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访谈】MOOC下一站:授课教师应得到更好的尊重
相比较2013年到2015年的巨大变化,在线教育似乎进入一个平静期。对于2016年的在线教育,或者说是MOOC,有人认为是风云变幻,而有人认为波澜不惊。那么,投身MOOC的教师对这一年在线教育有何想法?年终我们做了一个微访谈,本期我们采访的是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于歆杰。
于歆杰
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电路原理》主讲教师。第一批吃MOOC大螃蟹的教师之一。早在MOOC还没有进入公众视线的时候,他就提出:MOOC是洪水猛兽还是济世仙丹?他也曾在大会上说,也许未来飞黄腾达,也许会默默无闻,但是在线教育一定一往无前,大踏步往前走。
2015年他又作为雨课堂的发起者之一,将社交元素加入线下课堂,在真实课堂内得到很多惊喜。
《中国教育网络》:有人认为2016MOOC波澜不惊,有人则认为风云变幻,您眼中2016的MOOC是什么样子?
于歆杰:我觉得2016年MOOC的变化还是挺大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政策层面的力推,这让很多学校对MOOC的重视相较以前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而且,从我们这些做MOOC比较早的一批人来看,除了MOOC的制作、运行,现在MOOC的应用开始被许多学校所认可,这也是MOOC在2016年比较重要的改变。
2
《中国教育网络》:从最初做MOOC到现在,您认为在MOOC中最重要的事情有哪些?
于歆杰:首先,从制作层面看,对知识点的拆分和知识图谱的绘制极为重要,可很多制作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如果这件事一直不被重视的话,制作出来的MOOC实际上是没有生命力的。
其次,如何让MOOC教师的努力得到更好的尊重。MOOC教师在MOOC资源落地后其生存之道在哪里?这是MOOC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3
《中国教育网络》:基于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分析已经提出了很久,2016年您认为有什么质的变化吗?
于歆杰: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原来我们是通过SPOC收集,现在有了雨课堂工具,这使我们掌握大容量教室里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目标基本实现。在雨课堂,学生通过手机学习,由此获得的数据相比PC端更加真实,因为PC是多业务的,手机是单任务的。
从数据获取角度来说,现在获取的数据比原来更大量、精细,既有传统的线上学习数据,也有传统的线下教室学习数据。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当下阶段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我觉得2017年到2018年,我们可以在获得基于真实课堂的教育大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在大容量课堂内的因材施教。
4
《中国教育网络》:对于MOOC的发展,您最想分享的观点是什么?
于歆杰:MOOC的发展从两个角度看,校内和校外。从校外看,对于社会学习者这是完全的好事,而且由于国家行为的介入,让更多想学习的人可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从校内看,如果这些课程仅仅拿出来做知识共享的工具就太可惜了,它的厚度远远大于这个意义,它能让学校内部的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5
《中国教育网络》:有什么MOOC授课或者雨课堂的趣事分享吗?
于歆杰:我们原来设计和使用雨课堂的初衷仅仅是做为学生课间调侃、吐槽的工具。但是它带给我们很大的惊喜——回答问题的人多了。在现实的课堂内,学生往往羞涩不敢回答问题,但弹幕是匿名的,看不到是谁发的,所以大家都很踊跃地提问和回答问题,这是一个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