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业正途(上)
近日有两条网友发来的行业信息引起我的思考,一条是四川金堂成功申请羊肚菌原产地标志保护,另一条是CCTV每日农经的关于冬荪的信息。
这两条信息本身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都存在明显的角度缺陷,是粗看很美丽,实际上都比较鸡肋的做法和结果。
我们先说羊肚菌这一条。
总的来说,由于技术不是很成熟,羊肚菌虽然价格下跌,也还没有到恶性竞争的地步。所以就目前来说,羊肚菌的原产地标志与保护,并没有多大意义,或许政府可以用这个噱头争取一些补贴,营造一些政绩。但这样的事情一方面不能长期受益,另一方面反而会因为补贴影响竞争的努力程度(补贴如非常态,就是这样的有副作用),政绩与行业发展实际上也没有关系,中国的地方政府政绩基本上是老百姓干好了官员摘桃子,在真正需要支持的关键时刻,绝大部分情况是政府都会缺席。
那么未来怎么样?我的观点是,未来也不一定很乐观。因为争取这个原产地标志与保护实际上没有关系,如果需要保护,只能证明这个地方的产业不够强大。真正的优势永远是技术和市场的东西,你要是强大了,谁也不可能用保护手段禁止别人的买卖。你就比如银耳,古田的强大,就是根本没有给其他地方以竞争空间,虽然许多古田人走出去,但都只能营造小市场范围的一点局部竞争力,对于银耳的整体市场毫无撼动。历史上“通江银耳”是赫赫有名的,比今天的任何官方批准的标志都要牛,但到了人工培植时代,这个优势就消失殆尽了,虽然通江县地方政府也大力扶持“通江银耳”的老招牌,但有限资源下的原木培植,最终于大局无关了。
再看香菇,随州有了一个“道地标志”,这与随州本身香菇的质量有关系,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多糖产率,根据裕国集团的介绍,他们与“无限极”的合作基础,首先就是因为随州香菇的多糖含量较高,这是核心优势。所以,即使前有龙庆景的先发优势,后有西峡的数量压力,在对大集团采购方面,雷裕国先生说,他们的业务是“不可动摇”的,说到底“道地标志”其实也不过一个附属品,因为出口业务(作为食品)已经被西峡拔了头筹。
产业的竞争,胜负乃兵家常事,核心是不要出现倒退,不要出现反动,随州出口香菇的冠军宝座丢失,与随州地方金融机构的某些行为是有关系的,但它只能影响优势不明显的那部分,而不能影响核心的部分。
反观金堂的羊肚菌,不可否认它现在是有优势的,从市场到生产都有规模优势和便利优势。不过从近年来的零星情况累计分析,我认为,人工培植羊肚菌,金堂的优势并不明显,很多菌类的最终形成产业优势,都与自然分布的原产地有所不同。因为自然界的发生受到自然雨量温度的变化规律影响,而人工栽培可以发挥长项而改变短项,而原产地的短项就可能无法改变。羊肚菌生产模式对适温期的要求,就是一个关键,大气环境温度的改变,是基本上无法人工控制的,而另一个关键参数是降雨,这个这很容易通过人工灌溉解决。
羊肚菌的生活史里,依赖的温度湿度两个条件,温度只能决定自然发生的季节性必然,而湿度条件就与降雨的偶发性相关,所以必然的又不能改变,偶发的却能够人工弥补,这才是我最终断定现有模式下的发展趋势变化的依据。 如果我是四川地方政府官员,一定是大力扶持室内培植技术,而不是其他。
根据现有的信息我可以看出几个关键:最高单产量的小地块不在四川,单个羊肚菌最重记录不在四川,但栽培成功比率最高是四川,主要技术队伍也是四川。单场和个体的记录,代表的是潜力优势,成功比率代表的是自然温度湿度的契合度优势,技术队伍证明它确实有自然分布的优势(诱发研发动力)。北方的高产地块出现频率高,与适温期较长,有利于营养积累,土壤有机质偏高,有利于个体生长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个优势,如果能够做好合理的技术步骤,不出现菌种失误(这两方面最终是会同质化的),同时逐步稳定发展,那么就很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和市场转移(北方还有土地资源优势),届时,四川的优势将难以维持。
但我们相信还有一种机会属于四川,那就是全人工培植,实现室内的常态化生产,不过这条路目前看来还是很难走的。四川人做事精细,吃苦耐劳,聪明好学,这恰恰是北方文化的弱点(不要说我有地域歧视,这个是客观存在),所以最有可能在现有基础上做到这一步。如果这条路走通了,四川羊肚菌的辉煌是可以长期持续的,否则,原产地标志与保护,很难阻碍产业发展的步伐如大江东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