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卞说说——我叫你一声,敢答应吗?
“我叫你一声,敢答应吗?”
悟空在夺冠宝莲花洞时,不管用真名假名,银角大王的紫金红葫芦都能将其收进去。看来,应答机制设计得十分合理,且作用效果明显。
学习,也需要,且可以,设计这样的应答机制。
本学期,办公室和教室近,总是听到英语老师不断问:how are you?(必等到孩子回应再继续问你。how are you?。不断重复又重复。)
My name isWuyifan,whats your name? (也还是必要等到孩子回应再继续。还是不断重复又重复。)
重复又重复的声音不绝入耳,日复一日,那样的坚持是为了什么?
看来,英语老师是极为执着的,只为求得那一声回应。
佩服这位英语老师。
Can understand and answer correctly。
这么说来,英语老师的执着是对的,反反复复,复复返返,只有听懂了对方说的意思,才能正确给予回答,听懂和回答两者整体统一,不可缺一,英语老师说,学会了听力和口语才算学会英语。毕竟,能听懂不会说的,比比皆是;会说,未必也一定就听得懂。想了想,听懂和会说相结合的交际语境,成了英语课反复问答的原因。
求得那一声回应,是英语学习的灵魂。
岁数上去了,容易胡思乱想,也可能语数英科四门科目中,就英语没任教过,反而对听过的英语课印象深刻。一次是公开课,整整40分钟里,美丽婀娜性感的英语老师变着花样不断求得孩子们一声应答,随即就是五彩缤纷的表扬,学生也兴趣盎然,十分佩服这样的理性教学。但是讲评时,领导却说要多学学语文课,学习语文的讲解、运用、实践。事实上,语文课,往往在教阅读和写作时,忽略了孩子的回应,常常是语文老师满堂讲。记得自己曾经常常是还没讲完就响起下课铃声,居然40分钟都没让学生发言。甚至有的老师还占用下课时间、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时间接着讲。滔滔不绝,单向传输。上次写的“被动听讲式学习和主动思维式学习”揭示了此现象,现在想象,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语文课上,教师的课堂预设没有求得那一声回应。
这样枯燥的语文课,孩子们的回应自然是老师,我想尿尿。
这样单向的语文课,老师们的紫金葫芦里是收不到悟空的。
阅读中的应答机制,应该有什么具体的形式?
阅读课的应答预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根据学段特征,设计孩子参与主动朗读、默读、跳读、浏览的环节,像英语课那样,读出花样,读的有趣,孩子的参与热情高涨,才会有阅读效果。而与英语不同的是,光是这样热热闹闹的表象是不够的,还应当学习英语课学生产生“听懂——回答”的应答回路。
阅读中的读懂,有很多具体的形式。
如《课标》里说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语文的读懂,具体表现在字词句的表现形式上,而读懂具体形式的文本,也有明确的要求,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阅读中的应答,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操作。
《课标》三个学段的课程目标中说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三个应答策略从乐于交流到交流具体的感受再到敢于提出看法和作出判断,系统完整,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梯性,对学生的阅读应答能力也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形成的预设也是值得老师思考的。
当然,所有检验阅读应答回路是否建立的评价,必须是在大量阅读,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就像英语反复听,在脑子中形成回应的理解,听懂的速度自然就快了,达到能够回答的层次,听懂算是真正学会。阅读也是如此,单是看看一本书,孩子是很快能完成的,甚至是朗读一篇课文,聪明的孩子要很大声就很大声,要有节奏就有节奏,而读的意义是否产生?因此,《课标》里反复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恐怕不单单是一句理论性的指导,而是阅读具体实践的指南。
孩子朗读给你听的文章,是否带有感情色彩?
孩子默读的长篇文章,是否读懂了叙述与构思?
孩子的跳读、浏览,是不是快速找到了答案?
这些都是阅读中应建立的有效应答机制,孩子们的紫金小葫芦里,扎实地装下了这些技能,无论什么样的悟空孙还是空孙悟都能收入其中。这对于太上老君(我们语文老师)而言,设计学的环节,形成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建立学生与作者、编者的沟通桥梁,说白了,语文老师,是这个应答回路的关键开关。
语文老师教的阅读为什么比家长和一般的培训机构要有效呢?因为我们在这些看不到的时间里反思,在这些看不到的实践中总结,其实,术业有专攻,语文老师不是那么简单的。
写作中的应答又有什么呢?
写作需要应答孩子们的阅读积累。如第一学段: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字词句是基础元素,在应答机制中,孩子们需要有效积累,并正确运用积累,实现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写作需要应答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课标》的第三学段写作要求中: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想象力是孩子天生的,但是需要在阅读中积累和梳理并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肥沃的土壤中,撒下想象的种子。这种想象,只有在阅读中积累和形成,这个过程极为漫长,一但长成,收获极丰。
写作需要应答孩子们的丰富情感。习作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能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且必须建立在留心观察的基础上。其中,观察——想象是整个应答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只有细致地观察、连续的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围绕观察想象,以情感丰富想象的意义,促进想象与情感表现的目的手段生成。
所有的应答,都是运用,语文课,应该多有一些“应答”的预设。应答的方法更多元,更有趣,这样,才能收到更多的悟空。阅读应答,应从提取信息,到逻辑推理,再到思辨评判,具有思维趋向,要看明白、看得懂、看到内涵。写作应答,应从字词句为基础,到篇章结构,再到思想感情,目标是说清楚、写明白、传递信息。建立有效的读写应答机制,协调儿童思维的发展,建立有效交际目标。完成在应答环境中的有效评价,发展更有效的应答的能力。
语文课,应该不断求得那一声“应答”。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本人原创,谢绝转载!)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