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经验
菌业的一大特点是凡官方封的大人物通常在栽培领域里都表现不咋的,所以给了所谓的“有经验”的实践派一个空间,似乎只有实践经验派才是栽培工作的中流砥柱,不好意思加不好过日子的是,这显然大错特错。目前看来,经验这东西是在不变条件下才有用的,而条件一变,经验啥都不是,甚至成了绊脚石,尤其是食用菌栽培技术服务领域,经验一说几乎就是失败的理由和前提。
除非,经验能够升华为理论!
前几天网上说有人问一位北京高考的高材生,你认为知识能改变命运吗?那位不平凡的孩子作出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回答:“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则一定不可能改变命运”,我临时把这句话借用一下就是这么一个结论:
有理论未必能够帮人种好菇,但没有理论一定不可能帮人做好菇。
我们菌业最牛B的雪榕公司在贵州的香菇事业,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脚。
雪榕秉承在金针菇生产上精益求精的模式,对香菇的配料灭菌等基本程序做了相当严格的细化,但原有的团队在出菇管理上却毫无经验可以借鉴,于是又走上了另一条极端道路。杨勇萍先生的副手余荣琳先生是福建人,所以顺理成章的在福建请了“有经验”的老师傅,当然也顺理成章的搞得似乎有点焦头烂额。
因为福建的“有经验”的老师傅,缺乏应有的香菇培植理论,只是有着在他当地久经磨难得来的“经验”。我们知道,香菇出菇管理这就不是个可以生搬硬套的活,不同的地域在品种选择、设施建设、以及实施管理方面是有巨大不同的,有些做法甚至会有完全相反的情况。雪榕高薪聘请的“老师傅”,还是把雪榕带进了坑。细节就不便说了,总之雪榕弄得好惨,为了不被删帖,俺就不展开它。
但把雪榕带进坑的并不只是福建“有经验”的老师傅,还有另一个赫赫有名的团队,这个团队的败绩也不仅是在雪榕,因为这个团队也是“有经验”的。容许我隐去这个团队的名字,因为人家太牛了,牛到他们的前辈我都要仰视,只是这些前辈非老即死,接班人就有点不肖了。
老前辈们是有丰富理论也有足够经验的,但后辈们的理论基本上停留在实验室。我近些年看到的他们的东西,基本上已经远离栽培这个苦活了,但“有经验”的帽子依然戴在头上。
雪榕今年夏天的出菇情况据说不错,终于又花了老钱积累起一些经验了,甚至中菌协工厂化分会的徐泽群秘书长都发出一些漂亮图片来渲染喜庆了。不过,在我的乌鸦嘴看来,这个喜庆为时过早,季节的冬天,也就是雪榕香菇生产的冬天。雪榕的冬天,足够寒冷,因为那个“有经验”的团队,完全没有香菇设施化培植的基础理论,因此设计的菇棚无法适应胜任云贵高原之巅的威宁的气候。
我去年在平泉参加河北省食用菌发展战略联盟会议时,做了一个报告,谈了一个主产地变迁的概念,根据这个概念,雪榕的选址还是不错的,问题是实施起来却没有按照我的概念考量。
中国菌业什么时候可以摆脱“实践派”的梦魇,同时也摆脱大师的魔咒,才可能真正的步入常态,但现在看不到什么什么希望,因为我那篇文章被某杂志拿去至今没能发表,据说就是有些“有经验”的大师比较反对。
你反对有效,是因为你有点官方头衔而已,真本事了,咋不弄几个服众的东西出来亮亮相呢?
张金霞老师倒是说了句大实话:有些活确实不是我们干的,那是别人的强项,就该人家表现,我们就不要什么都插一杠子,让人耻笑了。
这话可以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