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票友练嗓知识

作者简介:硕士,教授,1966年10月生于北京,1987年大学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1987年至2001在永州四中工作,现任湖南科技学院音乐系副主任;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南省声乐教育委员会理事,永州市音协副主席。喉咙本是指舌下喉上这个区域,但在实际歌唱的训练中,打开喉咙的意义已延伸到扩张可调节的共鸣器官喉腔、咽腔、口腔、鼻腔,使喉咽鼻整个咽腔部分形成一个适合于扩大美化声音需要的通道。打开喉咙既能扩大基音又能美化声音。打开喉咙是歌唱者用最小的力气和最节省的呼吸获得流畅自如优美声音的重要技巧。喉是由软骨作支架的,上有会厌软骨,中有甲状软骨,下有环状软骨。甲状软骨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块,通常称甲状软骨为喉结。男性的喉结较为突出明显,人的声带就是生长在甲状软骨之中,也就是喉结内。从喉的构成我们可以看到喉部大都是软骨组成。虽然我们打开喉咙时有向四周扩张的力量,但实际上这种向四周扩张的力量很小。所谓打开喉咙,更确切地说是使甲状软骨喉结向下移,鼻咽腔向上拎,拉长喉口鼻咽腔使之与声带配合,使喉口鼻咽腔形成发音管。其作用是把声带发出的基音加以扩大,配合稳劲的气流使声音明亮传远。一、关于打开喉咙的认识误区由于喉咽部有许多复杂的软骨与肌肉组织,看不见又不易由人随意调节。因此许多歌者,甚至一些声乐教师在打开喉咙的认识上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1、第一个误区:压喉。声带在甲状软骨喉结内,打开喉咙最重要的外观标志是喉结下移。不少歌者和声乐教师为了打开喉咙错误地认为,只要喉结下移了,喉咙就打开了。于是,由于不了解打开喉咙的原理和方法,而靠舌根压喉以达到喉结下移的目的。结果喉咙逼紧,颈部紧张,喉咙没打开,声音暗小涩出不来。打开喉咙的重要标志不应是看喉结是否下移,而应该用听去感觉舌骨与甲状软骨是分开还是重叠,只要舌骨与甲骨分开即为打开喉咙,而这分开是靠强大的吸气的力量。强大的吸气力量使喉咙向下,要有向下的意识,而不能用其它机械的方法,更不应将甲状软骨机械的固定在一个低位置上。教师用听去判断,歌者本人用感觉去体会打开的声音,打开的感觉应该是舒展、舒畅、不挤卡的,而不仅仅用眼睛去判断。在甲状软骨与舌骨吸开的基础上,咽管拉长喉咙打开具有伸缩性,这种伸缩性也就是咽管的长度是由生理结构及音高音色决定的。一般来说,中音低音声部由于声带长而需要与之相配的咽管相应增长,于是喉位低。而高音声部由于声带短需要与之相配的咽管相应短,喉位相对于中音低音略高。德米特列耶夫曾强调指出: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歌唱中的喉头位置,没有一种喉头位置是可以不加分析地用之于所有的学生的,任何一种喉头位置一旦成为教条,必然会给很多学生带来危害。著名的女歌唱家库克琳娜是属于低喉位的,她说喉头在歌唱时的正常位置就是自然的放下,不要强力地压下或抬高,只要有支持地把气吸得深稳就可以,保持自然的放下,不施加任何力量略带上下轻微地抖动。2、第二个误区:撑喉。由于对打开一词的误解,或是由于不了解发声的原理,许多歌者和声乐教师一提打开就连声门也打开了,声门打开失去了声带靠拢振动发声的基础,声音漏气、空洞、摇晃,没有色彩、没有穿透力,有些教师不了解这是违背科学的错误发声。反而还误认为这是气息裹着声音,给学生建立错误的声音概念。这种声音位置低、耗能大对声带构成的负荷大其负面影响一时还不太明显。但它对声带潜在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久而久之会造成发声器官的病变,打开喉咙获得丰富优美圆润的声音是要以声门靠拢振动为前提的,没有声带靠拢振动发出的基音打开喉咙也就失去了意义。3、第三个误区:声音落在喉腔内重喉音打开喉咙是为了使喉外肌松驰,不干扰声带正常的振动,建立咽管声音通道,使之与声带配合扩大美化基音,使声音传远。许多歌者为了保持错误的打开,喉肌用力二腹肌僵硬喉内肌不能独立工作,致使声音在喉咙里响,这种声音笨重、做作,歌者自己听着大,近处听着声音炸,却不能传远,声音没有弹性,没有伸缩性,只能大不能小,声音线条不清晰明了,音色浑浊。上述三个认识误区是目前歌唱界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歌唱者的进步。二、正确打开喉咙的技巧与方法如何掌握打开喉咙的技术,本人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与教学中得出:一是要了解打开喉咙的生理肌能。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歌唱与教学不盲目;二是要有正确的打开声音的概念。有一副敏锐的判断辨别声音的耳朵;三是要有好的丰富的打开喉咙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笔者曾随林俊卿的弟子钟振发学习过声乐,深深地感觉到建立吸气状态的发声机制是打开喉咙的关键。此方法原理简单、手段巧妙、效果明显。即在吸气的姿势和状态下发声:1、建立吸气状态的发声机制是打开喉咙的关键(1)吸气发声使会厌竖起,自动自如建立声音通道。会厌位于舌根和喉头之间,它是喉头的大门,对声门起保护作用。当我们在吞咽时喉头上提,会厌向下,盖住喉头,使吞咽的食物或饮料经过会厌进入食道,而不致落入气管使发声器官受到危害乃至生命危险。而当我们歌唱时,会厌如仍像吞咽时盖住喉头,那么由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微弱的基音就得不到扩大与美化,就好像人捂着嘴巴在说话一样,声音小闷。因此,歌唱时我们要让会厌竖起来,让喉咙打开,使声带发出的基音经过得到扩大与美化。那么,会厌坚起来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吸气,吸气时会厌自然竖起,咽腔随之打开、内绷,形成声音的通道。(2)吸气发声解决了喉咙打开与声带关闭的矛盾。喉咙打开与声带关闭是声乐技巧的难点,许多歌者吸气时可以放松、打开喉咙,而发声时却又紧张上提,吸气发声使喉外肌松驰,同时由于强大气流的经过,利用贝诺利氏原理使声带被动挡气,声带呈边缘振动。始终吸着唱,这样就毫不费力解决了喉咙打开声带关闭的矛盾。2、吸气发声需要掌握的技巧(1)收收小腹。腹部肌肉紧张内收,使腹肌与横隔肌形成对抗,产生强劲的歌唱需要的气息。(2)站胸骨。站定胸即不挺也不塌,胸肌更不能僵持,两肋自然外扩,使横隔肌展平下移,以达到与小腹对抗的力。胸部站定、始终保持两肋外扩是保持气息对抗的关键。(3)松与两肋外扩相配合喉咙向下向后松开。(4)拎舌根。放松舌平面,与口盖的距离适当拉开,鼻咽腔向上拎,使声音从舌平面往后脑拎,靠吸气状态的力量顺势把声音拎上去,始终拎着唱。吸气状态的发声机制既可以解决喉部挤卡、喉头上提的问题,同时也能减轻喉外肌对身体的挤压,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的训练方法。由于本人不才,以上所做的简要论述并不能完全彻底的说透它的理论内涵,完全再现钟老师吸气状态的发声机制的技术精髓。但为了求得声乐教学的进步与发展,谨提出个人不成熟的见解,敬请老师及同行批评指正。三、京剧练声的必修课——喊嗓京剧喊嗓是京剧演员的练声方法, 一般是在清晨, 在空旷地区, 大声喊出a、e、i 等元音,由低到高,直至最高, 再由高而低, 反复进行。传统喊嗓是从“啊”、“依”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基本原音入手。“啊”为开口音, 共鸣点比较靠下、靠前,发声时口型由小到大,大声时可感觉到下达胸部的振动感;“依”为闭口音,其共鸣点比较靠上、靠后,口型较小而不变,大声时可感觉到上达脑颅的振动。而实际应用中喊的内容可根据个人的特点和需要增加和变化。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音部位,正确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可扩大音域、音量,扩大吸气量增强吐气的控制能力,提高歌喉的耐力。京剧喊嗓是不断从劳动号子、西北民歌中吸取营养,在“吼秦腔”的基础上脱胎而成的。经过一百多年的提炼、完善和发展,京剧的喊嗓技术已日臻完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流传下来的资料看,男腔(须生、净角、老旦)几乎全用男高音的唱法,声音高亢宏亮,以气势取胜。喊嗓技术造就了名须生程长庚、张二奎、孙菊仙、汪桂芬、刘鸿声、许荫棠、王凤卿、高庆奎,名老旦李多奎,名净何桂山、穆凤山、金秀山、金少山等京剧界一代代宗师;也培养了当代剧坛上众多的栋梁,听《满江红》中岳飞(于魁智饰)唱“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听《沙家浜》中郭建光(谭元寿饰)唱“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听《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童祥苓饰)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观众无不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而热血沸腾,豪气顿生。许多失音的老演员坚持喊嗓练习,声音又奇迹般地回复如初,许多当代男高音歌唱家,如戴玉强等曾从京剧喊嗓中受益,甚至世界男高音之王帕瓦罗蒂也从京剧喊嗓中吸取过营养。可以说,京剧喊嗓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精华。喊嗓必须坚持勤学苦练, 不要期望一蹴而就。只有进行“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的艰苦磨砺, 然后才能让自己的演唱臻于化境, 不管是戏剧界的名角还是声乐界的“大腕”,概莫能外。喊嗓必须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有些初学者恨不能在短期内喊出一个又亮又美的嗓音来, 于是违反规律, 拔苗助长, 一天喊个五、六个小时, 甚至更多的时间, 这样的“勤奋” 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喊嗓要注重重复练习。同一喊嗓内容, 在同一音高上重复练习, 快慢交替, 如入自由之境, 再换音位练习, 使技巧逐渐成为自然。喊嗓必须讲究科学和技巧。喊嗓忌一上场就瞎喊、乱喊、猛喊, 首先要掌握用气的技巧, 京剧喊嗓中的“数数练习”、“数枣练习”训练,掌握将气保持在肺部, 慢慢呼出, 训练气息的控制力, 训练轻松有趣, 效果好。其次要掌握用声的技巧, 发声支点的训练,要在喉咙打开放松的基础上, 结合气息, 练习“喝——咳”或“咳——喝”, 此练习能迅速增强小腹与横隔膜的弹性, 建立气息的对抗与压缩, 找到发声的支点, 此方法操作快捷简单、效果明显; 打开喉咙宜选用U、0 母音, 用喊嗓的方式, 与气息配合, 不断重复“喝”、“虎、”、“火”, 能快速建立打开喉咙的歌唱状态, 解决喉部挤卡、喉头上提等一系列喉部问题;协调咬字与润腔的关系。宜大声、夸张但准确的练习“妖”, “妖”其咬字过程是i、a、o、u 的总合, 在气息的支持下, 在打开的基础上,“ 妖” 能训练唇、齿、口、舌、喉各咬字器官的协调配合, 使声腔统一。这样, 勤奋与技巧相结合, 科学训练循序渐进, 便可收到发音准、提高快、不伤嗓、耐疲劳的效果。360pskdocImg_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