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首明快的芦花诗: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唐朝雍裕之《芦花》

初衣解诗:又是一年秋风起,在江南的大部分地区,能够代表秋天的,并非是明月,而是芦花。每年的八九月份开始,芦苇粉色的花蕙,会渐渐地转成奶白色或者白色。此时,芦苇的枝干仍是青绿的,只是头上顶着一丛飘飘的白雪,仿佛是少年白,又仿佛是白头翁,随着秋季渐深,晚秋时节,芦苇才真的全身焦黄,而芦花变得稀薄,呈现出浅褐色的光泽。

随着这些年来国家和城市对环保的重视,三是有水的地方,都开始种芦苇,这种原本野生的植物成长就很快,有着涵水土,调节自然生态的作用,而且芦花丛成为各种野鸟的栖息地。于是秋天的芦花成为网红景观,比如武汉江滩的芦花。有人在芦花背景里拍婚纱,有人在,芦花里拍斜阳。那种满满的秋天的高爽,衬托的人像,分外的清丽鲜明。

中国诗里最早写芦花的,是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们可以想见在无边的芦花丛中,绰约的美女身形一闪,在小舟上越行越远。这本来是健康的,上古的佳人的形象,只是不断地被时间抽象化,成为了一个缥缈的仙女的样子。而后世写许多蒹葭芦花的诗句遂带上了凄冷忧伤的情绪。

一种在诗文里抽象了的意境,让芦花和凄凉,别愁,思乡永恒的联系在一起。而成片的芦花,壮观的景色,又常常在诗中变成了一种人生的苍茫之感。因为这类的诗文较多,我以后作为类型来解读。但今天我讲的,却是让芦花还原芦花本身的真实和美。

唐代的诗人雍裕之的这一首芦花,就非常的明快健康。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说的是秋天的芦苇,连成了一片,在河水的两岸边,在沙洲上。每一只都像是浪花。而当微风起时,每一只都摇着雪白的浪花。

在月色明丽的夜晚,那成片的芦花像雪一样覆盖在岸边。由于芦苇高枝,你简直是,找不出那藏在芦苇深处的渔船。

这里写了芦花的摇曳与颜色,写了芦花的高度和壮阔,也写尽了芦花在自然之中自然之美。他用浪花来形容芦花,一只芦苇顶着一朵浪花,然后风过处,形成了如潮水一样的芦花浪,这里面巧妙了,用了一个摇字,化风拂芦花的被动为主动,那么那是芦花自己在感戴秋天,有着自己的喜悦。这是一种生命的欢快。

历代的许多芦花诗里,写的都是一种被秋风摧残的萧瑟之感。但是这首诗里的芦花,却很有健康的秋天的田园的气息。这是它们的节日,就算是开出雪白的花,也有自己的美丽,也有自己的摇曳。在夜晚里,这是芦花的王国,你看它们如此的阵仗,连渔船都隐藏了。有一种快乐的调皮。

所以初衣说这首诗特别的健康。

芦花并非没有用处的野草。在中国的古代,芦苇被广泛地用作编织帘幕,以及建棚的原材料,芦苇根可以入药。在棉花成为中国的主要纺织品之前,至少是在宋代以前,芦花絮是作为枕头棉衣的填充品,给人们冬天抵御寒冷。

在造纸术流行以后,芦苇是可用作制造纸张的原材料。我记得武汉江滩在保留芦苇地的时候,就是因为芦苇地可以提供大量廉价的造纸原料,而且再生性能非常强。

芦苇成为湿地环境中重要的一环,现在肯定被许多人广为知道。

去芦花地打卡,这几年来成为新兴的旅游热门。在武汉的江滩,专门修架了看芦花的通道,有一半悬在空中。这大约是从古到今,对芦花最大的礼遇。

初秋季节看芦花,可以看到青青的芦杆上,顶着一丛时尚的白发,用当代的观点看是十分的,新潮的,仿佛现在的年轻人故意漂染出来的。先秋里看芦花,看它们一杆杆的挺立在风中,也有一种骨感傲然的美丽。

所以在这秋日天高气爽的季节,我钟爱这一首明快的芦花。因为一点都不消沉,有着特殊的特定的季节的美感。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初衣胜雪为您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言置评!

(0)

相关推荐