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也有“死读书”的倾向了,就赶紧走了出来……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学到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日积月累的读书,会使人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能够把书中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修养里,必定是饱读诗书的结果。
当然了,要读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是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
虽说自己爱睡懒觉,没有在视频前大声诵读经典的勇气,辜负了李侠同学的“殷切希望”,一定要检讨(此处省略一千字)。
好在,自己有空变看书的习惯还没丢。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一周,是自己看书最专心的一周。
近几个月,受凌儿姐的影响,一直在用“微信读书”。上周,看完了《装台》和《白鹿原》,接着就是《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读书总时长超过了23个小时……
别看自己整天借着书中的知识点来四处“显摆”,但心里也明白,书中没有什么“颜如玉”“黄金屋”之类的,没敢陷得太深……
我也经常建议一些朋友,既要能深入作品中的情景,理解作品中的人物的悲欢离合,也要能跳出书本里的情景,做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知人情世故而不世故。
换句话说,就是读书要力求深入,融会贯通,吃透精神实质,切不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同时,还要能跳出书本,静观默察,活学活用,避免成为书本的奴隶……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把自己给读成了书呆子,像唐.吉诃德那样陷入书的境界里无法自拔,再也不能融入社会生活,与外界格格不入。
很明显,这种人就是读书深入了进去,却走不出来了,成了“百无一用”的书生。
生活就是生活,它不是一个激进的状态。
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平静的、优雅地走完整个过程,而不是在打了鸡血亢奋的状态下,或者颓废的状态下去进行。
不管是亢奋还是颓废,都不是生活的正常状态。
古人读书用于化性,今人读书要转化成生产力。
读书而不懂活用,如死水一潭,是不会有前途的;修行不从心性上下功夫,是难以获得真实利益的。
留一些时间,不急不缓,善于思考,即可“化盐”。
读书“知出知入”,才是严肃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
读书只有进入书中,才能了解书中之意。于此同时,读书还必须出书。
总是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喜欢就事论事,习惯于沿袭传统思维和惯性思维,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封闭落后,跟不上事物变化和时代潮流。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
喜欢读书是好事情,但也不要完全陷进去,只晓得拿书中那些标准来衡量现实社会。
我们所要做的,是借着读书来了解世界,帮助自己爱这个世界,而不是愤世嫉俗。
2021.3.15于山西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