后有什么阴谋?
不剧透,大家自己去看。
想重点聊下短片导演——陈思诚。
当今中国导演里,谁的“类型混搭”玩得最好?
非他莫属。
短片中,他再次运用沿袭自唐探系列的“推理+搞笑”的类型模式,并在之上扣了个“科幻”的帽子,使得整部短片有了更丰富的观感。
不得不承认,陈思诚一直在进步。
《唐1》上映后的影迷们开始各种解读、猜测,是否有暗线故事?是否有隐藏结局。陈思诚曾在采访中坦言,观众比他更聪明,他也能从中吸收很多养分。所以第二部,他继续改变。
从演员,到新人导演,再到成功的一线导演……三级跳,步步稳健。
至于成功原因,别人写过很多。
但我觉得,一切都要归功于他独到的创作理念。
是什么?
四个字概括:产品思维
01
陈思诚,生于1978年,中戏毕业,演员出身。
曾凭借《士兵突击》里的“成才”一角红极一时,也曾在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里担纲主演……
这是他表演事业的高光时刻。
随后转型导演,2014年,拍摄长片处女作《北京爱情故事》。
2014年,不算什么特殊年份。
但对于熟悉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人来说,会马上意识到这一年的坐标,它刚好处于产业转型的第十个年头。
整个电影市场经过十年锤炼,已经初具规模。
此时拍片的陈思诚,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至少,比起前辈导演们,他有着更为积极的心态。
他不像第五代导演那样,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
也不像第六代导演,由地下电影杀出一条血路后,便扛起了“反叛”的旗帜。
相比之下,陈思诚要单纯得多。
面对中国商业电影的新时代,陈思诚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
他一门心思,心无旁骛,只想把商业片拍好。
几年下来,他收获了不俗的成绩。
2014年,《北京爱情故事》,总票房4.05亿元。
2015年,《唐人街探案》,总票房8.23亿元。
2018年,《唐人街探案2》,总票房高达33.97亿元,排名全年第二。
对于一个只有3部作品的新导演来说,这样的表现实属惊艳。
他是如何做到的?
运气?聪明?努力?时势造就?
或许都有。
但与这些相比,更重要的是陈思诚的“自我定位”。
从一开始,他就不止把自己当一个导演,而是自视为一个尽职的产品经理。
比起导演只对艺术负责,身为产品经理,他要考虑更多。
比如:受众是谁?他们到底爱看什么?
02
背对观众创作?
绝不。
陈思诚在采访中曾说:“有人说导演就不该考虑市场,那不是胡扯吗?那叫闭门造车。你拍电影给谁看?就是要给观众看啊。”
话糙理不糙。
陈思诚好像想得很清楚,要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就要满足受众需求,提供体验良好的产品。
如何摸准受众?
并不容易。
尤其在娱乐方式日趋多元的当下。
对此,陈思诚有一个直觉式的判断。
就是单一类型电影已经不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未来的电影市场将是“复合类型片”的天下。
其实,纵观整个好莱坞,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就拿时下最流行的漫威电影来说,几乎每一部都融合了至少三种类型,包括:奇幻、爱情、喜剧、动作、冒险、犯罪、悬疑、惊悚……
单一类型做得再好,终归是小众。
只有运用复合类型,打组合牌,才能网罗大众。
从这个角度看陈思诚的创作,你会发现,他从处女作《北京爱情故事》开始,就已经有这个意识了。
《北京爱情故事》不就是个爱情片吗?
不对。
在这部电影里,陈思诚实际布了5条线。
分别是:高中男女生的初恋,北漂屌丝追女神,两对中年夫妻的恩怨,老年夫妻的最后告别……
尽管这5条线可以笼统地归于“爱情”这一大类型下,但实际它们又指向了不同的亚类型,包括:青春片、爱情喜剧、中年危机电影、家庭片等等……
对观众而言,可谓一场“全年龄段的爱情大观”。
这就是陈思诚的聪明之处。
他老早就摸准了时代的脉。
等到《唐人街探案》系列,他更进一步。
这次他彻底突破了单一大类型下的亚类型扩展,把它做成了真正的复合类型片。
模式我们已非常熟悉:推理+搞笑+动作+惊悚。
其中又以推理和搞笑为主。
王宝强和刘昊然两人亦庄亦谐的搭档,刚好各自担负起推理和搞笑的职责。
要知道,上述几种类型,全都是最卖座、最畅销的类型。
而这两个类型是完全相悖的,喜剧需要的节奏和悬疑推理完全不一样,所以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尝试。
事实上,从《唐人街探案》前两部看,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他在进步。
相信,“复合类型”将作为陈思诚的招牌动作,继续出现在他后续的作品中。
03
除了拿捏受众,玩转复合类型,陈思诚还有妙招。
当初在拍《北京爱情故事》时,他就意识到“这部电影并不具备工业化裂变的基因”。
于是他一边拍,一边构思下个剧本。
这就是后来的《唐人街探案》。
如今的“唐探”系列,已经成为华语电影炙手可热的原创IP。
回溯它的发展史,就像看一个产品快速迭代的全过程。
这一过程,分为前后三个版本。
V1.0版:续作模式
起初的“唐人街探案”,并没有后来这么复杂。
陈思诚最初的想法很简单,要把“唐人街探案”做成一个可持续的IP。
其本质上与007系列电影相似。
具备三个条件即可:
① 讨人喜欢的主角:唐仁与秦风;
② 可复制的故事模式:推理破案;
风光片特质:一部电影换一座城市,拍出每座城市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质。
只要三点具足,就可持续做下去。
所以我们看《唐人街探案》第一部,实际为这种“续作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陈思诚还设计了很多小细节。
比如在视觉上,侦探穿的军绿色风衣;听觉上,反复出现的歌曲《往事只能回味》;再有影片首尾,前两部都是由秦风下飞机开始,以接到下个案子为结束……
这些同一元素的反复出现,共同构成了唐探IP的“品牌符号”。
V2.0版:宇宙模式
有了第一部的成功,拍《唐人街探案2》时,陈思诚突然意识到,如果到了第3部还是只有唐仁和秦风的话,会很无趣。
于是,他突发奇想,在第二部中引入了“侦探排行榜”的概念。
不得不说,他的危机意识有些超前。
通常做法,都是靠IP躺赢,很少有在第二部时就做出改变的。
正因有了“侦探排行版”,唐探系列才得以跳脱出续作模式,宣告进入“宇宙模式”。
什么是宇宙模式?
其实本质上是一种“组团”思维。
是将针对不同受众的角色聚在一起,形成合力,从而实现粉丝效应的最大化。
最现成的范本,当属漫威。
而“唐探IP”也完全有机会做成类似的宇宙。
试想,将来排行榜的每个侦探,都可以做成单体电影,并邀请各国的明星出演(如已经参演的日本影星妻夫木聪)。
而且更重要的是,每部单体电影在类型上还可以各有侧重。
秦风与唐仁已经占据了搞笑+推理的模式,那么其他类型呢?
比如青春校园类、严肃现实类、灵异惊悚类,甚至二次元动画,是不是都可以去扩展?
总之,宇宙模式将全面打开唐探IP的想象空间,使之成为真正的大IP。
V3.0版:全产业模式
实际上,唐探IP已经开始这样的尝试了。
就在今年,陈思诚监制推出了网剧《唐人街探案》,并引出了侦探排行榜上排名第四的侦探陈默,以及野田昊的弟弟野田昊二等,这些人物都将出现在《唐人街探案3》的正片中。
而且,该剧集以“惊悚”作为卖点,并削弱了搞笑成分,也是在类型上的试水。
此外,在网剧《唐人街探案》中,他启用了四位年轻导演,分别拍摄不同单元。
其中第一个单元《曼陀罗之舞》的导演,正是去年执导《误杀》,并以13.32亿累计综合票房,成为贺岁档最大黑马的柯汶利
陈思诚表示,《唐人街探案3》将是他执导的最后一部唐探电影,此后,他将更多承担监制的角色。
而未来,势必会有更多创作者加入唐探宇宙,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
采访中,陈思诚还谈及了一些未来规划。
包括以“唐探IP”为主题的动漫、游戏、玩具、服装、乐园等等。
这当然并不是件容易事。
但就陈思诚已经做到的事情看,又有哪件事是容易的呢?
陈思诚在做很多探索和尝试,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市场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对此,我乐见其成,并诚挚地给予祝福。
毕竟,对于一个IP来说,你有一千种一万种方法去剥削它、消费它,耗干它最后一点油水,但更好的方式是,不断积累、添砖加瓦,最终成就它。
我相信,《唐探》正走在这条对的路上。
下一步如何?
明年的《唐人街探案3》,会为我们揭晓答案。
回到《天上掉下个 UFO》这个短片,其实这里头藏着陈思诚的下一个布局——
最近万达影业发布的片单里,我们看到,还有一部低调面世的《外太空的莫扎特》。
主演正是《天上掉下个 UFO》里已经跟大家打过招呼的黄渤,还有因《隐秘的角落》“朱朝阳”一角大火的荣梓杉。
作为陈思诚首部科幻题材作品,《外太空的莫扎特》是否还会给中国科幻电影带来新的思路和启发呢?
拭目以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