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式思维导图习作指导例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在学生写作实践当中,如何实现语文综合素养这个重要环节的有效提升?流程式思维导图实践了学生习作思维可视化,实现学生习作有梯可攀,习作能力提升的过程,成为学生爬上教师给予的习作登天之梯的过程。这就是语文实践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合一,也是真正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写作实施的建议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以“取材、构思、起草、加工”为流程的思维导图,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依托流程,发展思维,落实习作思考,可检可依,犹如登梯。
尤其是在原本教师无法干预的习作思维过程,在流程式思维导图的可视化辅助下,教师能够以此为依据,渗透习作思维的过程,是切实有效的能力引导。
尤其当学生数量到达45—50人时,教师对每一个人的习作思维干预,是无法实现一对一的有效引导的。但是在流程式思维导图的引导下,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版的流程式思维导图,参与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思维过程,避免一对多的尴尬,实现一对一的有效干预。
教师有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习作思维就有怎样的走向。学生的习作,不应仅仅停留追求辞藻的华丽,引导关注生活中的小事,以小事和小感悟作为习作思维的表达点,应成为第三学段学生习作的关注。重视习作兴趣和思维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鼓励运用语言文字,去实现自我表达,实现内心的情感传递。
——卞明明
课题实践例“习作篇”
修改后思维图
明黄色的爱
丁琪琰 马寅初小学 六(3)班 指导老师: 卞明明
阳光穿透窗柩,越过洁白的纸张,留下时间流逝的痕迹;挥动的笔尖下,稿纸闪着熠熠白光,它们正一起磨刻青春年少的期盼;笔杆的倒影,是灵魂的深藏,点在纸上,续写着不灭的爱意。
自从爱上喝汽水,短短三个月后,第一颗蛀牙便兴高采烈地与我为伴。一家人急得不行,爸爸再三严厉告诫:“女孩子蛀了牙不好看!”可我依旧没有挡住诱惑,看见可乐什么的便挪不开脚跟,就像上了瘾、入了魔。
某天早晨起床,餐桌上放着一个玻璃壶,明黄色在壶内时沉时浮,时隐时现。
“你想不想尝尝?”
“想!”咕咚……甜滋滋的味道直沁心脾,像一个活跃的小娃娃一下窜进胃里,勾起馋虫。“哇!”一小杯下肚,酸酸甜甜的味道仿佛刻在了记忆中,怎么也抹不去。
于是,每天回到家,桌上不变的是那杯明黄色,香气四溢,沁人心脾。渐渐地,我爱上了明黄色的那股独特味道,而在与明黄色的小跳娃为伴中,我也仿佛早已忘却爽口美味的汽水。每天早晨,都能听到水倒入茶壶的哗啦声,那普通、平常、短暂的壶、杯、水三者的交碰声。听着、听着,心里居然有那么一下,听出了你爱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爱——我居然能听得见。
干枯的叶在我心间旋舞而下,新的叶子茁壮成长,月亮转动梦的齿轮,最大的星星借你的眼睛凝视我。叶子收拢你的声音,温柔而平缓,我深深的爱意在篝火的忐忑中燃烧,甜蜜的蓝色风信子盘绕我心。当你累了,我也会捧上一杯暖心的明黄色,做你贴心的小棉袄。可你的容颜却在老去,原本暖暖软软的手糙了,细滑的脸有细纹了,连原本如一的黑色瀑布也有了银丝。
这时光,是否从一壶壶明黄色中流走了?
你的爱只是淡淡的明黄色,并不浓烈,却让我永远牢记于心;你说的每一句只是轻描淡写,却有无尽的深意。我渐渐长成了一朵玫瑰,可呵护我的小草——妈妈,却有时被我的尖刺刺到,你从不埋怨,默默倒给我一杯明黄色。
月光强有力地穿透窗纱,洒在恬静的脸上,当天明醒时,有一杯明黄色的爱早已放在床头......
(学生修改后习作)
原文思维图与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