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解析
关于隆中对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千古一对,只是因为关羽和刘备连续失误,才导致其无法实现。也有人认为隆中对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实现,只不过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唯独关于隆中对到底想实现怎样的战略格局,以及其具体的实施细节,却少有人考究。
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他需要根据环境而不断纠偏调整。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之时,刘表尚在人世,曹操也未南下。然而和其有相似战略的鲁肃,都无法预测未来曹操南下,竟会势如破竹。两人随之做出战略调整,刘备不再谋求整个荆州,孙吴也不再谋求益州,两家联合抗曹。
隆中对核心内容有三条:1.联合孙吴;2.跨有荆益州;3.分兵秦川、宛洛。直到刘备夺取汉中,刘备才算是彻底实现了前两个目标,并且有了实现第三个目标的条件。而此时刘备面临的又是怎样一个战略态势?
历代南北对抗中,若想从荆州地区取得较为成功的北伐,必须占有整个南阳盆地和弋阳(今河南信阳)地区。楚国争霸中原,刘裕收复长安,岳飞收复洛阳都是基于对南阳和信阳的控制。但刘备却不具备这个条件,孙刘联盟决定了孙权为安全考虑,必须占据夏口,这就导致刘备无法消灭江夏的文聘,打通弋阳地区。而入蜀行动和湘水划界,使荆州军的实力遭到极大的削弱。孙权掌控下的大半个荆州尚且只能自给自足,而仅有三郡之地的关羽面对曹孙两方的压力,自保已是勉强,以至于关羽与鲁肃对峙益阳之时,刘备必须率主力随后支援,而荆州军单独发起大型进攻战役的可能性很小。其唯一的作用就是牵制曹魏中线战场的兵力,使其不能东西支援。
219年5月,刘备取得汉中后并未撤军,而是与身在长安的曹操对峙。此时的益州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再加上曹操撤退时把汉中洗劫一空,刘备可以说已经山穷水尽。于是他于7月在沔中称王,留下魏延镇守汉中后回师成都。与此同时,关羽正式发起襄樊之战牵制曹操,为汉中稳定赢得时间。从一开始,襄樊之战的目的有限,其目标也并非攻取襄樊。然而这场战役却因为开局太过顺利,导致全盘失控。那么此时的关羽该如何做,才能不脱离隆中对战略思想?
如之前所说,仅有三郡的关羽单靠自己很难拿下襄樊,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已经完成了牵制任务,此时撤军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即使后来被徐晃击破,攻克襄樊无望之时撤军也为时不晚。撤军后的关羽,挟襄樊之战余威,足以把大量曹军牵制在洛阳地区。等到天下有变(如曹操去世,曹丕篡位),刘备从汉中顺汉水而下,配合关羽夺取襄樊,宛城,进占整个南阳盆地,便可改变局势,取得主动地位。荆州守可背靠汉水——汉中,长江——成都。攻可配合东吴袭击淮南淮北,可蚕食袭扰商洛地区,可配合川中主力合击关中。而曹操、曹丕之时,以魏国的国力和兵力状况,很难在陇右至京口长达四千里的防线上面面俱到。即使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计划,一支全据南阳的荆州军,也将让曹魏如鲠在喉,无法抽调主力去支援陇右,蜀汉攻克雍凉的概率会大的多,第一次北伐也许就是另外一个结果。
襄樊与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