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铁一日游(1)
三人行必有我师。昨日,经八旬长辈的提议,我们以“老中青”三结合的形式,趁着天气放晴的时机一起“自驾”出游,三人随兴蜻蜓点水般地游历让人神往的“台东铁”村,去探秘拥有红色美誉的台东铁村。“台东铁”即台塘、东岭、铁西三个村子的合称。台东铁具有完美山区特色的村寨,三个村子一衣带水、三足而立,三个藏在崇山峻岭中的美丽乡村。
我们分别是60后70后和80后的三代人,三人的年龄之和已超过二百岁。有八旬长辈的参与,勇于超越自我的山区之行更加有纪念意义。年龄跨度虽然有点大,遵循慢节奏的形式相互照应,但我们可以优势互补情感共鸣。
老前辈玉祥老师的台塘情结挥之不去,他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驿站是台塘小学。当年1961年,阴差阳错被分配到台塘小学任教,但他非常感恩,感恩山区学生的淳朴和山区家长的淳厚,感恩山区的物阜民安让他度过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时隔近60年,对那段岁月依旧记忆犹新。而我与台塘也曾有过短暂的邂逅,当年青涩年华的我,在就读初三的上半年,1964年秋收时值秋收季节,学校组织初三年级的学生下乡与贫下中农“三同”,我们班被安排在台塘的墩下村,学生时期的美好回忆始终驻留心间。
在上月一次偶然的闲聊中,玉祥师提出故地重游的建议,两人一拍即合,于是便盘算着择期前往。玉祥师还说在台塘的墩下村有他高中的同学,到时一并去拜访他,顺便蹭他饭吃。
崇山峻岭中的“台东铁”村今非昔比,昔日徒步翻越“佛子高”那崎岖石级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早些年间,开通了三条硬底化的公路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进入山区。村子里的硬底化村道在“村村通”政策雨露的滋润下,早已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其档次一点都不比平原地区差,维护与保养方面感觉更加完美。经美丽乡村建设后的山区已不再封闭落后了,通路通车通网络,农村客运每日定时准点往返,游客纷至沓来,这里的山美水美已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无奈了。这里充分发扬革命老区精神,打造红色旅游基地,这里敞开怀抱热情地欢迎八方来客,以全新的姿态展现给世人。
我们计划从北边的蕉城方位进入,从南边的新铺方位返回,兜一个大圆圈再回到原点。八点半的太阳含情脉脉,我们已上路了,往北走取道长寿新城往西方向长驱直入,跨越宏伟的塔牌大桥,途经神岗村、堑垣村,沿着浒竹村进入崇山峻岭中的九曲十八弯公路。公路顺着山势蜿蜒盘旋,虽然有点崎岖,但我们的摩托驰骋在天堑变成的通途上,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山深林密的公路上,时不时传来农村客运的喇叭声。为方便群众出行,挂着农村客运牌子的8号线路车,每天固定两趟,喇叭声时而在深山幽谷中回荡,传递着山里人满满的幸福。
从北部公路进入山区的第一站是东岭村,玉祥老师对东岭村、尤其是东岭小学并不陌生,他说在台塘小学教书时曾到东岭小学监考,虽然时间久远但仍有模糊的印象。我们放慢车速边走边看,路旁一处有相当规模的建筑吸引我们的视线。就在公路一旁,直观感觉是一处公益设施,围墙内的院落很大,没有门卫无须登记,我们直接进入里面停放好车子,举目四望有点摸不着头脑。主体建筑是同字型的两层楼房,颇具规模;装修精美考究,房顶安装有太阳能发电设施。从鲜红的横标可知这里是东岭村委会,再看左边的宣传画和“铭记光辉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的墙标,对这神圣之地的庐山面目,心里大概有了答案。
昨天是周六,村委会只有一位干部值班,我们礼貌地与他搭讪,他热情地招呼我们饮茶。他是本村人,姓吴,经他介绍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东岭小学,这栋颇具规模的楼房是爱国华侨吴炳连先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捐建;东岭小学前身叫牖民学校,解放前是一间很有名望的山区学校。
写于2019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