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紫禁城52年不倒,浅谈李莲英为人处世的智慧
李莲英画像
文|Ms格蕾丝
身为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民间关于大太监李莲英的传说可有不少,什么他在热河用膏药贴密诏于发辫之内、晋见恭亲王面商大计,不过这纯属无稽之谈。
李莲英生于道光八年十月十七日,他于咸丰六年入宫,当时年仅九岁。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情发生在咸丰十年,李莲英随驾去了热河,但他那时还不满13岁,就算李莲英拥有过人的胆识与谋略,但精明如慈禧太后,绝不会把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托付给一个小毛孩子。
李莲英的职业生涯,总体上来说是一帆风顺的。同治六年,李莲英被封为二总管,此时他19岁;同治八年,安德海被杀,李莲英晋升为内廷总管,此时他21岁;宣统元年,61岁的李莲英离宫。
从9岁入宫,到61岁离宫,李莲英在紫禁城中立足52年之久,其中足足有40年身居要职,李莲英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相当成功。
今天我这篇文章就来谈谈李莲英为人处世的智慧。
一,对待下属恩威并施
李莲英是慈禧面前的大红人,连王公大臣都对他尊敬有加,但李莲英从不恃宠而骄,私底下很会做人,对待手下人是相当宽大的。
宫中有个老太监叫刘德盛,是专门伺候慈禧梳头的,人称'梳头刘'。梳头刘和李莲英年纪相仿,自入宫起便在一起当差,李莲英始终不忘这份情谊。过年的时候,慈禧会把初一的晚膳赏给职位高的太监们吃,李莲英总想着给梳头刘留上两碗好菜,然后委托关系走得近的宫女交给他。梳头刘因此对李莲英充满感激之情,说道:他没忘掉从小提扫帚棒的弟兄(意指从小在一起当差)。
每当有太监或者宫女犯了错,李莲英表面上斥责,但私下却是暗中维护,大多数人对李莲英都是服气的,会心悦诚服地叫上他一声'李总管'。李莲英常说:眼前摆着现成的河水,我为什么不借机会洗船呢?只要差事上让我'针'过得去,我一定让'线'也过得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莲英虽然识字不多,但显然他领悟了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话的要领。许多人混个一官半职之后往往就飘了,捧着上司却不把下属当回事,可李莲英却从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这便是他屹立紫禁城52年不倒的原因之一。
二,时刻谨记奴才的身份
慈禧是旧历十月份的生日,因此清宫内把十月称为'万寿月',李莲英也是十月份的生日,生日只比慈禧晚了几天,但李莲英从未高调给自己庆祝过生日。李莲英四十整寿的时候,慈禧特意赏了他一桌菜,而李莲英只请了老一辈的太监,同辈的好友和几个徒弟,静悄悄地吃了顿饭。用他自己的话说,多给老太后磕几个头,多给皇上、皇后磕几个头,多给爹妈磕几个头,我就心平气和地过生日了。
光绪十四年,慈禧钦命七王爷奕譞视察北洋海军,让李莲英陪同,这等于七王爷是正的,李莲英是副的。按照祖制,太监不许过问政治,更不得高过四品,李莲英主动把二品顶戴换成了四品顶戴,他自认为是太后派来伺候七王爷的,白天恭恭敬敬为七王爷捧着长杆烟袋,晚上主动提出伺候七王爷洗脚,从来不敢以钦差大臣自居,感动得七王爷连连拱手。一趟差事回来,李莲英的声望比从前提高了数倍,既堵住了大臣们的嘴,又给太后露了脸,慈禧连说'没白疼他'。
在为人处世方面,李莲英和前任安德海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李莲英是个冷静自持的人,他时刻谨记着自己奴才的身份,从来没有僭越的举动,这便是他屹立紫禁城52年不倒的原因之二。
三,懂得为自己留后路
李莲英虽然表面上服服帖帖的,但却不是任人摆布,他伺候太后尽心尽力,但也懂得讨好皇上,尤其是在西行回銮的路上,李莲英对光绪照顾有加,赢得了光绪的好感。慈禧瞧出了李莲英谁都不想得罪的心思,在戊戌之后,开始重用二总管崔玉贵,这一切李莲英都瞧在眼里,但他从未显露痕迹,还是像以前一样勤勤恳恳地做事。
慈禧晏驾后,李莲英为太后守孝整整一百天,他将太后历年赏赐的奇珍异宝装进七个大捧盒里呈献给隆裕皇后,然后自请离宫。这件事让隆裕皇后十分感动,李莲英在出宫三年后因急病去世,隆裕皇后得知后还按大臣的礼恤赏了两千两丧葬费。
按理说,主子死后失去了靠山,一个近侍很快就会倒台,但李莲英的结局称得上圆满,而这完全得益于他清醒地为自己做了筹划。未雨绸缪,懂得为自己留后路,这便是李莲英屹立紫禁城52年不倒的原因之三。
前左一为崔玉贵,前右一为李莲英。
写在最后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李莲英算不上是一个评价正面的历史人物,但抛开他玩弄权术和贪赃枉法的一面,从一名中层领导的角度讲,李莲英无疑是合格的,更是优秀的。
纵观李莲英为人处世的智慧,可以归纳为两个字——低调。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低调做人是智慧,是修养,是谋略,是胸襟,是人生在世的最佳姿态。
当你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得到的不只是海阔天空的视角,还有人生向前一步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