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四十二首《三日寻李九庄》(常建)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三日寻李九庄

【中唐·常建·七言绝句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拼音版

yǔ xiē yáng lín dōng dù tóu,yǒng hé sān rì dàng qīng zhōu。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gù rén jiā zài táo huā àn,zhí dào mén qián xī shuǐ liú。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作品介绍]

《三日寻李九庄》是由唐朝诗人常建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景色,为一次轻松愉快的游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气氛。

[注释]

①三日:古代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通常以三月三日度此节。
②永和:东晋穆帝年号。王羲之《兰亭集序》记公元353年(永和三年)三月上巳日,会集名士于会稽山阴兰亭;作者恰于三日乘舟访友,故用此典。
③故人:好友,指李九。
④桃花岸: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事,喻李九是隐士。

  [译文]

在三月三日这一天,一场新雨初停,天清气爽。(我)乘船去寻访一个家住溪边的好友。
好友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门前有潺潺的溪水流过。

  [作者介绍]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天宝中,曾任盱眙尉。一生仕途失意,后隐居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有《常建集》。

赏析

壹/

诗人在三月三日,一个新雨初停天清气爽的早晨去拜访友人,即兴而作此诗。

文学鉴赏

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极单纯: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位家住溪边的朋友李某(“九”是友人的排行)。头一句写这次行程的出发点——杨林东渡头的景物。顾名思义,可以想见这个小小的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出发时潇潇春雨已经停歇,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青翠满眼,生意盎然。这清新明丽的景色,为这次轻松愉快的游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气氛;雨后必然水涨,也为下句“荡轻舟”准备了条件。
第二句写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和诗意联想。因为是三月三日乘舟寻访友人,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诗人联想起历史上著名的山阴兰亭之会。诗人特意标举“永和三日”,读者即可以从这里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丽画图,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欢乐场面。
三四两句转写此行的目的地——李九庄的环境景色。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三月初头,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让人自然联想起夹岸桃花的武陵源。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正是暗用桃花源的典故,把李九庄比作现实的桃源仙境,不过用得非常自然巧妙,令人浑然不觉罢了。张旭《桃花矶》说:“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同样暗用桃源之典。但张诗以问语作收,得摇曳不尽之致;常诗以直叙作结,见兴会淋漓之情。机杼虽同,而意趣自异。
以上所说的,是把三四两句理解为诗人到达李九庄后即目所见的情景。这境界、情调已经够优美了。但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却感到诗人在构思上还打了一个小小的埋伏。三四两句,实际上并非到达后即目所见,而是舟行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是根据故人对他的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想象。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只是听朋友说过:从杨林渡头出发,有一条清溪直通他家门前,不须费力寻找,只要看到一片繁花似锦的桃林,就是他家的标志了。这正是“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这种诗意遥想的由来。不妨说,这首诗的诗意就集中体现在由友人的提示而去寻访所生出的美丽遐想上。这种遐想,使得这首本来容易写得比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

名家点评

明代文学家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翻案只觉清健,具见笔力。”
明代诗人唐汝洵《唐诗训解》:“纪地纪时,按实而亦巧。”
明代文学家陆时雍《唐诗镜》:“后二语清趣自辨。”
明代文学家钟惺《唐诗归》:“钟云:依然永和,依然桃花,依然流水,直直说来,不曾翻案,只觉清健。此非常建至处,存之以见笔力。”
明代文学家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薛应旂曰:奇调森森具见。蒋一悔曰:清脱。”
清代诗人黄叔灿《唐诗笺注》:“从杨林车渡,荡舟寻李,桃花溪水,直到门前。读之如身入图画。此等真率语,非学步所能,兴趣笔墨,脱尽凡俗矣。”
清代文学家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工于缀景。”
清朝诗人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平平直写,自有情致,亦有法,所以佳。”
清代文学家张文荪《唐贤清雅集》:“用桃源事正合题境,别见风流。” [2]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诗言当修禊良辰,杨枝过雨,风日晴美,思寻访故人,由渡头自荡小舟,沿溪而往,遥见桃花深处人家,即故人住屋,溪流一碧,直到门前,可谓如此家居,俨若仙矣。《万首绝句》中录常建二诗,其《送宇文》虽用转笔,以江南、江北相映生情,不及此诗得天然韵致。” [3]
湖南文联副主席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李九当是隐居高士,故以其所居比之桃花源,此用典使人不觉是典之例也。”
佚名

赏析

贰/
这是一首趣昧盎然的写景抒情诗。

诗中的趣味全从题中的一个“寻”字表现出来。诗的前两句写寻的出发点、寻的时间、寻的目的。春雨新霁,天宇如浴,渡头杨树林碧绿如玉、娇翠滴露。这种景象足以使人神情气爽,万虑澄净。但渡头杨林本是凡境,因此诗人仍要荡舟去寻那非凡之境。“永和三日”,融合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的典故,点出寻的时间和目的。在王氏的笔下,三月三日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如此美好的时令、明丽的景色,如此令人神往的高致雅趣,怎能不让诗人兴致勃勃,荡舟而寻?

诗的后两句才正面写“寻”。李九虽是故人,而诗人对其家从无造访,又无向导,须“寻”而往。但“寻”绝非寻问而往,如此则诗人俗而又俗,李九庄也凡而又凡了。此“寻”的趣味,全在诗人只知李九的住所是一片桃林,桃林前又有一弯清溪,桃花盛开,花瓣飘落水中,顺溪流出庄外。诗人想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缘溪而达桃花源的故事,便荡舟寻溪。其实诗人正是把李九庄比作现实中的桃源仙境,只是自然巧妙,令人浑然不觉。张旭《桃花矶》诗“桃花尽日随流水”,而诗中人还要问渔者“洞在清溪何处边?”相比之下,更显出 “寻”字的盎然趣味和诗人的慧心灵性。

一个“寻”字还可看出诗人构思的妙趣。诗题曰“三日寻李九庄”,写“三日”,曰“永和三日”,写“李九庄”,曰“桃花岸”“溪水流”,只用一个“寻”字,便把历史上的高人雅会与超凡仙境自然巧妙地融合为一个新的境界。这个境界又写得含蓄轻灵,韵致悠然。“寻” 字嵌于诗题之中,全篇写寻,而不着一“寻”字,“寻”字如明珠暗线,意脉不露。诗中没写“寻”的结果,而只是以“寻”这一动词,表现作者的理想境界,语意深长,引人遐想。

佚名

赏析

叁/

这篇记述访友的诗,诗题就颇有意味。不说“三日访李九”,却说“寻李九庄”,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春雨初歇,杨柳滴翠;天朗气清,了无纤尘。在这码头春日丽景的簇拥下,诗人解缆放舟,投到了春潮方兴的江流怀抱中,此时此刻,诗人的一叶扁舟以及他的整个身心,都消融在这骀荡怡人的春江美景中了!正是:船在江上走,人作画中游。

遥襟甫畅之时,难免逸兴遄飞、浮想联翩;“永和三日荡轻舟”一句,将诗人此时的情致既含蓄又兴会淋漓的抒发出来了。暮春三月,春服既成,是游春访友的轻快日子,而三日这天又是上巳节,古人常在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那么此日水行就多了一层祝福的含义。历史的上巳节,最有名的要数晋代书圣王羲之等人的山阴兰亭之会了,王在《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诗中的“永和三日”就是联想到这一前人盛会而用的典故。它不仅让人联想起兰亭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春日画面;同时也让人联想起“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场景中晋代名士们风流倜傥的气度。真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具备。所以,这“荡”、“轻”二字就不只是状舟行之快,同时也是诗人心旌摇荡、情绪欢快的写照。

三、四句描写故人庄的美丽环境。因题目是“寻……庄”,所以诗人捕捉它大的外部特征,即桃花岸和门前的溪。三月里是桃花盛开的季节,那灼灼桃花象征着故人的友情,有如火的温暖。那流动的溪水给来往宾客提供了水行的便利,象征着故人的热情好客,有似水的柔情。这两个意象就烘托出了节日欢聚的气氛,将人引入觞咏畅叙的意境中。另外,这桃花和溪水又让联想起陶潜笔下的桃花源。而这故人庄的桃溪就有两种可能:一是指诗人寻得李九庄之后所见的眼前实景,如偶入世外桃源的武陵渔人一样,对乍见之景“甚异之”,尔后又“处处志之”。二是诗人心里想象中的虚幻之景,诗人此时正在舟行途中,他在流连两岸春光的同时,在脑海中构拟李九庄的桃溪环境,这景则是按图索骥之“图”景。它可能是诗人过去的印象,也可能是别人向他描绘介绍的情况,按照前者,那就像武陵渔人重寻桃花源;按照后者,那就像太守派去初寻桃花源的人一样了。这种种可能都与“寻”字有关,给读者留下了广阔联想的空间,也使全诗摇曳多姿,格外耐人咀嚼了。

佚名

赏析

肆/

三月三日,古为上巳节。作者借用两个典故,将访问故人李九的行动写得明朗轻快,清旷闲逸,衬托出主人和客人高致隐逸的情调。“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点出了地点、天气和日子。造访出发地为杨林东渡头,天气刚下过一场春雨,大地如洗,正是修褉的好时候。于是,作者荡起轻舟,前往李庄,造访故人李九。今天是个好日子,作者想起了大约四百余年前的“兰亭会”,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达官贵人、文士骚客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兰亭聚会修褉,这次群贤高会从此载入史册,传为佳话。“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作者选这一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这位朋友是位陶潜式的隐士,他家住在桃花源式的李庄,桃花夹岸,溪水流淌,小船可以直达家门口。作者想,今天寻访李九,不就像当年武陵渔人寻找桃花源吗?选个好日子,去个好地方。作者在这首小诗中,用典自然、比喻贴切,再次显示了造意高超、构思奇巧的艺术魅力。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