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从经济学角度解读:十个孩子九个磨?其实是缺乏这项意识......
开学好多天了,孩子的生理时钟,妈妈们调得好辛苦:
早上叫孩子起床、梳洗、吃早餐,动作慢吞吞的,每天都在赶迟到;
放学下课回家,又要催他写作业、整理书包、准时上床睡觉,第二天又继续恶性循环……
每天家里上演的“兵荒马乱”,相信大多数家庭都经历过。
令人崩溃的是,无论我们怎么催,怎么着急,孩子们却不慌不忙,依旧慢悠悠像只蜗牛。
斯坦福教授用新颖的经济学思维解读孩子磨蹭背后的真实原因,其实是缺乏“成本意识”。
那么什么是“成本意识”呢?
所谓的成本意识,是指想做一件事情需要付出的劳动力,或者是需要付出的一定的精力和代价。
有成本意识的人,很清楚做一件事,要付出的东西是什么,容易养成自律的习惯。
而没有成本意识的人,只想着我要什么,很少想我要付出什么,继而会耽误该做的事情。
大人理性,能清楚成本是什么,所以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都很明确;
孩子感性,不清楚成本是什么,所以容易沉浸在自己喜欢做的事里,而耽误了“该做的事”。
孩子并非“真磨蹭”,
只是没有“成本意识”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是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在多年的研究中,他注意到了这种现象:许多年轻人本该确立志向,努力前行,结果却被空虚感长期困在了磨蹭拖拉的状态,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做什么,甚至堕于每天享乐。
究其原因,威廉·戴蒙认为,是因为这些孩从小“成本意识”的缺乏。
茨格威有句名言:“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
孩子所有无忧无虑的生活都是大人提供的,但其中的成本应该是孩子的,却被大人的溺爱和催促淹没了。
孩子自己不用承担行为的后果,自然不会对自己的慢动作感到着急了。
例如家长担心孩子不早睡,隔天又起不来、影响学习精神,所以会叫孩子“赶快去睡!”
可是孩子的思考模式是相反的,因为明天又要上课,我要把握现在的时间多玩一点,而不是想着“我要睡了,不然明天上学会迟到。”
原来孩子不一定没有时间观念,而是搞不清楚“需要”跟“想要”,用经济学来说,就是缺乏“成本意识”。
梁冬和吴伯凡,就曾在《冬吴同学会》节目里,专门探讨了“想要和需要”这个话题。
一旦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这个成本是什么,要付出的东西是什么,这是一个正常的逻辑。
有成本意识的人,很清楚做一件事,要付出的东西是什么,容易养成自律。
现在很多小孩,都不理解成本。
有的妈妈经常会抱怨:“我上班那么辛苦,回家还要做家务,孩子就不能自己收拾好房间,让我轻松一点吗?”
这个问题真实的答案是:孩子不会天然地体谅父母。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收拾好房间,就需要让他体会到不整理房间的成本。
比如告诉他:“如果你没能力整理旧玩具的话,我就不会再给你买新玩具。”
孩子缺乏“成本意识”的背后,
是家长过度催促
日本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金盛浦子女士曾对孩子磨蹭这件事提出建议:“催促百次,不如让孩子真正迟到一次。”
她的建议是快要迟到了,然后催促孩子动作快一点,不但没有帮助到孩子,相反地会让孩子渐渐失去自我判断的行动力。
要培养孩子自我判断,然后身体力行的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亲身体验。
多数时候,我们会用警告口吻提醒孩子磨蹭的成本:
“你现在再不睡觉,明天起不来,迟到肯定被老师批!”
“再给你五分钟,还没吃完我就不管你了,待会去学校饿肚子!”
但更多时候,我们就像严厉的“纸老虎”,丢下狠话后,又忍不住插手帮忙解决问题:
时间到了孩子没吃完,又把鸡蛋饼干装进食品袋,路上还要劝着喂几口。
看孩子到点了还在卫生间里磨蹭,于是,帮着刷牙、洗脸、洗脚、抱到床上,直接“一条龙”服务。
家长的越界行为把本该孩子承担的成本,都揽到了自己身上。
孩子自然不会为自己的行为着急,反而觉得家长帮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家长的帮助和替代解决得了一时的事情,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我慢慢磨蹭也没关系,反正还有爸妈会给我收拾“烂摊子”。
心理学上有个“100%理论”,指的是如果一件事情,我们有20%不做,那么孩子就会做20%;如果这件事情我们有80%不做,那么孩子自己就会做80%。
因此,家长为孩子做的越多,管的越多,孩子越不容易培养出自己的“成本意识”,就越容易磨蹭、拖拉。
培养“成本意识”,
带孩子走出“磨蹭”
有的家长觉得,因为小孩子本身节奏就慢,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所以一时磨蹭没啥大问题,说不定随孩子慢慢长大会有所转变。
可事实上,学龄前孩子的磨蹭虽不算真磨蹭,但如果家长一直没介入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在学龄后演变成“真磨蹭”。
一旦把“拖拖拉拉”的习惯带入小学,就容易变成让父母头疼的“一做作业就要喝水、削铅笔,总之各种磨蹭”的困难户。
家有磨蹭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这本《时间真好玩》。通过绘本的形式让孩子们认识时间,学会时间管理,养成好习惯,告别拖延!书中没有刻板的说教,全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从认识时间,到建立初步的时间管理,再到学会认钟表,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行规律,正确辨认整点、半点以及分钟。循序渐进,孩子们也容易接受!
所以,父母要肩负起引导的责任,建立起孩子的成本意识,让孩子懂得权衡与取舍,告别磨蹭。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让孩子为自己的磨蹭买单
01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试误法”:指的是如果重复练习某一件事,发生错误的机会会变小。
同理,对孩子的教育也大同小异,让孩子不断体验错误所带来的后果,以此不断学习和进步。
每次事前提醒,事中绝不反复唠叨,尽量让孩子“自食其果”。
在不危害到孩子健康的前提下,让孩子为自己的磨蹭买单,写作业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父母不去干涉。
当他们写不完,第二天老师检查时,就会处罚他们,他们自然就会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
如果孩子磨蹭,不愿上学,那就不妨让孩子迟到一次,当他看到别人都整整齐齐在班里坐着时,自己就会感觉不好意思。
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做错事是要付出代价的,成本意识就是在这样一点点练习中积累的。
放手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02
孩子磨蹭的原因大多都是因为家长行为越界,把本该孩子承担的成本,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导致孩子缺少成本意识。
生活中家长不妨多给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孩子会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做事方法,懂得轻重缓急,学会有规划有条理地去解决问题。
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周末去爬山还是去好朋友家,放学回家先写作业还是先练琴,在这些小事中培养孩子自己判断、自己选择、自己做决定、独立做事的能力。
孩子在这些小事中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学会自我管理,渐渐懂得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自主掌握每一件事所用的时间。
沟通引导法
03
用正面的沟通方式,引导孩子思考每件事背后的“成本概念”,例如以带孩子去电影院看电影为例:
A. 给孩子做选择
“如果我们能在10分钟之内出门,我们看电影就不会迟到,如果不能,要么只能少看前面一段,要么只能明天再看了。”
B. 让孩子自己思考后果
“如果一直拖拉,出不了门,对看电影有哪些影响”,让孩子主动思考迟到的后果,例如:“进不了了影院或者买的票将作废。”
C. 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达成
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怎么样在短时间内能出门。
孩子考虑到为了不影响自己看电影的成本,自然会立马提高穿衣服、鞋子的效率,做好出门准备。
通过以上方法,家长告别催促责骂,正向引导孩子,激发孩子成本意识的建立,让孩子拥有充足的时间观念,摆脱做事磨蹭的坏习惯。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培育能力的事必须不断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建立成本意识的好处是,孩子脑袋里就像是多了一根弦,不用大人操心,自己学会去权衡、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
一旦孩子尝到了高效率办事带来的甜头,他们也就不会去分散注意力去关注其他没必要的事情。
点个【在看】,让孩子学会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出最高效的事情,这对孩子整个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