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怕我们太“骄傲”,只承认3600年中华文明,还好有《山海经》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山海经》是一部上古信史,只是表达方式非常独特而已。
那么,《山海经》记载的那个时代,距今有多少年呢?
答案是“10000+”,您相信吗?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这是根据《史记》开篇的《五帝本纪》,从黄帝算起的。而西方至今只承认3600年,从商朝建立算起。
因为没有考古证据,甚至连夏朝都不被承认,更别提《山海经》记载的女娲时代了。
当然,如果拿《山海经》当神话看,别说1万年,就是10万、100万年也可以随便说。但要当信史看的话,就得拿出有力的证据。
接下来,我就聊聊这“10000+”是怎么来的。
让我们回到一种古老的历法——“连山历”,看过我前几期文章的朋友,都知道《大荒经》里东西七对“日月出入之山”和“连山历”的密切联系。
“连山历”距今多少年呢?
从《大荒经》里似乎看不出来。很多人认为“连山历”是大禹时代的产物,实际上,它比大禹时代久远得多得多。
我们来看距洛阳盆地大约两百公里、位于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遗址。
其中的一个干阑式建筑遗迹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所谓“干阑式建筑”,下部是架空的,常见于潮湿的南方,而北方是很少见的。
该遗迹发现了3组、24个柱洞,它们的排列似乎隐藏着某种规律。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这些精心布置的柱子,贾湖人居然可以观测日出、日入的方位,从而测定节气。
其实,这种古老的观测法,至今还在民间传承。
有些老农,通过阳光照在房间地面、墙面上的位置,就可以准确判断一天的时间,以及一年的节气,这跟《大荒经》里“望山观日”的原理是一样的,但显然方便很多。
再来看这件文物,著名的贾湖骨笛:
它是用丹顶鹤翅膀上的尺骨制成,目前共出土了30多支,让贾湖成为了中国音乐的发源地。
然而,贾湖人制作骨笛,最早可能不是为了演奏,而是有其他的用途。
我们看,这是遗址里出土的鹤嘴形状的神秘器物:
考古界称之为“叉形器”,这个东西又是做什么的呢?
把骨笛跟叉形器这样结合一看,答案就很明显了:
它们其实起到了类似圭表测影的作用,当阳光照射到骨笛上不同的笛孔,就代表着不同的节气。
那么同样是测定节气,《大荒经》中的“望山观日观测法”和贾湖人的“圆柱观测法”、“骨笛观测法”,谁在前,谁在后呢?
答案一目了然!
后者已然突破了地理条件的限制,对“连山历”进行了简化和升级。
庞朴先生在《火历三探》中提出,研究上古史,要注意“疏阔”这个特点,这话非常客观。
人类任何发明创造,无不由疏阔走向精细。
如果说以自然界的山峰为参照物,这是连山历最原始的1.0版本。
那么换成以柱子和笛子为参照物,就是2.0版本、3.0版本甚至更高版本,而高版本的一定是时间靠后的。
那好,我们已经知道,贾湖文化诞生于9000年前,这就足够说明,《大荒经》中“连山历”的诞生至少是9000年前,保守估计,应该在万年以上。
再结合我之前谈过的,洛阳盆地二十八座定位山这样规模的观测,没有相当成熟的组织,是很难完成的。
也就是说,如果抛开西方视角,我们中华文明,有很大的可能,已经延续了上万年。
破解《山海经》,就能找回我们这段失落的文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