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闲话——时空的节律和我们生命的节律的节点

今日冬至。

早上走到顾村公园,发现草地上大片大片的冰霜,白茫茫的。终于,在冬至日,上海表现得有一点冬天的样子了。

真是的,上海的冬天好像一直不是很明显,冷着冷着又暖和起来了,捉摸不定。若是在上海能够赶上一两次下雪,那也是稀奇的事儿。

好,言归正传。冬至到了,是不是晚上来顿饺子?中国的大江南北,有这个习俗。我们现在其实不过冬至节了,吃饺子那是有得吃就吃点,不讲究了。至于祭祀活动,还有多少是发自内心地去祭祀呢?两分两至这样的大节气,我觉得应该定为法定节日,可以先不急着放假啊,那是下一步的工作。要从国家层面重视起来。

好,话说到这里,我们的节气真的值得我们这么重视吗?似乎现在说起节气,就是搞一些美照啊,推一些美食啊,然后夹带各自的私货。

有一个俗语叫啥?叫——挂羊头,卖狗肉。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谈二十四节气,只是因为二十四节气能够带来流量,能够卖点货,卖点课什么的。好吧,那么我们排除这些啊,节气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时间与生产、生活方式。

节气就是天地的节律,古人观察天地的节律,制定历法,制定侯时之器,于是就有了我们的时间。

有了时间,在什么时候最好做什么事情,也就清楚了。

于是,种庄稼,每天干啥的,都依照这个“时”。所以啊,你看我们中国的文化,有“时机性”,而时之源头就是天道。时,沟通的是人的文化、生活与天道。关于天人合一之可能,关键就在于时机啊。

而节气就是天地时机的具体化呈现。

所以,只有二十四节气真正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时空的节律和我们生命的节律相合,那么才算是践行二十四节气。

时空的节律,生命的节律,都需要生命的“感”,仁能感通,我们人的生命是具有这种感应的。

二十四节气的回归,是我们生命本有的“能感”的天赋的回归。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我们的生命是建立在对万事万物的感受上,立象以应事?还是建立概念知识上,依照各种规矩规定而工作生活?我想,任何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对于这个问题,都不会立马给出一个答案的。

而真正的感受是自己一事一物感受出来的,这是知行合一的,而概念就是先而后行的典型思维。

近来对中医很感兴趣,而中医就是这样的一种知行合一的生命学问。

冬至作为古人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如何观乎天文呢?

在冬至这一日,古人在日中之时,测日影,在正午时分,是一年中日影最长的时间。把这个时刻记住,等到下一次正午日影最长的时刻,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年。期间,作为古时的研究者而言,数日子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一日的计算,靠滴漏等器具,所以古人的一日有百刻,这就和滴漏等计时之器有关。古时候的天文学家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这个一年的时长更加精确化。这在古代是最尖端的科学。而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场时间科学研究,应用到了民间,而一年分割为二十四段时间段,并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天文历法。

我想提出个一个观点,就是传统的历法的复兴势在必行。这个复兴,不仅仅是保留农历,而是把我们的历法研究提升到国策的层面。传统历法如何和我们当前的“北斗导航系统”结合?传统历法如何与我们的当代生活密切结合?天人之际的生活方式如何可能?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冬至作为时空节律和我们生命的节律的节点,到这这一天太阳到了最南端,开始向北回归了,而夜渐渐从最长回到正常状态。而虽然太阳在回归,但是在总体上大地的白天吸热和晚上放热的结果是放热大于吸热,大地所蓄的热量在逐渐流失,所以生活在大地的人,感受到越来越冷。这个时候大家就要挺住啊,于是乎,就数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在这些天里,大体上都不大好过,冷啊,九就是极数,就是极冷的意思。特别是到了三九四九的时候,到了最冷的时候。之后大地吸热之势大于放热之势,大地回暖,生活在大地上的人慢慢地感受温暖了,不管是人感受温暖了,地下的种子啊,植物啊,动物啊,也会感受到温暖,于是乎,万物开始复苏。数完九就开始春耕了。

冬至一阳生。我们要做的,其实是护好这一阳。就像,火盆里有一个火星,你不能吹它,很容易被吹灭的。你也不能捂着它,也会灭的。你要让它慢慢地把周围的炭引着,慢慢地烧。烧的太旺,上火,耗费生命的资粮。所以,冬天要学会守藏。

好了,就啰嗦到这里,想着搞点饺子晚上吃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