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替菌协微信号着急了
首先,这个题目前面冠的头衔就不对,分类这种东西,不是直接生产应用知识,拿它去“服务”谁呢?凡是需要专业分类方面的指导服务的人,估计水平都不会在文章作者之下,而且基本上是研究者和教师,这个文章水平显然是不仅不能指导,还怕是要误导他人。唯一令我安慰的是:文章是抄的,所以这个错误不完全由菌协承担,而难过的也着急的同样是这一点,最代表行业的中菌协还要去抄专业文章,岂不是夹在缺乏专业水平和缺乏号召力两者之间为难?
本来菌协里就这么一个自媒体,菌协坐拥专家一大批,要分配任务,一个人一年也不过一两篇文章,连菌协专家都不是的不大不小菇一个人一年也弄了一二百篇,专家们每年弄一两篇精品壮我菌协之威名,既是分内事也不是什么难事吧?这个我觉得不是没有资源的问题,而是编辑朋友有没有去组织这些专家干活的问题。此外,要么是不愿意,要么是搞不明白,所以才会拾人牙慧抄一篇问题文章。
咱不是搞司法的,随便给人定罪可不行,我说这文章荒唐,还得指出荒唐在哪里。题目的毛病说完,就说内容了。
第一段,原文:
“中国栽培食用菌历史悠久。1949年以前,主要是传统段木栽培方法栽培香菇和黑木耳二种。建国以后,双孢蘑菇栽培量逐年增加。二十世纪70年代主要栽培种类增加到10个(平菇、草菇、滑菇、金针菇、银耳、毛木耳、猴头),80年代又增加到14个(增加了灰树花、金耳、茯苓、天麻蜜环菌),90年代增加到44个,目前规模栽培的食用菌有双孢蘑菇、巴西蘑菇、大肥菇、美味蘑菇、香菇、糙皮侧耳、佛州侧耳、肺形侧耳、白黄侧耳、榆黄蘑、鲍鱼菇、盖囊菇、杏鲍菇、白阿魏菇、红平菇、元蘑、黑木耳、毛木耳、金针菇、滑菇、黄伞、草菇、猴头、柱状田头菇、鸡腿菇、灰树花、长根菇、大球盖菇、银耳、金耳、蛹虫草、灵芝、中华灵芝、薄盖灵芝、松杉灵芝、茯苓、猪苓、蜜环菌(伴生天麻)、斑玉蕈、长裙竹荪、短裙竹荪、洛巴口蘑、牛舌菌、褐灰口蘑,其中大规模商业栽培的有31种。”
讨论:49年前,人工栽培的种类,是不包括木耳的,至少不成产业,但双孢菇在欧洲是49之前就有人工栽培的,虽然技术都很粗陋,可形成了产业。如果没有形成产业,但具有人工因素生产的都算,那还有草菇的简单栽培也有300年左右历史了,实际上如果只要有人工操作的方法都算,金针菇栽培也是很早的,这个,陈士瑜先生是弄得很清楚的了。当然,限于知识和资料,我想应该还有些别的东西也有半人工模式,但我不知道而已。
问题是,1949年只是共产党开始执政的年份,与具体科技发展没有关系,所以选择从这里断代所表现的意义,太莫名其妙了。
香菇砍花法叫原木栽培,而不是段木栽培,因为不做截断(截断没有消毒药物的情况下,两端端口污染机会大,是更不容易成功的)。段木栽培是在纯菌种技术之后,为了加强生产保障和管理便利,才截断搬运集中,这个技术最早也是大约60年代才有。
20世纪70年代的所谓增加到10个栽培种类,也是不准确的说法,从世界看,肯定不止,因为今天烂市的杏鲍菇,实验室完成栽培都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儿从中国看,那又是没有的事情,70年代只有草菇算是有点规模的新增菌业生产。这个广东省微生物所最有话语权,黄年来先生翻译介绍日本金针菇和滑菇的文章,最早也在1979年的《真菌试验》上刊出,那时候,中国还在闹文革,引进技术的事情恐怕只在象牙塔里,规模化产业化的事情,其实是从70年代最末到80年代才慢慢发展的。
80年代是一个菌业爆发进步的年代,各种人工栽培研究很多,就研究成功的角度看,远不止14个,而从规模生产角度看,只有平菇、金针菇、滑菇、银耳、猴头、茯苓、天麻生产算是够格,金耳至今没有什么规模,灰树花当时刚刚引进不久。
再往后的44个的说法,更加不准确,实际上那一大堆侧耳,都大部分划在“平菇”这个帽子下面,绝对以些的说平菇这个东西,仅指“糙皮侧耳”,但由于外形风味方法技术的相似性,加上早期的分类并不严谨,“平菇”一开始就是“类”,而不是“种”的概念,所以,今天文章里的“平菇”一词,就应该是“平菇类”,但这篇文章显然混用了,而谈分类就不好混用。
当然截止到近年,这44种的说法也可能就是作者所能罗列的,实际上就我个人所知且略略回忆(根本不要找资料)没列入的就有如下种类:花脸蘑(可能还是两个种,一个是花脸香蘑,一个是紫晶蜡蘑)、银丝草菇、暗褐网纹牛肝菌、最热闹的羊肚菌(好几个种)也没有列入,棘托竹荪实际上才是商品竹荪的主栽种类,还有白鬼笔、裂褶菌(白参菇)、榆耳等,红托竹荪也没有列入,可见作者实在是资料太过贫乏也基本上没有努力搜集。
这种文章其实不好写,因为涉及内容太宽泛也太专业,所以我可不敢写这种文章,但你想敷衍塞责的写,俺这种老书虫一眼就能看穿,这就不好玩了。
第二段里我就不仔细分析了,只有一个问题值得商榷,商业规模是什么概念,实际上只要是有人专门做的,他都有销路,所以应该也算商业规模吧?热的发烧的牛樟芝和桑黄其实也不少呢,文章根本没有提及。
后面的介绍也不容易,所以作者就一如既往的错误甚多,比如黑木耳有褐色品种吗?是不是其他种类如琥珀木耳?或者是地域气候形成的颜色偏向?平菇类干脆就是种与品种一锅粥,没有人搞得清楚,根本只有温性划分才比较有意义,当然在某些地方有颜色偏好和菌柄方面的特质分软柄和硬柄品种,都是有现实关系的区别模式。
还有些零零落落的问题比如草菇有分白色种和灰色种之类的,杏鲍菇保龄球种叫法根本不确切的错误,等等,相当的不全面不专业。当然还有鄙人也不太了解的一些东西,其实文章本来立意高大全,可是写的矮穷矬,怎么拿得出手呢?估计是业余的业余型作者瞎凑乎出来的东西!
唉,总之,一篇文章如此多问题,却出现在中国菌业最高机构的微信号里,实在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大家说,我这着急,是该不该呢?是不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或者是鸡蛋里面挑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