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 | 黄胄 的创作里最不可忽视的年份:1973
《百年巨匠・美术篇》回望百年来中国美术演进历程,以16位大师的亲身经历,呈现了一部视觉版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他们大多出身贫寒,但是自强不息,经受了岁月的磨练,用超乎寻常的意志和努力成就了自我。
虽然他们都生活在相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但是在艺术实践上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创造。他们为世人留下的是美轮美奂的精湛作品,是现代美术史上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
黄胄
黄胄说过:“我画也没画够,用功也没用够,到老了身体不行了,后悔都来不及”。他感叹道:“在生活面前,我感到自己特别渺小,特别的笨拙,画得再好,也就是一点一滴,没什么可以夸耀的”。
黄胄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朴实无华。黄胄说“我的绘画,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是源泉、是根。任何艺术家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靠天才,努力不能在房子里努力, 离开生活就没有激情, 画也慢慢变颜色”。他早年的许多作品,现在看起来依然非常精彩,技法上也非常严谨。
1973年是黄胄的创作经历里不可忽视的年份。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是一个契机,由于外事活动的需要,也着眼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在周总理的干预下,一批著名画家有机会重新拿起画笔。
被迫放弃画笔六年之久的黄胄1971年因为要筹备全军美展,也重新被抽调回京,一面筹备美展,一面投身于外事创作。1973年作为画家的黄胄还获准到祖国的南疆体验生活,收集素材。这对于一向勤于创作热爱生活的黄胄来说不啻是个福音,但这样的时光似乎太过匆促,从1973年到1974年,仅仅相隔一年,由于政治形势的突变,黄胄又受到批判,再度被迫搁笔。
《亲人》 黄胄 纸本设色 1964年
对于勤奋而且坚执的黄胄来说,尽管1973年只是“文革”十年短短的一瞬,已为他赢得不少时间,他为此留下了无数作品。作品中包括一些主题性创作,沿用他熟悉的边疆题材,借此抒发内心的澎湃之气。他笔下的人物、动物,以大刀阔斧的速写笔调写成,表达志仍不屈、仍思振翮千里的壮心。
黄胄在解放初期曾到新疆当兵,生活在新疆的少数民族风情深深吸引他的视线。黄胄前后在新疆20余年,其所作的新疆的人物牢牢抓住人物特征,捕捉人物刹那间最具表现力的的神态动作,以此来展现人物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至今仍是新疆人物画的丰碑。其哈萨克风情人物系列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了画家个人创作的高峰。
《风雪夜归人》 黄胄
《风雪夜归人》运用人物和骆驼相互对比衬托的手法,描绘风雪夜中出诊而归的女军医形象。骆驼用泼墨法,人物则主要用线勾勒,一浅淡,一浓重,一实,一虚,把风雪之夜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更多的是黄胄用于练手练心摄取生活养份,维持艺术感受的无主题练笔之作,人物外,还有大量的动物画,如马、驴、鸡、鹰、麻雀、猫等等。与主题性创作不同的是,这些作品的笔墨更加自由,动态更加生动,意绪更加绵长。
从下面五件产生于1973年的无主题作品可窥见黄胄当时的状态。
《饲驴图》 黄胄
《饲驴图》描写一位维族姑娘侧身抱草禾笑吟吟走来,明眸皓齿。四只神态各异的小毛驴围着姑娘。
《运粮图》 黄胄
蓝天白云下,一个留着小胡子的维族老汉脸色红润,和身着红裙穿蓝条上衣的姑娘赶着驴群送粮。
《觅食图》 黄胄
《觅食图》描绘三只母鸡觅食的场景,画面以水墨为主体,缀以大红鸡冠,用色单纯,朴素明快。
《养鸡图》 黄胄
柳荫下,黎族少女手持箩筐,撒粮喂食。群鸡唧唧,作各式啄食状。画家以群鸡的“纷繁”衬托黎族少女的娇憨嫣然之态,场景开阔,画面结构丰富饱满。右侧有同乡小画友贾又福题字“养鸡图,黄胄先生手迹,又福题”。
《少女送粮图》 黄胄
《少女送粮图》与《养鸡图》不同,这件作品取意简法,画面只有毛驴三、人物一。三毛驴驮着粮食欢快前行,一个维族少女踏着舞步紧随其后。
五件非主题性作品,其实可以在黄胄所有的边疆生活速写中看到他们的形迹,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生活场景的呈现。从生活出发,回到表现生活中来。情绪轻松饱满,是画家心灵自由飞翔的表现。图中人物每一个手势、动作,每一人物面部表情,每一种姿势、动态的构成,以及每一动势构成的各个局部细节都承载着画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应合黄胄主张的“必攻不守”绘画理念。他认为国画家在生活中直接用毛笔搜集素材,才能与国画的笔墨功夫结合得好。五件作品都传达了这一意向。
一个巨匠的精神高度建立在若干个连续不断各有起伏的创作高峰上,如果认可艺术创作的这个规律,那么黄胄1973年的创作一定值得关注。黄胄把丰富细致的写实能力及捕捉刻画人物、动物瞬间神韵的绝妙手法和中国画的挥洒之致统一起来,即便是无主题作品也出色完满地做到了这一点。
《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与黄胄合影
《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黄胄夫人郑闻慧,《百年巨匠·美术篇》第四部总导演梁碧波,吴作人基金会秘书长商玉生,黄胄女儿梁樱合影
《百年巨匠——黄胄》摄制组采访黄胄夫人郑闻慧
《百年巨匠——黄胄》摄制组采访赵望云之子赵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