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碑式的电影,《四百击》发自本心的力量,禁锢不住的自由心

法国谚语说,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灾难,怯除恶魔,变成健康听话的儿童。这部法国犯罪电影《四百击》,可以说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里程碑式的电影,全片有一种不经雕琢的、发自本心的力量,表演也质朴自然。用一种极富诗意的形式,去展现一段叛逆少年的电影故事,叛逆的少年,禁锢不住的自由心。面朝大海,背后才是更无边无际的困牢。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

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背负在年轻人身上时代的压抑感,在黑白两色间诠释,导演特吕弗打开了新浪潮之门,真正的自由不是你可以选择做什么,而是你可以选择不做什么,显然主人公安东尼做不到。开头巴黎街景的长镜头,片中老师带着学生跑步,学生一个个溜走的俯拍镜头以及最后安东尼的奔跑都是影史经典,最后的逃离少管所奔向大海让我想起了《飞越疯人院》结尾酋长怒砸禁锢之窗奔向自由的画面。

就这么安静地看着一个孩子的生活,偷情的母亲,算是温和的继父,学校里严厉的老师,一个好兄弟,少年犯罪所的教官,这些就构成了他的童年,唯一的信仰就是巴尔扎克,唯一的快乐就是那场一家人看的电影,生活就如同黑白电影一样平淡,枯燥,艰难,然而却又无法逃脱。最后,他终于得到了释放,一路奔跑到了海边,那个他从未到过的地方,也许这是一种自由,但电影镜头对准了他年少稚气的脸庞,戛然而止,我们不知道最后他会走向哪里。

本身自传性质的电影就有导演深重的影子在里面,孩子的天性和教育刻板的冲突,家庭经济能力差和父母不懂得教育,孩子又一门心思以为能有另外一片天地,但是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并不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地方,那个难以言尽的眼神真是精髓。苦闷迷惘不知所措的男孩横冲直撞地寻找着出口,但冰冷的家庭、漠然的学校和残酷的社会却犹如天罗地网,冲撞得遍体鳞伤依旧无法逃离,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逃到哪儿去,结尾的肆意奔跑让人心碎。

一部童年自传,放在一个时代,成了一个现象,1959年的经典之作,分了三晚方才看完,第一晚逃学,第二晚离家,第三晚被关进了少管所,通过三段经历探讨了一个男孩的内心世界,孤独无助,彷徨无措,就算学校、家庭、社会是那么的冰冷,也阻止不了他对关爱与自由的渴望和追寻,而最后那个长镜头则将那股纯粹却脆弱的力量放大到了极致,直击人心!

虽然是质朴、自然、生活化的镜头语言和故事,但并不缺乏美感。孩子的世界被成人掌控,当那个小男孩冲破枷锁,向远方逃跑,他穿过农舍、田地,多希望他挣脱一切奔向自由,但最终他看到的却只是一片茫茫的大海和一脸茫然,导演将残酷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但在我看来世界上就是有这样一群人——明知生无逃遁,但他们甘做西西弗斯!

特吕弗的13岁,一段不得不撑过的艰苦岁月。最后大海边的一个回眸,就开启了法国电影的新浪潮时代。好久没看到这样泪流满面的作品了,带着一种新浪潮的醇厚味道,每个指标都很美,就像一根尖锐的针,扎出了成长痛,作为新浪潮的代表作,安东尼透过铁丝网向外凝望的照片成为了影史上的经典。影片探讨了孩子的成长,巴黎市景下生活化的叙事,却蕴含了饱满的情绪,表达出想要突破禁锢的孩童天性不断被忽视并遭遇压制的无奈。

结尾的三个长镜头让本片成为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四百击”本身就是对人性向往自由的桎梏,而回到创作本身,本片则是特吕弗童年记忆的最真实体现,莫名的惆怅与困惑让人抽离于故事之外,却沉溺于情绪之中,狂奔于海边的安托万最终变成了记录生活的特吕弗,也把这段痛苦而珍贵的无所适从化为了一段让全世界为之动容的记忆。这无疑是《四百击》发自本心的力量。

这种苦闷不被理解的孩童电影从来就容易打动我,叛逆的少年,孤独迷惘,那看似自由的大海,那么近又那么远。奔跑的长镜头,仿佛想要挣脱这个冰冷的社会,可最终仍然是寸步难行,他自认为自己获得了自由,一转头却发现自己已经无路可逃。实的童年,自由之中的快乐和来自另一个所谓成熟的世界的误解,常常就是我们对童年快乐和伤痛的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