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南方湿润地区,云南为什么总是干旱?

据说,云南是一个让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它钟灵毓秀,宁静质朴。但即使在这样一个被称为人间仙境的地方,也还是躲不过人间疾苦,就比如干旱。

云南省地图 图片来源:maphill

据史料记载,云南自西汉始元六年便有水旱灾害的文字记载,如今的云南,也已对干旱习以为常,在这里甚至有三年一大旱,一年一小旱之说。从1950年至2012年,云南省共出现59个旱年,其中近半成被定为大旱。云南的大旱多为冬春夏连旱,其中2010年那次,更是被称为近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一千万亩农田绝收,近千万人饮水困难。

这不是云南第一次经历如此惨痛的旱情,也很难是最后一次。

2020年云南的旱,早在去年那场暖冬就能看出苗头。较往年相比,2019年云南冬天的气温偏高4-6度,且持续时间较长。直至入春,依旧偏高的气温和逐渐走低的降水量让云南终于和干旱再次纠缠。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2020年1月至3月中旬,西双版纳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78.3%;2020年3月13日云南景洪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受干旱影响,截止2020年3月11日,云南全省近80万人饮水困难,208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在普洱、西双版纳、红河这些旱情严重的地区,居民饮水、农业灌溉、水库蓄水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普洱梅子湖水库因旱情导致库容降至10年最低,库底大面积裸露,水库周边山体和岸线龟裂

值得注意的是,像西双版纳这样临近湄公河的地区,农业灌溉大多依靠河水供给,但在席卷全省的旱情下,湄公河也不能独善其身,水位下降在意料之中。

农业用水的紧缺,对云南2020年的春种产生了莫大的影响。然而说到云南,不得不提的就是茶,但是在这场旱情下,云南省重点茶叶种植区——普洱也在面临挑战。

据当地茶叶种植户表示,旱情导致茶芽难出,极有可能影响今年的茶叶产量。对此,大地量子运用AI+遥感技术,提取了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某茶叶种植区的卫星影像,看看干旱对茶叶生长的影响如何。

2020年3月5日

2019年3月31日

大地量子: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茶园干旱监测图

根据图例所示,绿色至黄红色表示干旱程度不断增加。从2020年3月5日影像来看,监测区域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干旱。其实,2019年云南也经历了一波高温干旱气候,大地量子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茶园进行监测,可以看出,早在去年这里的茶叶生长情况就因干旱受到了影响。

其实每逢旱情等自然灾害,普洱茶产量的减少都会引起市场价的波动,这么看来,云南的旱情对那些爱喝茶的人,也算得上是切身相关了。

云南位于南方湿润地区,多山、多水、多植被,再加上普遍温和气候,才使之成为很多人心中向往的地方。按照常规思路,这里本不应该和“干旱”两字挂钩,但事实上,造成云南干旱的种种因素又都是无可避免的。

干旱的产生并不奇怪

先说地形

云南处于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且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形态。此外,云南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8.64%。地势复杂,海拔存在差异的地形条件对云南气候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地形会影响降水分布。云南属青藏高原东南缘,境内陆势复杂、沟壑繁多,这样的地势容易造成迎风坡降水现象。当暖湿气流携带水汽经过山脉迎风坡时,降水非常充沛。但与此相反的是,处于山脉背风坡那一面的降水量就十分有限了,这也是云南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所在。

云南省海拔地图

究其原因,云南临近我国南海和孟加拉湾,属季风气候,再加上其高原地形,极易形成“焚风效应”。“焚风”是由一种由高原或山脉吹向低地的风。气流遇到山脉受阻而被迫抬升,在抬升的过程中空气冷却,气流中的水汽开始凝结,当气流越过山脉顺坡下沉的过程中,空气中水汽含量已经大幅减少,此时的气流干燥且不断升温,以致气流到达山脚或洼地时会出现短暂的高温干燥天气,这样的气流也难以形成有效的降雨。

另一方面,云南复杂的地质构造也成为干旱的内在原因。云南多山地,海拔差距大,雨水经过山高坡陡的地区时会顺势降落汇聚,再加上云南普遍存在的石灰石和喀斯特地区,导致地表水分留存率低且地下水难以利用。

此外,尽管云南河流湖泊不在少数,但都位于低海拔地区,想要将水资源从低海拔地区引致高海拔地区就没这么容易了。

再谈气候

说完了云南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就可以引申过来分析云南气候和地形之间的关系了。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属于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明显。

云南的降水形成很大一部分来自冷暖空气的交汇。春夏季西南季风爆发后,大量的水汽经过孟加拉湾后输送至云南,随着冷空气的南下,一旦冷暖空气交汇,就会形成大范围降水。

但由于海拔较高,来自其它地方的暖湿气流容易被山地阻挡,导致高海拔地区降雨偏少,不仅如此,高海拔地区的强紫外线又加剧了水分的蒸发,因此想不缺水都难。

云南的气候有两个特点,冬春季、初夏气温偏高,初夏降水偏少,易形成干旱。如此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当该状态持续3个月以上,就被认定为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当厄尔尼诺事件产生时,现象周边地区会发生严重的干旱或内涝。

以2019年为例,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确认,2019年是一个“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带来各种异常气候。2019年春夏之季,云南的确也经历了一波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

从2019年5月的卫星云图来看,云南周边地区充满云层,而云南境内却晴空万里。

2019年5月云南省云图

地面的情况与云图相吻合,据报道,2019年3月至5月,云南省大部地区气温正常至偏高,降水量大部地区正常至偏少一到五成,气象干旱持续时间较常年偏长。

2019年5月云南气温分布图

从上图中2019年5月云南的气温来看,也可见一斑。

所以,种种因素的叠加,让云南省的气候天然具备干旱的基因。

最后还少不了森林的影响

导致云南干旱的成因不止地形和气候这类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森林砍伐。我们都知道,森林可有效地调节气候和水文,云南大面积的森林其实在减轻干旱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云南的森林在某一时期内存在乱砍滥伐的现象。就以云南西双版纳为例,因过度砍伐,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从1976年的约70%降到了2003年的50%以下。

卫星视角下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被覆盖率的变化

为了探究森林覆盖率对干旱形成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WRF模型,对云南未来四十年的干旱风险空间格局进行分析预测。主要对研究区域的日降水量,日温度,净辐射,土壤热通量,风高于地面2m的速度,饱和蒸气压,实际蒸气压和太阳辐射进行研究测算。

研究结果显示,云南无干旱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这里的土地覆盖类型为森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北地区的干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该地区干旱风险较高的地区也不断扩大,这表明西北地区的森林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2020-2050年期间云南省干旱风险空间格局预测

怎么面对干旱?

以上,可以看出云南遇旱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身不由己的。对此,一个设想也被提出以应对这个在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的干旱问题。

滇中(包括昆明、曲靖、楚雄和玉溪四城)地区是全国干旱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滇中地区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的极度匮乏极大地阻碍了滇中地区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时任云南省副省长9次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入滇,五湖通航”的设想。

滇中引水工程示意图

滇中引水工程从根源上解决了滇中地区水资源的匮乏的问题,3.69万平方公里国土和1112万人口因此受益。从上面的示意图可以看到,该输水工程自丽江石鼓镇望城坡起,途经丽江市、大理州、楚雄州、昆明市、玉溪市,终点为红河州新坡背,其原理是将水从水量相对充沛的金沙江干流引至滇中地区,预计到2040年年均引水量可达34.03亿立方米。

除了这种规模庞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遥感技术的应用也为旱情的提前监测和预防提供契机。回顾过往云南地区的干旱灾情,普遍具有持续时间长、周期性强的特点,而能频繁、大面积观测,并可回溯过往数据的遥感卫星技术也因此在防旱减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近10年来,云南气象部门都在运用卫星遥感对全省的植被情况进行监测,以评估云南省生态现状和干旱对植被产生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对自然灾害采取科学的预警和防救措施,但这不是全部,主要还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保护环境、防灾自救的意识。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伐木毁林是加剧云南干旱的人为因素之一,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先从植树护林做起呢?

虽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因素是导致云南常遇干旱的主要原因,但换个角度想,也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彩云之南”,温和的四季变化、秀美的山水、五彩斑斓的山野.....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