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和玻璃有什么不同

(广西出土汉代玻璃盘)

琉璃和玻璃有什么不同?

这件事,可以从制作工艺角度阐述,也可以从制品特性方面区分,还可以从考古学视角讨论。

现代考古学,将“琉璃”一并纳入“玻璃”的范畴来考察。

楼上有高人说,国外没有“琉璃”的说法,大概不错。因为,“琉璃”,的确是一个历史久远的中国概念。当然,这里面也许有汉语译名的因素。

(战国墓出土玻璃制饰品)

关于“琉璃”,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西汉桓宽的《盐铁论》。

其曰:“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是以羸驴馲驼,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我畜;鼲貂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瑠璃,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

当时,“瑠璃”被视为国宝。学者认为,“瑠璃”即“琉璃”,是《汉书》中所说“璧流离”的“省称”。

当代有学者说,“璧流离”,与佛教文献中的“吠琉璃”、“吠琉璃耶”、“毘瑠璃”等,皆源于梵语。指克什米尔地区所产蓝晶石、青金石为原料的制品。

汉代之前,上推至战国时期,还有“璆(qiu)琳”、“琅玕”、“陆离”等说法,学者们认为,皆亦是指“琉璃”。

(东周墓出土镶玉玻璃镜)

“琉璃”的概念,传播颇久且含义模糊。比如唐宋时,“琉璃”也指“釉陶器”,“琉璃瓦”即是。

概括古代对于“琉璃”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宝玉;二是指玻璃;三是指釉彩。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开展田野考古后,不断发现玻璃制品。当时的人们,不相信元明之前中国会有玻璃,以致把玻璃残片看做是后人混入的物品,不仅不报道,甚至扔掉了。

改变从上世纪70年代逐渐开始,但在考古报道中,不少仍然沿袭清代的说法,称之为“料器”;或者称其为“琉璃”。

(曾侯乙墓出土玻璃“蜻蜓眼”)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颇黎”一词。

《梁四公记》载:“扶南大船从西天竺国来。卖碧颇黎镜,面广一尺五寸,重四十斤,内外皎洁。置五色物于其上,向明视之,不见其质。问其价,约钱百万贯。文帝令有司算之,倾库府当之不足。”

段成式在《酉阳杂记》中,以为“颇黎”乃“千岁冰所化也”。

(西汉玻璃蝉)

唐代以后,古籍中始有“玻璃”一词。

但当时的人们,以“玻璃”称进口制品,以“琉璃”称国内的物什。

颜师古是那时的大儒,他 认为,“琉璃”是天然所成,人工的为“假琉璃” ——这个“真假琉璃说”,有很大的影响力。

南宋大学者程大昌,在他的《演繁露》里,系统反驳了颜师古的“真假琉璃说”。指出,追溯到《穆天子传》,一切古代的“琉璃”,皆为“石铸”,而非自然生成。他说,进口的“玻璃”也是“琉璃”,只是,国产“琉璃”色泽光鲜但不耐寒暑,进口“琉璃”淳朴黯淡但能经住骤冷骤热。

宋以后,国内使用“玻璃”称呼各种制品逐渐增多。

(西汉玻璃碗)

中国至少在东周时期的古墓中,已发现玻璃制品。

1928年之后的数年间,洛阳孟津村东周古墓群大量出土文物外流。其中有一批玻璃珠、嵌玻璃珠铜镜和带钩,经外国传教士之手流向国外。经成分分析发现,汉代寄之前的中国玻璃制品,含氧化钡和氧化铅,与西方的钠钙玻璃系统有很大区别。

现在,国内外皆认为,中国最早的玻璃产生于战国时期或稍早。

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中,以“蜻蜓眼”玻璃珠最多,几乎遍布全国。湖南、安徽、福建、陕西等地,还出土了一些“玻璃璧”。湖南不少小型墓葬中亦有玻璃器出土,可知当时的“士”和“庶人”阶层能以这些器物随葬。

(隋代玻璃器)

汉代出土的玻璃器物,已经体积变大,种类增加,而且有国外输入的玻璃制品同时存在。

已发现的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制品,多为国外输入。

出土的隋代玻璃制品,目前最多。仅西安李静训墓中,即出土各种不同玻璃制品20余件。

唐代玻璃制品使用范围扩大,形制各异。从中可以看到,其中一些是在中国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出土的玻璃制品中,有不少具有中亚西亚特征。

宋代,除自产玻璃制品有所增多外,国外输入制品和种类也大量增加。

元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三个玻璃生产中心——广州、山东颜神镇和北京朝廷之中。

(唐法门寺玻璃盘)

中国“玻璃界”权威、著名科学家干福熹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中,概括了中国古代玻璃发展从玻璃成分演变角度划分的五个阶段:

——从春秋到战国前期(约公元前800-前400年)的钾钙玻璃系统;

——从战国到东汉(约公元前400-约公元200年)的铅钡玻璃系统和钾玻璃系统;

——从东汉到唐代(约公元200-约700年)的高铅玻璃系统;

——从唐代到元代(约公元600-约1200年)的钾铅玻璃系统;

——从元代到清代(约公元1200-1900年)的钾钙玻璃系统。

(宋代玻璃瓶)

琉璃和玻璃有什么不同?

只要不是天然石料加工而成;只要不是釉彩陶器。如果原料基本相同,工艺基本相同,只是形状和透明度和色彩上有区别,那么,琉璃和玻璃,就没有本质区别,而只是大类中的不同种类而已。

“琉璃”,现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古代流传下来俗称。

(0)

相关推荐

  • 何谓璧流离

    "璧流离",是梵文音译,根据后人注解和考古出土实物,与文献中出现的"璆琳""陆离""流离"或"琉璃" ...

  • 告诉你牛掰的“合浦玻璃”之谜

    合浦汉文化博物馆大概算得上中国最著名的县级博物馆了,不要问我为什么这样说. 到过那里的人都记得,馆里有个国宝级的"罗马琉璃碗".   据说同样的"碗",全世界只 ...

  • 琉璃和玻璃的区别 怎样区分琉璃和玻璃

    玻璃在现代得到广泛运用,一直是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通过使用特定的处理手法,我们既能够使玻璃的特性充分发挥,又能够弥补其缺陷,不再受制于玻璃的天然属性.接下来我们将介绍琉璃和玻璃的区别,以及区分琉璃与 ...

  • 琉璃等同于玻璃?那我为什么还要收藏它?

    现今的很多人将琉璃与玻璃混为一谈,认为都是近现代才发明制造的新型材料.其实并不然,据田自秉先生所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介绍,"琉璃"一词比"玻璃"这 ...

  • 琉璃和玻璃有什么不同吗?

    琉璃,是一种距今2466年的历史,纯手工打造的贵重艺术品,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 <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有. ...

  • 琉璃与玻璃及料器是一回事吗?

            简单地说,琉璃与玻璃及料器有本质不同,因为材料和工艺是完全不同的.料器与玻璃没有本质区别,其实都是玻璃,只是不同时期叫法不同罢了.但它们三者又有很多共同点,物理形态都呈透明或半透明并且 ...

  • 博山传统玻璃(琉璃)制作特殊工艺

    千年古法工艺,世代相传:百世匠人精神,薪火不息.博山琉璃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它独特的古法制作工艺,在漫长的时光长河里,博山琉璃既保留着传统,又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有味道.揭开博山传统琉璃 ...

  • 玻璃的传奇——赏心悦目的清代琉璃器皿大赏

    大家好,今天我来跟大家聊聊现在随处可见的玻璃.有人说,玻璃到处都是,又不值钱,有什么好说的?这样想就错了,玻璃在古代可是比金玉都值钱的宝贝,在古人眼里,玻璃比珠玉地位更高. 玻璃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别称, ...

  • 清代乾隆琉璃艺术品代表了中国古代玻璃制作的最高水平

    简要评介 清代乾隆琉璃料器代表了中国古代玻璃制作最高水平, 持续了近三千年的中国古代玻璃, 在清代乾隆时期 ,发生了里程碑式的飞跃和质的革命性变化. 其达到的精美程度和艺术水准, 与当时创造的瓷器 铜 ...

  • 玻璃心易琉璃碎

    朔风灌得痴云醉,玻璃心易琉璃碎.落地已成非,人间歧路危.芳心尘外洁,却作尘中屑.寞寞贮清寒,茫茫浮世鲜. ......拨云见日大运红,年年岁岁一般同.

  • 唐代玻璃器价值不菲,却为何备受推崇?浅析唐代琉璃的“求不得”

    失手打碎玉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玉皇即便怒生嗔,却令掌朝左辅相,卸冠脱甲摘官衔,将身推在杀场上.--<西游记>.吴承恩 沙僧被贬下凡,起因就是一个玉玻璃 这段话讲述的是西游记里,沙和尚诉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